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卦掌的练法八卦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须知内中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于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中目有所思,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为我用矣。 转掌为高级动桩,内含最上乘内功气功,为道门无上奥秘。小成三年,以苦练转掌为主,体悟三十六歌诀。大成七年以精研四十八法诀为主。初级以练身法为主,中级以研究用法为主,高级以炼神意内功为主。高级阶段还是要不停地走转,但意念要求完全不同。初、中阶段以练外为主,在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的指导下实践、体悟怎样走圈、如何应用。以内外三合练有形(功力、速度、技巧、手法、身法)为主,是守规矩的阶段。高级阶段是练无形为主,内外兼修,以意念变化为主,是脱规矩的阶段。分上盘,即天盘;下盘,即地盘,中盘,又名人盘。三盘之要道中盘也。上盘练凌空之术,下盘练遁甲之道。其理至深,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八卦掌之练法,处处需连贯,无势不合静动之理。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左右练法以及换式均系一样。脚要平落,里脚直迈,外脚内扣。初习者迈步距离要小要匀,以免身体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摆步要分清,不得拧步。身腰跨膝,各步需舒展而随和。首练要慢,久之丹田气足,自然而快。内功首重在气,气已调顺,则身体百脉舒泰,手足轻灵。调气之法,一言以蔽之,曰轻出缓入,呼吸以鼻,切记用口。初练上盘要转大圈,纯熟后在练中盘,年久再练下盘之功,秉之走穿拧翻,旋转变化拧裹盘旋要有亲近大地的味道。 两桩(虎踞、龙盘)、两步(趟泥、摆扣)是功力、整劲的动力来源。桩功有几关:一是体力关(40分钟)。二是体会空气阻力关,即肢体间的相互吸引排斥力。三是体会体内气血流动关内部混圆。从桩功养气学起,如“八卦无极桩”、“八卦聚气桩”、“八大定势桩”。通过一段时间的定功修炼,逐渐过渡到行桩,这即是修炼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同时也是高层功法。一般是三到六个月,很快就会使自己内力大增,元气充盈,内五行之气互补,体质发生变化。然后可习“柔球八法”和“八大定式掌法”。初步掌握八卦掌的运动规律及内劲变化规律,自然疏通脉络。真正的作到内外相合,在运动之中步法、身法、手法、精、气、神,不用之时混混元元不分内外,若用时,瞬间聚一点而激发,而无左歪右斜前俯后仰之病。然后步入“游身掌”的高级阶段,即是顺其自然,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行如龙腾云雾之间,内外无棱无角气机圆滑,外形从规矩到无规矩之规矩,如能真正作到练时自己不知所练,别人观之,具合拳道,八卦掌真意已得于身。可步入静功、意念功的修炼阶段。 八卦掌的入门功夫有两样,走转和打坐。走转的步骤,首先是拧身而不走(定势),炼好周身,即顶,抱,掰,扣,坐,裹几个要领,第二步是,直趟行步,第三步是走转。八卦趟泥,磨膝磨胫,拧腰抱跨。还有鹤行步的炼法。第四部,负重走转,有铁衣,绑腿,泥手套,铁鞋,铁帽等炼法,但一定要在一年以上的走转练习后,要求是,轻身快走,负重慢行,即负重时走得越慢越好,才会出功夫。 要注视拳端,全神贯注,在走架和对练中不可把式子走滑,要觉着眼前真有对手。从用手法步法领拳,至手力腿力去掉,整体力就出。即力往身体回缩,内劲开始上身。练八卦是有换劲的阶段,如没明师指点,一生用手法步法领拳的花架子,功力长不出来。腰有力而灵活,才能身形灵活和发劲有力。腰部松、活、灵,腰变出虚实,虚实出产生势变,方能达到以腰带步,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连,周身一家。掌动身先动,身动腰先动,用腰带动一切。若练至胯向前方不动,腰如磨盘转向圆心运动自如,甚至超过圆心,双手转至身后还能转圈,说明腰胯已彻底松开,腰力已练出来了。腰如轴立,一推就转一转便我顺人背,达到手似轮行,走圈是有效的练腰方法之一。 首先要着重注意身形规范、手法变化和步法转换,端正架势,周身放松,不要急于发劲和技击。第二步要做到动作沉稳,劲力绵、长、沉。