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杂志】126

 建华1968 2020-02-07

.

八卦掌的练法

八卦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须知内中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于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中目有所思,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为我用矣。

转掌为高级动桩,内含最上乘内功气功,为道门无上奥秘。小成三年,以苦练转掌为主,体悟三十六歌诀。大成七年以精研四十八法诀为主。初级以练身法为主,中级以研究用法为主,高级以炼神意内功为主。高级阶段还是要不停地走转,但意念要求完全不同。初、中阶段以练外为主,在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的指导下实践、体悟怎样走圈、如何应用。以内外三合练有形(功力、速度、技巧、手法、身法)为主,是守规矩的阶段。高级阶段是练无形为主,内外兼修,以意念变化为主,是脱规矩的阶段。分上盘,即天盘;下盘,即地盘,中盘,又名人盘。三盘之要道中盘也。上盘练凌空之术,下盘练遁甲之道。其理至深,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八卦掌之练法,处处需连贯,无势不合静动之理。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左右练法以及换式均系一样。脚要平落,里脚直迈,外脚内扣。初习者迈步距离要小要匀,以免身体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摆步要分清,不得拧步。身腰跨膝,各步需舒展而随和。首练要慢,久之丹田气足,自然而快。内功首重在气,气已调顺,则身体百脉舒泰,手足轻灵。调气之法,一言以蔽之,曰轻出缓入,呼吸以鼻,切记用口。初练上盘要转大圈,纯熟后在练中盘,年久再练下盘之功,秉之走穿拧翻,旋转变化拧裹盘旋要有亲近大地的味道。

两桩(虎踞、龙盘)、两步(趟泥、摆扣)是功力、整劲的动力来源。桩功有几关:一是体力关(40分钟)。二是体会空气阻力关,即肢体间的相互吸引排斥力。三是体会体内气血流动关内部混圆。从桩功养气学起,如“八卦无极桩”、“八卦聚气桩”、“八大定势桩”。通过一段时间的定功修炼,逐渐过渡到行桩,这即是修炼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同时也是高层功法。一般是三到六个月,很快就会使自己内力大增,元气充盈,内五行之气互补,体质发生变化。然后可习“柔球八法”和“八大定式掌法”。初步掌握八卦掌的运动规律及内劲变化规律,自然疏通脉络。真正的作到内外相合,在运动之中步法、身法、手法、精、气、神,不用之时混混元元不分内外,若用时,瞬间聚一点而激发,而无左歪右斜前俯后仰之病。然后步入“游身掌”的高级阶段,即是顺其自然,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行如龙腾云雾之间,内外无棱无角气机圆滑,外形从规矩到无规矩之规矩,如能真正作到练时自己不知所练,别人观之,具合拳道,八卦掌真意已得于身。可步入静功、意念功的修炼阶段。

八卦掌的入门功夫有两样,走转和打坐。走转的步骤,首先是拧身而不走(定势),炼好周身,即顶,抱,掰,扣,坐,裹几个要领,第二步是,直趟行步,第三步是走转。八卦趟泥,磨膝磨胫,拧腰抱跨。还有鹤行步的炼法。第四部,负重走转,有铁衣,绑腿,泥手套,铁鞋,铁帽等炼法,但一定要在一年以上的走转练习后,要求是,轻身快走,负重慢行,即负重时走得越慢越好,才会出功夫。

要注视拳端,全神贯注,在走架和对练中不可把式子走滑,要觉着眼前真有对手。从用手法步法领拳,至手力腿力去掉,整体力就出。即力往身体回缩,内劲开始上身。练八卦是有换劲的阶段,如没明师指点,一生用手法步法领拳的花架子,功力长不出来。腰有力而灵活,才能身形灵活和发劲有力。腰部松、活、灵,腰变出虚实,虚实出产生势变,方能达到以腰带步,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连,周身一家。掌动身先动,身动腰先动,用腰带动一切。若练至胯向前方不动,腰如磨盘转向圆心运动自如,甚至超过圆心,双手转至身后还能转圈,说明腰胯已彻底松开,腰力已练出来了。腰如轴立,一推就转一转便我顺人背,达到手似轮行,走圈是有效的练腰方法之一。

首先要着重注意身形规范、手法变化和步法转换,端正架势,周身放松,不要急于发劲和技击。第二步要做到动作沉稳,劲力绵、长、沉。劲要慢慢往里找,做到劲不外露。第三步要做到势势相承,全身动作协调,劲力沉稳连贯,神、气、意、力一气贯通,做到四形俱备:形如游龙,回转若猴,桩若虎踞,换式若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谓之外三合;静中气势腾挪,动中心静神宁,谓之内三合。手之门肩,腿之门胯,身之门肾。肩、胯、肾(命门)拳之根,肩不松气不入手,胯不开气不下足,命门不通气不达顶。开门掌者松肩、开胯、通命门。习此拳时须感觉手、足欲离我身,而脊将其系之,此方谓小成。

