分享

李世民如何利用偶发的遇刺事件,展开了战略大布局?

 zopoba395 2020-02-07

公元639年四月,李世民离开长安,前往天台山的九成行宫。

皇帝出行,大臣、侍卫、随从、士兵,再加上皇帝陛下随行的嫔妃,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人数众多。

然而,皇上携带的守护皇上的将领当中,有一个中郎将起了贼心。他就是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

当年唐朝打东突厥时,活擒了大可汗颉利,而小可汗突利投奔了唐朝。所以,阿史那结社率也追随他哥哥投靠了唐朝,归顺朝廷后,李世民让他担任了中郎将这一重要的职务。

但是,阿史那结社率这个人的品性极其的恶劣,并且阴险毒辣。他的哥哥曾经多次的告诫于他要走向正道,改恶从善。

但是,她却没有听从他哥哥的教导,不但不悔改,反而对他的哥哥也记恨在心,甚至是以德报怨,在李世民那里诬陷他的哥哥。

因为李世民早就得知阿史那结社率的秉性,所以没有听他的,反而将他责备了一番。从这以后,李世民再也没有重用阿史那结社率。他的职位也就到此打住了,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被搁置了多年的阿史那结社率于是心生怨毒之气,对李世民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这次李世民出行来到九成宫,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绞尽脑汁的想要将皇上杀掉。

阿史那结社率得到消息,太子李治将在四月十五日那天到行宫来拜见李世民,所以他决定决定利用自己是禁卫军的优势,趁这个机会,突袭行宫,刺杀李世民。

他带着40几个手下,同时裹挟着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在前一夜潜伏在九成宫的门外,拿着武器,要趁李治四更进宫,开宫门出仪仗队的时候,就突然冲入九成宫,将李世民杀掉。

但事有凑巧,那天因为狂风肆虐,李治取消了这次觐见。

李治不来了,但等了一夜的阿史那结社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怕时间长了暴露行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实施刺杀行动。

由于他和其手下都在唐朝为官,所以身着的均为唐军服,一时之间,其他护驾的士兵也没反应过来。

阿史那结社率 带领着他手下的精兵直冲到了九城宫的北门,开始四处点火,只要看到人,就会直接杀掉。

他带领的将领,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所以很快就冲破了四道防线,已经来到李世民寝宫门外,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最后一道防线,他们遇到折冲都尉孙武开等众卫士的拼死抵抗。

经过较长时间的激战,阿史那结社率率领的众人终被击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看到行动失败了,他们马上驰入御厩中,盗走二十多匹御马,向北逃走,想要渡过渭水,逃回到本部落。

阿史那结社率到达渭河边,看到没有船可以供他渡过河。正在迟疑之时,唐军赶到了,最后这伙人悉数被唐军所擒获。

刺杀皇上,那必然是灭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的处理结果却令人大出意外。他只是将阿史那结社率几个人处死,并没有涉及到所有人。

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则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一个在北方草原生活成长的王子,让他到遥远的岭南去生活,这个罪有他遭的。

当时在军中担任职务的胡人并没有受到波及,还是保持了原职务。就凭李世民这样宽广的胸襟,令当时的士兵以及胡人所赞叹。同时也给其他少数民族树立了一个仁君的良好形象。

这次事件,给李世民一个提醒,皇宫内的保护措施还有漏洞,还有待加强。

光是想到“亡羊补牢”这一层,那李世民的头脑就显得太简单了。

他由此及它的开始了思考。他觉得要充分利用这次事件,做一番大文章。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被朝廷彻底平定。对于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安置他们。

有的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陆的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人来到内陆会有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

但是最后,还是采取了温彦博的主张,把归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还有近万户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热闹非凡。

可是漠北东突厥刚一撤走,广袤草原的这个空间,很快被薛延陀汗国占领,它趁北方空虚之机强势崛起,雄霸漠北,麾下足足有胜兵二十万,成了唐帝国北面的一大军事强国,这也无疑成为帝国北疆潜在的一大边患。