劲要慢慢往里找,做到劲不外露。第三步要做到势势相承,全身动作协调,劲力沉稳连贯,神、气、意、力一气贯通,做到四形俱备:形如游龙,回转若猴,桩若虎踞,换式若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谓之外三合;静中气势腾挪,动中心静神宁,谓之内三合。手之门肩,腿之门胯,身之门肾。肩、胯、肾(命门)拳之根,肩不松气不入手,胯不开气不下足,命门不通气不达顶。开门掌者松肩、开胯、通命门。习此拳时须感觉手、足欲离我身,而脊将其系之,此方谓小成。 在走转时摩擦阴囊,如无过硬的内练功夫,必致欲火难耐,因而打坐调养尤为重要。拧身走转极易气机上浮,所以调养内气就必须和走转结合起来。不要着急学掌势,也不要盲目走转,否则一事无成,这在以前要三年筑基。现在的习武者,多不如从前有很多的机会实地操手,与人切磋,故而更应多多的练习基本功,以弥补实战经验不足的短处。想当初“煤马”仅以单换掌打遍天下,不正是仰仗其横心苦练出的基础。单换掌后增以双换一二年后慢慢再增添它掌。八卦门中轻功所利用的就是身体旋转时,切割磁力线,从而使人产生一股自然向上的离心力。轻功非为逃而练而是动步击人之术,剎那越快纸成刀剑。 八卦练法处处需连贯,无势不合静动之理。先求一个形正,解决力的动力传递,形正必然气顺,周身上下一气贯通,走转其实已经在内在里解决劲力的蓄发了。内功来源于丹田内转。八卦上乘靠走转,走桩是练内功,练的是活气,在变化走动中把气调均匀才是上乘,走转是周身的配合及劲力的掌握。脚要平落,裹脚直迈,外脚内扣,初习迈步距离要小要匀,以免身体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摆步要分清,不得拧步,身腰胯膝需舒展而随和。首练要慢。久之丹田气足。自然而快。 一般人练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练贼了。其实八卦掌是雄赳赳的,关键要从“双换掌”这一招里练出来,因为这一招容易体会出“劲力周全”四字。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大蟒蛇从头到尾都蹭着劲,才能爬动得起来,这种威势,怎是打一拳踹一脚所能比。“只动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练功口诀,尚云祥还有“练拳要学瞎子走路”的窍门,说瞎子走路身子前后都提着小心,从头到脚都有反应,练拳是练全身敏感。明白了要劲力周全,功夫用双换掌能练出来,用蛇形也能练出来。 定势八掌锻炼行步、转圈方式和方法,经过几种掌势的行步转圈可修炼躯体的各部位的适应性、两腿的支撑力和灵活性、腰身的柔韧性、协调相互的配合等,常规习练每势一个方向走转八圈、反向再走转八圈为好。每次最好八势一气练完,习练时可根据本人体质依上盘、中盘和下盘势架运动,不可强求。定势八掌围圆走转,掌势不变,其步法里脚直、外脚扣、曲腿趟泥、慢慢习练,全凭膝下两小腿相交,是一种活桩步。每一掌架实是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劲路的锻炼。如推磨掌主要是推领劲的锻炼,每一个掌架掌握好后,八个掌架又可相互自由衔接转换,包含了人体高、中、低、前、后、左、右立体全方位的锻炼。共同的要求是上节走转的掌势不动,神光注于掌指,达到锁心猿、拴意马的目的。下节走转时鸡腿趟泥步,动转不停。中节走转时龙腰松沉,坐于胯、旋转自如。上节静而不动,逆180度,下节动而不停,中节松沉圆活,整体掌架,围圆走转,前后互反,上下相争,逐节拧转,节节贯通,围圆走转中自身又形成一立体螺旋形,其绝妙地浓缩了宇宙场之星体运行的规迹于一身。定势八掌要根据季节不同,分开习练的。比如春季万物复苏,天地之气正清,万物之气正灵,主要习下按掌和上托掌,下接地气,上接天气,万物之灵气上下皆可收,对于内气的培养很重要。变换方向时打式子,能练出八卦掌专门功夫,长时间单一走圈再穿插练式子、基础八掌,练习八卦劲力,功夫上身快,套路、转圈两者配合训练更能相辅相成。 指天掌应再内裹从耳侧出,目仰视食指尖而不是看左前方,缩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身掌要有钻天之意,腿不可有死弯,要注意以头领意,拔背畅胸。此式有抻筋拔骨之能。无论姿势如何,只要符合八卦掌的基本要领就行,虚提的脚的脚尖是钩着的,也就是脚掌与地面平行,两膀一上一下尽力拉开,肘要微屈(不可为了伸展两臂而拉直),全身拧成一股劲象拧麻绳一样。操手的时候的要领是缩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手也不是那么直的。 