在走转时摩擦阴囊,如无过硬的内练功夫,必致欲火难耐,因而打坐调养尤为重要。拧身走转极易气机上浮,所以调养内气就必须和走转结合起来。不要着急学掌势,也不要盲目走转,否则一事无成,这在以前要三年筑基。现在的习武者,多不如从前有很多的机会实地操手,与人切磋,故而更应多多的练习基本功,以弥补实战经验不足的短处。想当初“煤马”仅以单换掌打遍天下,不正是仰仗其横心苦练出的基础。单换掌后增以双换一二年后慢慢再增添它掌。八卦门中轻功所利用的就是身体旋转时,切割磁力线,从而使人产生一股自然向上的离心力。轻功非为逃而练而是动步击人之术,剎那越快纸成刀剑。

八卦练法处处需连贯,无势不合静动之理。先求一个形正,解决力的动力传递,形正必然气顺,周身上下一气贯通,走转其实已经在内在里解决劲力的蓄发了。内功来源于丹田内转。八卦上乘靠走转,走桩是练内功,练的是活气,在变化走动中把气调均匀才是上乘,走转是周身的配合及劲力的掌握。脚要平落,裹脚直迈,外脚内扣,初习迈步距离要小要匀,以免身体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摆步要分清,不得拧步,身腰胯膝需舒展而随和。首练要慢。久之丹田气足。自然而快。

一般人练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练贼了。其实八卦掌是雄赳赳的,关键要从“双换掌”这一招里练出来,因为这一招容易体会出“劲力周全”四字。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大蟒蛇从头到尾都蹭着劲,才能爬动得起来,这种威势,怎是打一拳踹一脚所能比。“只动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练功口诀,尚云祥还有“练拳要学瞎子走路”的窍门,说瞎子走路身子前后都提着小心,从头到脚都有反应,练拳是练全身敏感。明白了要劲力周全,功夫用双换掌能练出来,用蛇形也能练出来。

定势八掌锻炼行步、转圈方式和方法,经过几种掌势的行步转圈可修炼躯体的各部位的适应性、两腿的支撑力和灵活性、腰身的柔韧性、协调相互的配合等,常规习练每势一个方向走转八圈、反向再走转八圈为好。每次最好八势一气练完,习练时可根据本人体质依上盘、中盘和下盘势架运动,不可强求。定势八掌围圆走转,掌势不变,其步法里脚直、外脚扣、曲腿趟泥、慢慢习练,全凭膝下两小腿相交,是一种活桩步。每一掌架实是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劲路的锻炼。如推磨掌主要是推领劲的锻炼,每一个掌架掌握好后,八个掌架又可相互自由衔接转换,包含了人体高、中、低、前、后、左、右立体全方位的锻炼。共同的要求是上节走转的掌势不动,神光注于掌指,达到锁心猿、拴意马的目的。下节走转时鸡腿趟泥步,动转不停。中节走转时龙腰松沉,坐于胯、旋转自如。上节静而不动,逆180度,下节动而不停,中节松沉圆活,整体掌架,围圆走转,前后互反,上下相争,逐节拧转,节节贯通,围圆走转中自身又形成一立体螺旋形,其绝妙地浓缩了宇宙场之星体运行的规迹于一身。定势八掌要根据季节不同,分开习练的。比如春季万物复苏,天地之气正清,万物之气正灵,主要习下按掌和上托掌,下接地气,上接天气,万物之灵气上下皆可收,对于内气的培养很重要。变换方向时打式子,能练出八卦掌专门功夫,长时间单一走圈再穿插练式子、基础八掌,练习八卦劲力,功夫上身快,套路、转圈两者配合训练更能相辅相成。

指天掌应再内裹从耳侧出,目仰视食指尖而不是看左前方,缩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身掌要有钻天之意,腿不可有死弯,要注意以头领意,拔背畅胸。此式有抻筋拔骨之能。无论姿势如何,只要符合八卦掌的基本要领就行,虚提的脚的脚尖是钩着的,也就是脚掌与地面平行,两膀一上一下尽力拉开,肘要微屈(不可为了伸展两臂而拉直),全身拧成一股劲象拧麻绳一样。操手的时候的要领是缩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手也不是那么直的。

开马对墙,脚蹬将力传到胯,胯及脊椎底腰的部分做左右循环的左右切换来产生身劲,劲上传到肩手运动要是肘不可外开做开合运动,将力量作用到墙壁,推所产生的结果,自己本身被反作用力量推开,而撑的合格定型上身标准达标表现是:自己本身不失去平衡,又可以产生强大的撑寸攻击力攻击墙壁。

背对墙自然站立,单臂上举,向后翻转,指尖顶住墙面。以腰胯带动身体翻转,直到面向墙壁为止。双脚五指抓地,不可移动。如此反复,双手互换进行。翻转时手指必须尽量顶住墙面,以腰胯发力。长练可弥补腰胯僵死之病,增长拧翻走转的能力。这个动作锻炼腰胯的柔韧性和翻身时发力比较有好处。当腰翻到极处时,身体处于背势,要用力顶住墙壁。

双手各持一个30斤重的铜球转掌。尤其练塌掌时,用内气将铜球吸住,掌心向下能使铜球不落地。此为以收练放、以吞寓吐的内家练法。八卦门石球,常规重30斤,两个重60斤,傅振嵩所练石球每个重40斤两个80斤,练时用指抓住石球,掌心要空,再走八八六十四个大圈。傅振嵩平时常倒立行走八卦圈,一走便是六十四个大圈。