对此,李世民当然不会视若无睹。他知道,如果不早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遏制,日后必将成为唐帝国的一大劲敌。

于是李世民颁下一道诏书,任命原来东突厥的将领阿史那思摩为可汗,赐姓李,就是李思摩,命他们向北渡过黄河,迁徙到蒙古高原的南部,也就是漠南地区。使他们世代为唐朝的屏障,长久地保卫边塞。

李思摩北迁之前,由于畏惧薛延陀,很是担忧。李世民说你们别怕,有我在后面,薛延陀要是来打你们,你们就告诉我,我给你们做主。

这是明面上的一句话,实际上还有一句潜台词没有说——薛延陀已经统一蒙古高原,不在里面树山头制造点矛盾,难道等薛延陀势力壮大了好入侵中原?那时候就尾大不掉了。

东突厥突然复国,这对薛延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李世民知道,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必定会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李世民以玺书的名义下达命令,让双方和睦相处。

“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五卷》)

在这个正式的命令下,薛延陀被迫接受了唐王朝的安排。但势力大的薛延陀对此并不满意,屡次挑起与东突厥的冲突。

两年后,薛延陀大举进攻东突厥漠南地区,李思摩一听薛延陀进攻的消息,跑的很快,向长安求援。

李世民接到急报,立即命李绩出兵。在主力尚未到达之前,仅李绩带领的三千骑兵先头部队就大破薛延陀,斩首三千余级,俘虏五万余人。

经此一役后,唐太宗对薛延陀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骑兵,你们却被打的那么狼狈。回去告诉你的可汗,以后长点儿心眼儿,有些人得罪不得。”

上次的教训可能不够惨,薛延陀不长记性,在几年后趁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再次入侵中原,而且这次是从西部入侵大唐州郡 。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之前是两个羁縻势力之间的矛盾,就像两个小孩子打架,大人稍稍管一管,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这次是赤裸裸的入侵中原,变成敌我矛盾了。

李世民大唐出兵名正言顺。王师先是击败薛延陀主力,又派李绩出马追到了天山脚下,消灭了仍然不服的数千人,薛延陀汗国势力烟消云散,成了统治蒙古高原时间最短的汗国。

这个区域被李世民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前身)。

至此,中原政权统治范围首次覆盖了整个蒙古高原,并将触觉延伸到

了贝加尔湖地区。

结语:

对东突厥残余势力安置政策的调整,从整个过程来看,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阴谋。

因为薛延陀在北方的崛起,势力非常大。李世民对他们的崛起一直在密切关注着。

但是他们的崛起并没有侵扰唐朝的边关,所以唐朝没有正当的理由干涉他们。但李世民一直在踅摸着用什么手段来遏制他们。

此时正好出现这么一个遇刺事件。李世民马上意识到,可以利用此事做一做文章。

过去我们讲棋手下棋,顶尖高手能看到后20多步,优秀棋手能看后面的5、6步。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李世民的眼光不会只看到眼前这一点,他的目光远着呢。他能看到周边环境目前的变化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还能穿破层层迷雾,看到几千里以外的地方。

既然你们东突厥的移民不能老实在内陆居住,那么就复归故土,到那里作为唐朝的缓冲地带而存在吧。

这样一来,薛延陀即使犯边侵扰,也是东突厥首先触霉头。侵扰一时还到不了内陆汉族居民区。

就这样,既给东突厥设了一个坎,又给薛延陀挖了一个坑。

结果,薛延陀还真听话,照着李世民挖的坑就直接往下跳。

既然你首先挑起了战争,早已做好准备的帝国军队就有了大举进攻的理由。

于是大军开进,很快薛延陀就灰飞烟灭了。

李世民正是通过安抚、威逼、剿灭一系列组合拳的运用,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用兵的胜利,奠定了大唐江山三百年的基业。