开马对墙,脚蹬将力传到胯,胯及脊椎底腰的部分做左右循环的左右切换来产生身劲,劲上传到肩手运动要是肘不可外开做开合运动,将力量作用到墙壁,推所产生的结果,自己本身被反作用力量推开,而撑的合格定型上身标准达标表现是:自己本身不失去平衡,又可以产生强大的撑寸攻击力攻击墙壁。 背对墙自然站立,单臂上举,向后翻转,指尖顶住墙面。以腰胯带动身体翻转,直到面向墙壁为止。双脚五指抓地,不可移动。如此反复,双手互换进行。翻转时手指必须尽量顶住墙面,以腰胯发力。长练可弥补腰胯僵死之病,增长拧翻走转的能力。这个动作锻炼腰胯的柔韧性和翻身时发力比较有好处。当腰翻到极处时,身体处于背势,要用力顶住墙壁。 双手各持一个30斤重的铜球转掌。尤其练塌掌时,用内气将铜球吸住,掌心向下能使铜球不落地。此为以收练放、以吞寓吐的内家练法。八卦门石球,常规重30斤,两个重60斤,傅振嵩所练石球每个重40斤两个80斤,练时用指抓住石球,掌心要空,再走八八六十四个大圈。傅振嵩平时常倒立行走八卦圈,一走便是六十四个大圈。 龙行三掌,两掌似爪,里穿外挂;一身若龙,左旋右转,三盘起伏,若隐若现,四方有迹,云里雾中。神至气随,掌法简单,久练能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融汇,变幻无穷。 实搏心态训练--刘亚林
孙禄堂临终前道出太极真相,令人瞠目!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孙禄堂先生和儿子孙存周推手照片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撑墙功 | 脊如大枪,软硬双盘,龙脉自成! 脊柱:男人的龙脉,女人的凤骨! 脊柱是人体最为精密的重要结构之一,有健康的脊柱才有健康的身体! 从中医的角度讲脊椎两侧的膀胱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从西医讲的角度讲脊椎里面有中枢神经管理身体所有的知觉神经,比如开颅手术,剖腹产等都是在脊椎上打麻药。因为脊椎上通大脑、下联四肢、中间管理五脏六腑非常重要,如果脊椎变形就会影响很多生理功能,及时调整疏通经络,预防大于治疗。 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劲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拳劲的真意。 那到底如何初步体会锻炼脊柱呢?这里和大家介绍的是我们“撑墙功” “撑墙功”分软盘和硬盘,今天主要和大家讲解软盘练法。 作 用 1. 撑拔脊柱,养护五脏。 2. 疏通经络,预防疾病。 3. 训练弹性,强化脊柱。 要 点 1. 手臂保持固定角度,不做屈伸。 2. 脊柱运行,从腰胯起,节节上推。 动作细节 1. 身体中正,虚灵顶劲 2. 手臂不动,收尾闾,翻胯 3. 顶胯,拉伸胸椎,力从手出。 典 传 — 悟 空 典传国术陆功翰老师的入室弟子 典传国术高级教练 2009年正式跟随陆功翰老师学习 2014年第八届寿光武术节青年组传统拳第一名 2015年中华武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暨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中荣获集体项目I组第一名 男子青年I组拳术第一名 2015年中国南通国际武术文化节 传统一类拳 第一名 2017年绍兴国际传统武术大赛 传统武术功法 一等奖 传统武术有一种独特的发力技术——劲,这项技术一直在武术界中神秘流传,每一代只有少数的几个武术名家掌握着这项技术。其实,训练劲的方法就是传统武术中的站桩。但掌握劲的武术家为了名利,一直没有把劲其系统、真实的训练方法公开于世,人们一直对劲这项技术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其实,只要进行正确的站桩就可以使拳手培育一股“劲”(劲又称“内劲”、“整劲”、“寸劲”、“浑圆力”等)。本文是一民间武术研究经过多年站桩研究总结出来的系统训练方法,欢迎交流讨论。 何为抻筋拔骨——周向前 传统武术的“抻筋拔骨”练功方法可分为外练法和内练法,其中内练的抻筋拔骨为秘传,这是很多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但又没人能真正完全理解抻筋拔骨的内涵。在武术界,关于抻筋拔骨的描述有的错得离奇,但也有挨得着边的描述,比如:“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筋骨胀开”“像拧毛巾—样对拉”“在桩功的状态下,使筋膨胀骨撑起”“半撑开”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像雨布,骨拔筋撑”……这些描述也还形象,但还是差很远。