龙行三掌,两掌似爪,里穿外挂;一身若龙,左旋右转,三盘起伏,若隐若现,四方有迹,云里雾中。神至气随,掌法简单,久练能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融汇,变幻无穷。

实搏心态训练--刘亚林


概述 
“一胆,二力,三功夫。”这是句流行已久的拳谚。实搏心态指的是临战时的心理状态。交战双方心理上的交锋直接影响着战局的变化。尤其面临生死格斗,比喻说国家或个人财产受到威胁,穷凶极恶的歹徒想夺路窜逃等等,胜则生,败则非死即残,这时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练就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超人的气魄才能应对非常的实战。 
心理训练在各门派都有,例如“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等方法。这些方法长期训练可能不同程度地收到一些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手弱了还勉强,一旦遭遇强敌,人就不是蒿草了!所以,要彻底解决心理障碍,必须对实战时的心理活动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盲目性。 
恐惧——来自方方面面的恐惧! 
要战胜自我,就要先明白自我,只有明白了自我,才能战胜自我,才能以旺盛的斗志去迎接挑战,战胜强敌! 
第一、死要面子。这种心理在习武的人中间最为常见,有人练了几年拳或者还是带了学生,这便以为自己再也不能输了,即使赢了也要赢的潇洒一些,否则便无法做人。事实上这种人本身也必然也知道他不是天下第一,甚至连高手也未必沾边,如此虚荣不敢正视现实的人称不上真正的武者。只有那些敢打敢输,但求搏的酣畅淋漓的才有可能在实战武学上有所建树。没有常胜的将军,也没有不败的勇士,如何对待输赢要求搏击者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 
第二、害怕挨打。的确,面对强敌或众多对手的围攻时,怕失败挨打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种恐惧任何人都有,高手也不否认这一点。当然,也包括你的对手,大家都一样,狭路相逢,勇者胜。放心一搏,鹿死谁手从无定论。 
第三、实力不够雄厚。没有雄厚的实力,便没有高度的自信,实战能力有各方面的技术和实力因素构成,任何一方面的缺乏都可能导致自信心的不足,克敌制胜的气势不够。例如:搏击者的打击力度不强,在一对一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尚可应付,面对强敌或敌手众多时,打击不能构成深层伤害,胜算极少,恐惧心理的产生并不为怪,对方实力相当,也能同时构成双方心理的恐惧。恐惧心理无须回避,即使最勇敢的人也没有办法否认他们的心底仍然存在着难以消除的恐惧,大家不必为自己在实战打斗时心有恐惧而感到耻辱或认为自己不堪,特别是那些天性善良的人。没有人回嘲笑浴血奋战的失败者!赵道新曾提出承认恐惧并利用恐惧的论述。当战况极为不利时,求生的欲望促使搏击者将极端的恐惧化为无穷的动力来砸乱一切障碍,原始的野性已经被激活,行为的极度“疯狂”和心境的极度“平静”是野性激活的两大特征,极度亢奋而沸腾的热血需要宣泄,即使抗打也变得无关紧要了,这时发起的攻击将准确将敌人撕裂。 
下面介绍的是实战特定氛围内的心理训练手段: 
一、格斗式桩功的训练 
格斗为桩,夜间寻一僻静场所训练 , 如小巷 , 楼梯 , 野地等 . 
要求:练功者在站桩时集中精神,假设四面八方隐藏了无数的强敌,全神察敌。为强化练功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可以增加“鬼怪”暗伏环伺的意念,对功力层次较高者,可采用墓地站桩法。 
注意问题: 
1, 本功法训练,不能结伴,只能独行。 
2, 墓地站桩不可直接切入,必须有相当基础之人放可采用。 
3, 每周两次,切勿急功近利。每次练功不超过三组,每组时间二至五分钟。当恐惧感浓重,全身神经进入高度激发的状态时,要停下来原地走动,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 
4, 每次练功后适当听一听轻松优雅的音乐或哼一哼歌曲等,让神经彻底放松,做到有张有弛。 
功效: 
1, 强化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训练,让全身的神经与肌肉在实战中处在紧密联系,一触即发的状态中。 
2, 强化末梢神经的传导机制,使肌肉反应更加灵敏,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发力。 
3, 增强对高压恐惧感的适应能力。 
二、逼视法强化攻击欲训练 
天性善良者往往缺乏攻击欲望和野兽般撕裂对手的欲望,这种缺乏在实战将导致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战机,连续攻击能力不强,打击不凶狠等诸多致命因素出现。 
练习者可随意站立,逼视目标要选择人,可能是练功的同伴或其他人,目标的活动范围应尽量的小或不动,目标不需要知晓。 
要求: 
对目标假设为敌人,逼视目标时全神贯注,要善于捕捉心灵深处一丝若隐若显的杀机与从动,将它汇总、放大。练功一个阶段后杀机与从动逐步显现并加深,继续练功攻击的欲望在全身沸腾不发不快,这时已经初具成效,选择任何目标攻击欲望心理一凝即成,大功告成! 
注意问题 : 
1, 本功法训练极为简易 , 且随处可行,收效却相当快速,初习时选一些较自己弱的目标,过早选择强劲的目标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于练功进展不利。 
2, 逼视法训练时如被对方发觉恐被产生误会 , 可改为逼视为泛视 , 使得杀气内敛 , 平淡中暗藏杀机,泛视时选一目标为重点目标,这种训练不选女性。 
三、逼视法抑制攻击欲 
练功者以自己最习惯的实战姿势站,陪练以单一动作反复向练功者攻击,不要实作 , 练功者凝神察敌 , 并预拟定一套假设的连续反击方案。 
要求 : 
陪练的攻击需有教短的间隔,不要毫无章法到猛打 , 攻击要即将击中,练功者在不动中完成一系列反击意念。在陪练攻击动作的干扰下,练习者的攻击欲不能立即提聚 , 适应后便可恢复如初 , 这时假设的反击方案就会不停地鼓噪起来,将反击的爆发控制在边缘上,这种状态下的抑制只能愈压愈强 , 在意念无法控制而爆发了疯狂的反击时 , 大功告成 ! 
实搏心态的高妙之处是常人所无法理解与想象的,近乎原始野性的东西在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是很少见的 , 实战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瞬间爆发出来的近乎的凶残的野性,长期的训练将使这种实战特定心理状态的收发自如。 
需要一提的是 , 实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单靠”实搏心态”训练获得,实战训练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要回避实战训练,包括任何人,刚接触实战训练难免有畏惧心理,尤其对手强硬时 , 但随着实战经验增长和技术实力的提高,自信心会随之增强,心理素质同时得到锻炼,这对在实战训练时有意识地强化这一方面的训练 , 并可以伴随发声以助拳威 , 实战训练可将各次训练完成的指标在训练中综合检验 , 并不断完善,使得实战综合能力迅速提高