最后被西部的少数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要知道,他们的首领尊称为可汗,可汗前面再加个“天”字,其尊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公元639年四月,李世民离开长安,前往天台山的九成行宫。

皇帝出行,大臣、侍卫、随从、士兵,再加上皇帝陛下随行的嫔妃,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人数众多。

然而,皇上携带的守护皇上的将领当中,有一个中郎将起了贼心。他就是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

当年唐朝打东突厥时,活擒了大可汗颉利,而小可汗突利投奔了唐朝。所以,阿史那结社率也追随他哥哥投靠了唐朝,归顺朝廷后,李世民让他担任了中郎将这一重要的职务。

但是,阿史那结社率这个人的品性极其的恶劣,并且阴险毒辣。他的哥哥曾经多次的告诫于他要走向正道,改恶从善。

但是,她却没有听从他哥哥的教导,不但不悔改,反而对他的哥哥也记恨在心,甚至是以德报怨,在李世民那里诬陷他的哥哥。

因为李世民早就得知阿史那结社率的秉性,所以没有听他的,反而将他责备了一番。从这以后,李世民再也没有重用阿史那结社率。他的职位也就到此打住了,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被搁置了多年的阿史那结社率于是心生怨毒之气,对李世民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这次李世民出行来到九成宫,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绞尽脑汁的想要将皇上杀掉。

阿史那结社率得到消息,太子李治将在四月十五日那天到行宫来拜见李世民,所以他决定决定利用自己是禁卫军的优势,趁这个机会,突袭行宫,刺杀李世民。

他带着40几个手下,同时裹挟着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在前一夜潜伏在九成宫的门外,拿着武器,要趁李治四更进宫,开宫门出仪仗队的时候,就突然冲入九成宫,将李世民杀掉。

但事有凑巧,那天因为狂风肆虐,李治取消了这次觐见。

李治不来了,但等了一夜的阿史那结社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怕时间长了暴露行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实施刺杀行动。

由于他和其手下都在唐朝为官,所以身着的均为唐军服,一时之间,其他护驾的士兵也没反应过来。

阿史那结社率 带领着他手下的精兵直冲到了九城宫的北门,开始四处点火,只要看到人,就会直接杀掉。

他带领的将领,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所以很快就冲破了四道防线,已经来到李世民寝宫门外,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最后一道防线,他们遇到折冲都尉孙武开等众卫士的拼死抵抗。

经过较长时间的激战,阿史那结社率率领的众人终被击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看到行动失败了,他们马上驰入御厩中,盗走二十多匹御马,向北逃走,想要渡过渭水,逃回到本部落。

阿史那结社率到达渭河边,看到没有船可以供他渡过河。正在迟疑之时,唐军赶到了,最后这伙人悉数被唐军所擒获。

刺杀皇上,那必然是灭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的处理结果却令人大出意外。他只是将阿史那结社率几个人处死,并没有涉及到所有人。

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则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一个在北方草原生活成长的王子,让他到遥远的岭南去生活,这个罪有他遭的。

当时在军中担任职务的胡人并没有受到波及,还是保持了原职务。就凭李世民这样宽广的胸襟,令当时的士兵以及胡人所赞叹。同时也给其他少数民族树立了一个仁君的良好形象。

这次事件,给李世民一个提醒,皇宫内的保护措施还有漏洞,还有待加强。

光是想到“亡羊补牢”这一层,那李世民的头脑就显得太简单了。

他由此及它的开始了思考。他觉得要充分利用这次事件,做一番大文章。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被朝廷彻底平定。对于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安置他们。

有的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陆的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人来到内陆会有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

但是最后,还是采取了温彦博的主张,把归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还有近万户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热闹非凡。

可是漠北东突厥刚一撤走,广袤草原的这个空间,很快被薛延陀汗国占领,它趁北方空虚之机强势崛起,雄霸漠北,麾下足足有胜兵二十万,成了唐帝国北面的一大军事强国,这也无疑成为帝国北疆潜在的一大边患。

