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肯定式教养 2020-02-07

网上看到有人晒自己孩子,说自己的孩子多懂事,见人会问好,在家会帮自己拖地、打扫卫生,跟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也会主动礼让别人,从不乱发脾气。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于是下面跟帖的一阵羡慕嫉妒恨,纷纷说自己家的娃多不老实,多不听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看的我是实在好笑。

其实我也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懂礼貌呢?你看看我们出去,要是看到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都会忍不住要夸奖“真乖”、“真懂事”,父母听了这话,也心里美滋滋的,往往还会掩饰性的骂孩子“懂啥事,不给我惹事就烧高香了。”

我理解父母的这种希望孩子高情商的心情,但是我很想跟这些父母说,高情商的孩子也许有,但是大多数所谓的“高情商”的孩子,只不过是他们缺爱后的表现。

不是高情商,而是缺爱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另一个网友的回答:

我小的时候被送到外婆家,从记事起就很听话懂事,也不敢哭闹,总是偷偷的大量大人的情绪。如果大人不高兴了,自己就总是用多干活少说话来讨好他们。在自己家吃东西,如果他们不说可以吃,自己绝对不敢去哪。

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去表现的好像“高情商”,他们只是被逼的。为了赢得父母的爱,不被父母打骂,他们学会了刻意的假装,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察言观色讨好别人,于是就表现的好像高情商的孩子。

试想,如果他们有父母足够的关爱,他们无论怎么做,父母都会疼爱他们,他们会假装“高情商”吗?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事实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情商”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身上。

高情商具备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1、换位思考

会换位思考,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会不让人难堪,才会说出别人喜欢听的话。

2、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不容易冲动

高情商的没有一个是冲动易怒的,动不动就发火的人,还谈什么高情商?

但这两点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严重不匹配。

首先,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高情商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换位思考”,但是儿童恰恰缺少的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中心化发展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三山实验”,证明岁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皮亚杰设计了一个假山模型,然后要求儿童从4个角度观察观察模型。再给儿童一组照片,让他选出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假山模样。结果大部分6岁前的孩子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只有当孩子6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与人交流互动的增多,儿童才开始逐渐由以自我为中心过渡到去中心化,开始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

所以,那些父母所谓的高情商的表现,比如礼让、礼貌等行为,并不是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后的结果,只是他们知道这样做了父母会高兴,会表扬他们罢了。

其次,儿童的情绪大脑是领先于理智大脑发育的

“高情商”的第二个重要表现是“情绪控制能力好,不乱发脾气”。这与儿童的大脑发育也是相违背的。

看下面这张图,图上标注的是人的边缘系统和额叶的发展。边缘系统主要负责的就是人的情绪,而额叶主要负责的就是人的理智。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额叶的发展一直是落后于边缘系统的,直到24岁左右额叶才会发育成熟。因此在24岁以前,孩子更容易受情绪支配,这种支配越是低年龄就越明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孩子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又哭又闹,但是很快就又变得开心了。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额叶不够发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表达。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又哭又闹的很正常,要求他们充满理智的控制情绪不现实。而现在孩子却表现的如此懂礼貌,不随意的哭闹,那就只有一个原因:生存受到了威胁,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不被父母打骂,只能是有苦也得忍着。

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哪有什么高情商的孩子,都是父母严加管教下压抑本性的结果。

他们并不是真的具备了情绪控制能力,懂得了换位思考,为别人考虑,他们只是因为顾虑父母,不希望被父母打骂罢了,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不好好管教,难道由着孩子为非作歹?

可能有的父母会疑问,不打压他们,难道由着孩子为非作歹、无法无天?

管教没错,但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打压孩子,刻意的去追求孩子多么懂事、多么听话、多么高情商。什么年龄就应该什么样的事。

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这方面发展,而不是通过批评打骂的方式逼孩子,让他们小小年纪就表现的和成人一样老成持重。在孩子心理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逼着成为这样的人,这样做无疑是拔苗助长,难为孩子。

作为父母,不要老想着一步登天,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到位,要学会静待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