孙禄堂临终前道出太极真相,令人瞠目!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孙禄堂先生和儿子孙存周推手照片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撑墙功 | 脊如大枪,软硬双盘,龙脉自成!

脊柱:男人的龙脉,女人的凤骨!

脊柱是人体最为精密的重要结构之一,有健康的脊柱才有健康的身体!

从中医的角度讲脊椎两侧的膀胱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从西医讲的角度讲脊椎里面有中枢神经管理身体所有的知觉神经,比如开颅手术,剖腹产等都是在脊椎上打麻药。因为脊椎上通大脑、下联四肢、中间管理五脏六腑非常重要,如果脊椎变形就会影响很多生理功能,及时调整疏通经络,预防大于治疗。

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劲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拳劲的真意。

那到底如何初步体会锻炼脊柱呢?这里和大家介绍的是我们“撑墙功”

“撑墙功”分软盘和硬盘,今天主要和大家讲解软盘练法。

作 用

1. 撑拔脊柱,养护五脏。

2. 疏通经络,预防疾病。

3. 训练弹性,强化脊柱。

要 点

1. 手臂保持固定角度,不做屈伸。

2. 脊柱运行,从腰胯起,节节上推。

动作细节

1. 身体中正,虚灵顶劲

2. 手臂不动,收尾闾,翻胯

3. 顶胯,拉伸胸椎,力从手出。

典 传 — 悟 空

典传国术陆功翰老师的入室弟子

典传国术高级教练

2009年正式跟随陆功翰老师学习

2014年第八届寿光武术节青年组传统拳第一名

2015年中华武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暨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中荣获集体项目I组第一名 男子青年I组拳术第一名

2015年中国南通国际武术文化节 传统一类拳 第一名

2017年绍兴国际传统武术大赛 传统武术功法 一等奖

 传统武术有一种独特的发力技术——劲,这项技术一直在武术界中神秘流传,每一代只有少数的几个武术名家掌握着这项技术。其实,训练劲的方法就是传统武术中的站桩。但掌握劲的武术家为了名利,一直没有把劲其系统、真实的训练方法公开于世,人们一直对劲这项技术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其实,只要进行正确的站桩就可以使拳手培育一股“劲”(劲又称“内劲”、“整劲”、“寸劲”、“浑圆力”等)。本文是一民间武术研究经过多年站桩研究总结出来的系统训练方法,欢迎交流讨论。



  真功夫——劲

  传统武术中的劲与人们生活中常讲的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术中的劲追究集全身之力于一点,其攻击力极强。而劲是靠站桩训练获得。站桩培育劲是练武的基础,很多武术门派都有站桩练劲的功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太极拳的“太极桩”、“无极桩”等都是为了培育劲。遗憾的是由于武术家的保守,他们对站桩练劲其系统、真实的训练方法作了一部分保留,导致至今人们对站桩和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对站桩练劲作了12年的研究与训练,发现其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本文,我向大家介绍科学的站桩训练方法以及浅谈一下劲的科学原理。