对此,李世民当然不会视若无睹。他知道,如果不早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遏制,日后必将成为唐帝国的一大劲敌。

于是李世民颁下一道诏书,任命原来东突厥的将领阿史那思摩为可汗,赐姓李,就是李思摩,命他们向北渡过黄河,迁徙到蒙古高原的南部,也就是漠南地区。使他们世代为唐朝的屏障,长久地保卫边塞。

李思摩北迁之前,由于畏惧薛延陀,很是担忧。李世民说你们别怕,有我在后面,薛延陀要是来打你们,你们就告诉我,我给你们做主。

这是明面上的一句话,实际上还有一句潜台词没有说——薛延陀已经统一蒙古高原,不在里面树山头制造点矛盾,难道等薛延陀势力壮大了好入侵中原?那时候就尾大不掉了。

东突厥突然复国,这对薛延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李世民知道,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必定会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李世民以玺书的名义下达命令,让双方和睦相处。

“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五卷》)

在这个正式的命令下,薛延陀被迫接受了唐王朝的安排。但势力大的薛延陀对此并不满意,屡次挑起与东突厥的冲突。

两年后,薛延陀大举进攻东突厥漠南地区,李思摩一听薛延陀进攻的消息,跑的很快,向长安求援。

李世民接到急报,立即命李绩出兵。在主力尚未到达之前,仅李绩带领的三千骑兵先头部队就大破薛延陀,斩首三千余级,俘虏五万余人。

经此一役后,唐太宗对薛延陀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骑兵,你们却被打的那么狼狈。回去告诉你的可汗,以后长点儿心眼儿,有些人得罪不得。”

上次的教训可能不够惨,薛延陀不长记性,在几年后趁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再次入侵中原,而且这次是从西部入侵大唐州郡 。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之前是两个羁縻势力之间的矛盾,就像两个小孩子打架,大人稍稍管一管,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这次是赤裸裸的入侵中原,变成敌我矛盾了。

李世民大唐出兵名正言顺。王师先是击败薛延陀主力,又派李绩出马追到了天山脚下,消灭了仍然不服的数千人,薛延陀汗国势力烟消云散,成了统治蒙古高原时间最短的汗国。

这个区域被李世民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前身)。

至此,中原政权统治范围首次覆盖了整个蒙古高原,并将触觉延伸到

了贝加尔湖地区。

结语:

对东突厥残余势力安置政策的调整,从整个过程来看,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阴谋。

因为薛延陀在北方的崛起,势力非常大。李世民对他们的崛起一直在密切关注着。

但是他们的崛起并没有侵扰唐朝的边关,所以唐朝没有正当的理由干涉他们。但李世民一直在踅摸着用什么手段来遏制他们。

此时正好出现这么一个遇刺事件。李世民马上意识到,可以利用此事做一做文章。

过去我们讲棋手下棋,顶尖高手能看到后20多步,优秀棋手能看后面的5、6步。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李世民的眼光不会只看到眼前这一点,他的目光远着呢。他能看到周边环境目前的变化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还能穿破层层迷雾,看到几千里以外的地方。

既然你们东突厥的移民不能老实在内陆居住,那么就复归故土,到那里作为唐朝的缓冲地带而存在吧。

这样一来,薛延陀即使犯边侵扰,也是东突厥首先触霉头。侵扰一时还到不了内陆汉族居民区。

就这样,既给东突厥设了一个坎,又给薛延陀挖了一个坑。

结果,薛延陀还真听话,照着李世民挖的坑就直接往下跳。

既然你首先挑起了战争,早已做好准备的帝国军队就有了大举进攻的理由。

于是大军开进,很快薛延陀就灰飞烟灭了。

李世民正是通过安抚、威逼、剿灭一系列组合拳的运用,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用兵的胜利,奠定了大唐江山三百年的基业。

最后被西部的少数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要知道,他们的首领尊称为可汗,可汗前面再加个“天”字,其尊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