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散 止咳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舒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止咳散本来只有7味:百部,紫菀,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煎药时可以加入生姜。上述歌诀讲“不必煎”,是因为把几味药研成粉状,可以直接冲调了! 止咳散主治风寒咳嗽。 我家小宝10月23日参加学校秋游回来,晚上咳嗽剧烈,半夜断断续续,呼吸时可闻喉中嘶鸣声,如拉风箱一般。早上不到6点,孩子终于咳嗽得睡不着了,干脆自己起床了! 联想起10月21日带他走林海路时的情景:从林海亭下山时,这孩子就开始咳嗽,呼吸憋促,喘息声重,一直咳嗽到山下才平息。看来不重视不行。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孩子因为过敏性体质会经常咳嗽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肺气虚,营卫不足。常言道: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虚。”可见小儿咳嗽是常见病、多发病。 孩子他姥爷是西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给孩子吃一片扑尔敏或者地塞米松。如此,只能治标,解一时病困,久用必有后患。我在这半年给铁柱配的治疗湿疹的方剂中,已经比较注意滋养肺阴,清肺宣肺,譬如添加沙参,杏仁,玉柱,麦冬,山药等。近一个月,眼见湿疹几乎褪尽,所以方剂已经停了。没想到气秋冬交替,温快速下降后,孩子肺部的适应能力还是跟不上。 周三(10月24日),我打电话到学校给孩子请了假,让他在家休息。然后网上网下,研究揣摩了一天,以加味止咳散为主脉给他开了一个方: 桔梗8g,白前8,紫菀10,炙百部10,陈皮6,炙麻黄6,荆芥6,杏仁8,蝉衣6,辛夷花10,瓜蒌皮8,沙参10,炙黄芪12,防风8,炒白术8,姜竹茹8,夜交藤20,丹参8,山药15,生甘草6。共5付,煎药时加入生姜3片,大枣3枚。荆芥后下,辛夷包煎。 晚上睡前煎好,喝了一次。周三整夜,一声未咳,一觉睡到周四快7点,直到闹钟叫醒。周四就让他上学去了! 虽说我相信中医,但是眼见如此灵验神效,简直不可思议,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了!按照以往的经验,即使用抗生素等“消炎”,最快也得3—5天才能见到这般效果。可见,所谓西医见效快,适合急症;中医见效慢,适合慢性病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按西医理论,过敏行咳嗽多见于过敏性体质的小儿。其支气管粘膜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对外界任何刺激耐受性低,由于患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所以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时尤易发作,属于非典型的哮喘。开始服药后,除了白天间或有几声咳嗽外,夜间完全安静了,喉中的嘶鸣声也不见了。 5付药服完,已很难听到孩子的咳嗽声。为巩固起见,决定再服用5付,上方中去瓜蒌皮、姜竹茹、丹参,加干地龙。至11月4日,第二次5服药服完,一整天都很难听到一声咳嗽。可以认为阶段性痊愈了,决定停药。 不过,麻黄等成分药性辛温,对于散寒驱邪固然十分灵验,但对于本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为主的湿疹治疗却似乎存在一定副作用。所以十天过去了,孩子的过敏性咳嗽阶段性痊愈了,身上的湿疹却有所反复。 其实,以往采用抗生素治疗咳嗽感冒时,对于铁柱,最大的副作用也是身上出疹子,皮肤骚痒。 可见,中药也有副作用。但是为了实现主要目标,暂时牺牲次要目标,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自己用功太浅,恐怕是主要原因。民间常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就是说,喘咳与皮肤病是内科、外科的两大难题。结果,两个难题都让我遭遇了! 谁让儿子是过敏性体质呢! |
|
来自: 不知道i320rcb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