  一、站桩训练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训练要有信心,不要抱半信半疑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劲就是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只要正确训练,每一个人都可掌握此项运动技能。
  (二)、训练要勤奋,训练初期必须天天坚持训练,训练初期一天要训练2次,有条件者可训练3次。切忌三天打鱼,两天嗮网。
  (三)、训练时精神要集中,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小幅度交替动作上,动作的力度要适度,幅度要小,速度要缓慢。
  二、 站桩训练的姿势和动作 
  (一)、 站桩基本姿势(左势为例,右势相反)
  立正,全身肌肉适度放松,左脚向左前方伸出一小步,两脚左右距离与肩宽,两脚位置的形状像军事稍息状一样,但宽度与肩宽,再双足跟稍向外扭,足尖稍向内扭一点。两足重心力量的分布:三成力在前腿,七成力在后腿。两脚的位置调整后,在此基础上,脚趾趴地,足心向上吸;双足跟提起但又如着地一样,又提又踩。双脚腕向内拧,而脚尖向外拧,双膝极力外旋略屈呈140°—160°范围内角度,双膝力向外旋、向上提、又向前指;屈髋160°,臀部要往后突起,下坐之势,使髋关节呈一略屈角度,臀与脊柱略成一斜坡角度,使重心落于臀部,充分伸展髋肌。臀部向下坐,又向后旋靠,双大腿根向内拧。以上姿势动作如此小幅度交替运动:双脚腕内拧,同时双大腿根内拧一个动作;再又膝外拧,足尖外拧这一个动作,如此交替协调运动。足下踩、臀下坐之后双足上抬,膝上提,头上顶,如此交替运动。前膝力向前指,后胯向后旋靠亦为一组交替运动。上半身姿势动作:脊柱向左旋45°,略向前倾,与臀部略成一坡度,背部略弯,腹部略隆起。左臂伸出抬起,肘关节在90°—100°之间,肘关节始终向下,在肩腕水平线之下,左手五指尽量分开掌心向后,高度约与眉齐。左手手心与左足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右手伸出,肘关节在90°—100°之间,右手在左手之后,约与肩齐,五指尽量分开向前指向前手手掌。双手左右距离25厘米,前后距离10厘米。扭颈对前手手腕,眼睛向斜远前方波视。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再小幅度交替运动:双臂之力抱七撑三:用七成力向内抱一下,随即又用三成力向外撑。双肩下如夹一弹性球,又向外撑,一夹一撑。含胸紧背,胸向内微收,略凹,双臂同时向前配合一伸;随即紧背,即两肩胛骨向脊柱中线靠拢,双臂同时配合向后一拉,如此循环。躯干还要以脊柱为枢纽缓慢侧屈、旋转。额下如夹一弹性的球,头又向上顶,此组动作循环。以上全身动作同时协调运动,上肢关节运动幅度在2厘米,下肢关节运动幅度在2—3厘米。
  每一组交替动作重复18次为一组,每一次训练做4组。左右势互换训练。训练时间为40分钟,静态站桩训练之后就进行震颤训练。
  (二)、震颤训练(左势为例、右势相反)
  全身肌肉适度放松,基本姿势站立,重心前三后七,前手放下与肩齐,后手略低于前手,双手一前一后,十指尽量分开,自然微屈,掌心向下,肘关节呈100°,保持1.2.2.1基本姿势的小幅度交替动作,在此些姿势动作基础上,开始全身震颤,腿、臀、腰、背、上肢震颤抖着缓慢前推由屈到伸:下肢由后往前,躯干由直立到前倾,上肢由上往下,由屈到伸,全身同时协调震颤着缓慢前进,下肢震颤前伸的程度:足跟抬起离地10厘米,脚尖撑地,膝部与足尖同一条垂直线,重心由后腿移至前腿。躯干震颤前伸的程度:前倾前俯至不失去重心为止。躯干带动上肢一前一后震颤着缓慢由上往下按至肘关节伸直约呈160°。身体震颤前伸到如此程度后,手臂将要伸直时,随即震颤着缓慢旋转肘关节变成两掌心相对,再全身协调震颤着从伸到屈,从原路线缓慢返回至预备势。震颤不停 ,全身继续后拉,震颤着缓慢屈膝、屈髋、屈肘,躯干向斜后方后靠至如此程度:双肘关节角度约为30°,躯干后靠到不失去平衡为止,屈膝呈100°—120°之间,到如此程度后,再震颤着缓慢旋转肘关节变为两掌心向下,全身震颤着缓慢伸膝、伸髋,从原路线还原到预备势,再继续震颤着缓慢前伸。前伸、后屈循环运动训练7—10次。
  静态站桩训练30——40分钟再震颤训练10——20分钟,训练完毕后作全身拍打等放松运动,一次训练完毕。站桩练劲最重要的是姿势动作标准,只要姿势动作标准,坚持训练40次,站成基本姿势,用小幅度交替动用力牵拉肌肉,大臂肌肉能感觉到有一点微弱的弹性势能,随着不断地训练,弹性势能越来越大,并且全身各大关节主要肌肉纷纷能产生弹性势能。一般训练120次,站成基本姿势用小幅度交替动作用力牵拉肌肉,全身主要肌肉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弹性势能,并且利用此弹性势能发力能发出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这就训练出了传统武术里的“劲”。
  三、浅谈劲的科学原理
  笔者分析发现传统武术劲是符合现代体育理论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一门科学的运动技术,站桩练劲按生理学解释就是在肌紧张牵张反射的基础上站成一个特定的姿势,用力牵拉肌肉肌梭,对肌肉施加牵拉刺激与肌紧张牵张反射的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最终使肌肉建立一种运动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后在特定的姿势下,用力牵拉肌肉能被激活,条件反射激活后的反应表现为肌肉内大量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进行强烈、快速的交替性收缩,而强烈牵拉相应肌肉内的弹性成分,弹性成分被动拉长而贮存弹性势能,再利用弹性势能发力出拳、出腿,此弹性势能可以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而通过协调的出拳、出腿鞭打动作发出一股强大的整体弹力。因此传统武术劲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是一种发力技术。诚然,发力在武术胜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好中华武术劲这种发力技术对人体有限力量实现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实现了人体力量的升华。因此劲是中华武术中最有技击价值的武技,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劲的科学化推广能够还原武术固有的攻击力,促进武术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湖南长沙