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抻筋拔骨”其实是隐晦地描述站桩的姿势和动作,特定姿势要求其实就是传统武术中的“抻筋”。科学的站桩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静态站桩的要领是在特定的姿势基础上,用小力保持一种微小的交替动作,在此基础上做大动作训练。这用传统武术的形容就叫“抻筋拔骨”。拿一组肩肘姿势动作做解释。站桩时,肩部撑起、腋窝张开,肘关节始终在肩腕连线之下,呈90°左右;前手与前足尖垂直,后手略低于前手,手心向后,后手与前手左右距离约25cm,前后距离约10~20cm,双臂呈环抱状。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微小交替动作,即肩肘关节用点小力往下夹,又相反往上抬。再在这姿势和微小交替动作的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大动作,双肩、双肘用大一点的力缓慢往下一夹,随即用小一点的力、稍快往上一撑。双肩关节在30°左右的幅度内做动作。这就是所谓的“抻筋拔骨”。首先,肩部撑起,肘关节呈90°和左右手的位置距离,这些姿势就保证了肩肌、大臂肌和背肌的充分伸展。再在此基础上用小力保持沉肩坠肘的微小交替动作通过肩肘关节持续牵拉肩肌和大臂肌肌腱,保持一定的肌张力,并对其肌梭形成一定的牵拉刺激。姿势和微小动作保证肩肌,大臂肌充分伸展,保证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可以有效地通过关节和肌腱敏感地牵拉到肌梭。再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对大臂肌和肩肌的感受器肌梭施加强烈的牵拉刺激。这就对大臂肌和肩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牵拉刺激训练。这就是所谓的“抻筋拔骨”。“抻筋拔骨”就是撑开筋肉和拉筋,牵拉肌腱(抻筋)就会牵拉刺激到附着在肌腱上的肌梭和腱器官感受器。现代医学中的肌腱,在古代中医称为“筋”。现代医学证明,与肌腱(筋)附着的就是肌肉的本体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刺激。而传入冲动增多,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长期的牵拉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就可建立一个弹力条件反射。这弹力条件反射可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这是一门高级的发力技术,为形意拳、心意拳'大成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核心技术。 在旧社会,即使是掌握了站桩真传的武术家,由于没有现代体育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是不可能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站桩的。所以,对站桩的认识也很粗糙,感性。当然,抻筋拔骨这个概念是古老的理论,是受中华传统直觉经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理论,远远没有系统,准确地描述出站桩的内涵。而且,传统武术真传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历史上,掌握了武术真理的武术家,对这些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到了性命攸关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给弟子。而对待公众,一点点的真传都隐含在只言片语之中。所以,“抻筋拔骨”的描述是保守,隐晦,粗糙的描述,也是不科学、不太准确的描述,让人如猜谜语,人们很难从这些隐晦的语言中探索出武术真理。进入现代社会,陈腐的理论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对待传统武术,不要迷信古拳谱,必须取精弃糟,必须要用现代体育理论研究、描述站桩和武术有价值的部分,让武术现代化、科学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