  真功夫——劲(续一) 
  我在《武魂》2012第1期发表了一篇《真功夫——劲》的文章,意在为大家训练站桩练劲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将继续阐述笔者对站桩练劲之科学原理的理解以及所研创的系统训练方法,以供武术习练者参考。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的站桩方法是整个站桩练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姿势,那基本姿势基本能训练到参与出拳的人体各大关节的主要运动肌,使其建立弹力条件反射,是站桩练劲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姿势。当然,科学的站桩训练方法中除了基本姿势外还有几个特殊的站桩姿势,这几个特殊姿势能专项、着重训练到相应的肌肉,以弥补基本姿势的一点点不足,现将训练劲的几个特殊桩法的训练方法介绍如下。
  1、躯干肌桩(左式为例,右式相反)
  基本站桩姿势站立,保持基本站桩姿势的交替动作(详见第一篇《真功夫——劲》),在此基础上躯干以脊柱为枢纽作“摇”与“旋”的运动。摇即躯干以脊柱为枢纽,上半身缓慢向左侧屈靠,而双上肢抱七撑三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离接近脊柱运动的极限,再缓慢按原路线返回还原,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再以脊柱为枢纽向右侧缓慢屈靠,双上肢抱七撑三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脊柱将接近极限就缓慢从原路线返回还原成预备势,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向左右“摇”3次后就旋,“旋”即躯干以脊柱为枢纽向左侧缓慢旋转,双臂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快到极限即缓慢旋转从原路线返回,双臂也从对侧缓慢返回还原,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再以同法向右侧旋转3次,双手要向对侧运行,均要缓慢。摇旋时下肢姿势动作仍要保持,要固定臀部。
  “摇”、“旋”震颤:基本站桩姿势站立,双上肢抬起高举过头,翘掌,双肘关节在100度左右,腹部略隆起,全身保持基本站桩姿势的交替动作意思,固定臀部和下肢。在这些姿势基础上开始颤,躯干以脊柱为枢纽,震颤着向左侧缓慢侧屈,双上肢抱七撑三震颤着向右侧缓慢运行,下肢可保持姿势和交替动作配合作上、下纵向震颤。当脊柱震颤运行达到极限以后随即震颤着缓慢从原路线返回,双上肢也从对侧震颤着缓慢返回成预备势,向左侧震颤屈靠3-6次以后还原成预备势。随即以同法向右侧震颤着缓慢屈靠3-6次,还原成预备势。再训练旋,下肢保持姿势和交替动作,但不需震颤以免动作不协调,臀部固定,躯干以脊柱为枢纽震颤着向左侧缓慢旋转运行,双上肢抱七撑三震颤着向对侧缓慢运行。脊柱旋到极限后,随即震颤着缓慢旋转返回,而双上肢也震颤着缓慢返回还原,向右侧震颤旋转3-6次以后还原成预备势,再以同法向右侧震颤着缓慢旋转3-6次。
  【说明】此训练躯干肌的姿势动作是躯干以脊柱为轴作侧屈、旋转运动牵拉刺激躯干肌而训练躯干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动作要求双手始终向反方向作缓慢运动是为了充分伸展两侧的腹肌和背肌,而使相应肌肉的肌梭受到有效的牵拉刺激而加大训练效果。震颤时要求双手高举过头也是为了伸展背肌和胸肌。在整个出拳发力动作中躯干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躯干肌要传导下肢、髋的力量和牵动躯干侧屈、旋转发力,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摇、旋训练躯干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很重要。而且躯干肌肌梭比四肢肌肌梭少,而其弹力条件反射难于四肢肌建立,也比四肢肌易于消失,故训练躯干肌的摇、旋动作应多训练。训练躯干肌的这个摇、旋动作不应该在一次训练中单独作为一个桩训练,摇旋动作应该贯穿每一个站桩,即每一个站桩训练都要作摇、旋运动以及与其相应的摇、旋震颤。
  2、前臂肌桩(左式为例,右式相反)
  立正,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小步,后脚尖与前脚根距离一脚半的距离,形状略像军事稍息一样,宽度与肩同宽。下肢、臀部、躯干姿势和动作与基本站桩姿势相同(详见《武魂》第283期:《真功夫——劲》)。双臂抬起,前手高度与肩齐,后手略低于前手(后手大拇指与前手小拇指高度同高即可)。双肘关节始终在肩、腕水平连线之下,双肘关节呈90°—100°之间,双臂之力抱七撑三,肩撑肘坠,前手仍与前脚尖呈垂直线,手心斜向后,后手手心与前手手心相对,双手腕略翘。后手与前手前后相差约一手,左右距离约25厘米。双手十指尽量分开再自然微曲,食、中、无名、小四指力向下指之意;大拇指向上挑、向外翻,腕部外翻之意;双肘尖向上、向外、向下、向内翻之意。在以上姿势基础上,想象双手手心向内向上托一弹性气球,托弹性气球时既不敢用力,又不敢松手,用力球会破,松手球会掉:大拇指、手腕向上向外一翻托,肘向下向内一翻;随即松手四指、手腕向下向内一翻,肘亦向外向上一翻;如此循环交替运动,18次为一组。下肢和躯干姿势动作与基础桩一样:双脚踝、双大腿根内拧,双足尖、双膝外拧;足根似踩又提;前膝力向前指,臀部往后旋靠;含胸紧背;腋下似夹非夹;颌下若夹、头顶,全身在这些交替动作意思基础上再作交替运动。每一组交替动作重复18次为一组,每一次训练应不少于4组,训练时间约40分钟左右,体力佳者还可以训练时间长点。左右势互换训练,这个姿势训练过程中还应该以此姿势为基础作3——5组的摇、旋动作以训练躯干肌。以上静态站桩训练之后就训练以下相应的震颤动作。
  基本站桩姿势站立,全身保持基本站桩姿势的交替动作意思:双上肢抱起七撑三;肩撑肘坠;肩下似夹非夹;含胸紧背;双脚踝、双大腿根内拧,双足尖、双膝外拧;足根似踩又提;前膝力向前指,臀部往后旋靠;头顶颌夹(这些交替动作是静态站桩姿势的动作意思,而不是明显有幅度的交替运动)。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前手与肩同高,后手略低于前手约5㎝左右,十指尽量分开,掌心向下,肘关节始终在肩腕水平线之下,呈90°—100°之间。在此基础上,开始全身震颤,左上肢震颤着旋转手臂缓慢前伸,由掌心向下震颤着缓慢旋外旋转至掌心斜向右上方(旋臂至接近极限即肘关节旋外接近死角),要在震颤缓慢前伸的过程中缓慢旋臂,至肘关节约呈160°时旋至掌心向上,而同时躯干也震颤着跟随左手向右侧缓慢旋转,躯干向前方侧屈前倾至不失去平衡为止。而后手同时也震颤着缓慢向后由下往上提,至肘关节30°时停,右手可不旋臂。双上肢要始终保持肘关节在肩腕水平线之下,抱七撑三,肩下似夹非夹的交替动作意思。双下肢始终保持脚踝拧、大腿根拧,膝外拧;又提又踩……的交替动作意思的基础上,再震颤着缓慢伸膝、伸髋配合上半身动作,整个运行的动作和路线是左手向下运行,右手向后上提,脊柱侧屈、旋转,伸膝、伸髋。当全身震颤缓慢运行至左肘关节旋外快接近极限,肘关节呈 160°,躯干侧向左前方,右手后拉至30°角,膝关节亦将近伸直时前进动作停止。随即再震颤着缓慢从原路线返回,左手由手心向上,震颤着旋内缓慢返回至预备势变掌心向下,右手、躯干、下肢亦同时震颤着缓慢从原路线还原成预备势。动作不停,右手震颤着旋外由上往下缓慢前伸,躯干亦同时震颤着向左侧缓慢旋转,向左前方前俯,左手也震颤着由下往上缓慢回拉,下肢同时震颤着缓慢伸膝、伸髋,当全身运行至躯干旋向左方,前俯至不失去平衡,右手前伸至160°左右,手心向上,左手震颤回拉屈成30°角,下肢也将近伸直时,前进动作停止,随即全身震颤着缓慢按原线返回,还原成预备势,双手掌心均向下,再又震颤着运行左手,如此循环训练7-10次(左式为例,右式相反)。
  【说明】1)此桩姿势与基本桩姿势基本相同,只是前手放下与肩齐高。动作也与基本桩都相同,只多了前臂、手腕、手指动作。姿势中的每一个要求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比如姿势要求双脚尖着地是为了增强下肢肌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躯干略前倾为了增强躯干肌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姿势还有这么一个重要原则,充分伸展相应的肌肉:十指尽量分开自然弯曲是充分伸展前臂肌、掌肌和指肌;肘关节在90°——100°之间是充分伸展前臂肌前后群和大臂肌前后群;肩部腋窝略张开充分伸展肩肌;背部略弯充分伸展背肌;腹部略隆起是伸展腹肌;臀部后突是充分伸展臀肌;脚踝关节内拧、膝关节在任何角度都要求极力外旋是充分伸展大腿肌和小腿肌前、后群,这些姿势都是为了充分伸展相应的肌肉,而使相应的肌肉能得到有效地牵拉刺激而保证训练效果。故练习者一定要做到姿势标准、正确。
  2)静态站桩训练约40分钟,之后就进行相应的震颤训练,不可间隔。震颤训练必须始终保持基本站桩姿势中的交替动作意思,震颤前进、后退动作要有欲动又停,欲停又动之意,动作在又来又回之间。训练掌指肌的震颤动作不仅震颤牵拉训练到前臂肌,而同时通过双手一前一后的震颤运动带动躯干侧屈、旋转而充分有力的旋转躯干,有效地牵拉刺激到胸肌、背肌和腹肌,而强化训练出躯干肌条件反射。此姿势训练要求想象托一弹性球是为了集中注意力,使初习者动作精细、协调,而加大训练效果。
  3)此姿势重点是螺旋牵拉前臂肌的旋前圆肌和旋后圆肌,而着重训练手臂肌的螺旋弹力。劲的整体协调发力中前臂的螺旋弹力为最后一环,可以由表及里穿透到机体内部,而加大出拳攻击力,故此势训练前臂的螺旋弹力非常重要,习者应该训练好此势。
  3、掌指肌桩(左式为例,右式相反)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小步,后脚尖与前脚根距离一脚半的距离,姿势动作与基本桩姿势相同。前手与肩齐,后手略低于前手。手型由掌变成虚握状,拇指、食指弯曲呈一环形,其余四指亦虚握,双手五指如握一弹性气球,既不能握紧防将其握破,又不能松开以防掉落,如此一紧一松的循环交替运动。在此基础上还可肘向下向内翻,腕向外向上翻;再肘向上向外撑,而腕向内向下翻;循环训练。运动的幅度不能太大,在2厘米左右。此桩要保持基本桩所有的动作意思和交替运动,在训练这个姿势过程中应该以此姿势为基础作3——5组的训练躯干肌的“摇”、“旋”动作。此姿势训练40分钟左右后可以训练基本桩相应的震颤动作7——10次。此姿势没有相应的特殊震颤动作。
  【说明】此姿势主要是着重牵拉掌肌和指肌肌肉肌梭而训练十指的弹力反射,以及强化训练前臂肌的螺旋弹力。姿势要求手掌、手指如虚握一弹性气球,亦为了集中注意力,使动作更精细、协调。静态站桩训练约40分钟,之后就进行基本桩的震颤训练,不可间隔。并且,训练这个桩的过程中要训练几组躯干肌桩的摇、旋动作以及摇旋震颤。此训练掌指肌的桩法应该在训练劲的后期练习,等其他大肌肉群都建立弹力条件反射后再训练此桩,则很容易训练出掌指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待续)

何为抻筋拔骨——周向前

传统武术的“抻筋拔骨”练功方法可分为外练法和内练法,其中内练的抻筋拔骨为秘传,这是很多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但又没人能真正完全理解抻筋拔骨的内涵。在武术界,关于抻筋拔骨的描述有的错得离奇,但也有挨得着边的描述,比如:“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筋骨胀开”“像拧毛巾—样对拉”“在桩功的状态下,使筋膨胀骨撑起”“半撑开”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像雨布,骨拔筋撑”……这些描述也还形象,但还是差很远。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抻筋拔骨”其实是隐晦地描述站桩的姿势和动作,特定姿势要求其实就是传统武术中的“抻筋”。科学的站桩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静态站桩的要领是在特定的姿势基础上,用小力保持一种微小的交替动作,在此基础上做大动作训练。这用传统武术的形容就叫“抻筋拔骨”。拿一组肩肘姿势动作做解释。站桩时,肩部撑起、腋窝张开,肘关节始终在肩腕连线之下,呈90°左右;前手与前足尖垂直,后手略低于前手,手心向后,后手与前手左右距离约25cm,前后距离约10~20cm,双臂呈环抱状。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微小交替动作,即肩肘关节用点小力往下夹,又相反往上抬。再在这姿势和微小交替动作的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大动作,双肩、双肘用大一点的力缓慢往下一夹,随即用小一点的力、稍快往上一撑。双肩关节在30°左右的幅度内做动作。这就是所谓的“抻筋拔骨”。首先,肩部撑起,肘关节呈90°和左右手的位置距离,这些姿势就保证了肩肌、大臂肌和背肌的充分伸展。再在此基础上用小力保持沉肩坠肘的微小交替动作通过肩肘关节持续牵拉肩肌和大臂肌肌腱,保持一定的肌张力,并对其肌梭形成一定的牵拉刺激。姿势和微小动作保证肩肌,大臂肌充分伸展,保证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可以有效地通过关节和肌腱敏感地牵拉到肌梭。再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对大臂肌和肩肌的感受器肌梭施加强烈的牵拉刺激。这就对大臂肌和肩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牵拉刺激训练。这就是所谓的“抻筋拔骨”。“抻筋拔骨”就是撑开筋肉和拉筋,牵拉肌腱(抻筋)就会牵拉刺激到附着在肌腱上的肌梭和腱器官感受器。现代医学中的肌腱,在古代中医称为“筋”。现代医学证明,与肌腱(筋)附着的就是肌肉的本体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刺激。而传入冲动增多,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长期的牵拉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就可建立一个弹力条件反射。这弹力条件反射可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这是一门高级的发力技术,为形意拳、心意拳'大成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核心技术。

在旧社会,即使是掌握了站桩真传的武术家,由于没有现代体育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是不可能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站桩的。所以,对站桩的认识也很粗糙,感性。当然,抻筋拔骨这个概念是古老的理论,是受中华传统直觉经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理论,远远没有系统,准确地描述出站桩的内涵。而且,传统武术真传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历史上,掌握了武术真理的武术家,对这些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到了性命攸关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给弟子。而对待公众,一点点的真传都隐含在只言片语之中。所以,“抻筋拔骨”的描述是保守,隐晦,粗糙的描述,也是不科学、不太准确的描述,让人如猜谜语,人们很难从这些隐晦的语言中探索出武术真理。进入现代社会,陈腐的理论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对待传统武术,不要迷信古拳谱,必须取精弃糟,必须要用现代体育理论研究、描述站桩和武术有价值的部分,让武术现代化、科学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