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儿铁胄介青霜――浅析《三国演义》连环画中武将战盔的类型

 今古言堂 2020-02-07

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来说,都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手机和电脑,甚至连电视机也很少见到,获取外界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靠的是报纸、书籍和图画。社会曾经流行一种为广大少年儿童,甚至许多成年人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那就是连环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做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能够为亿万群众所了解、接受和喜爱,连环画这种传播形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一直认为,连环画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要好好地保留下来。

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上海美术出版社绘制的《三国演义》为题材的连环画形成了一个系列,可以说是当时连环画创作的巅峰之作。参与绘制的都是当时技艺高超的大艺术家,个个都鼎鼎大名,所绘制出来的作品精密细致,非常考究。从绘画水平、艺术格调、文化品味等各个角度来讲,都是那个时代的巅峰,至今仍难以超越。

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卡通”这种艺术形式,和以前的连环画表现方法非常相似,很多朋友还从事这种职业。我也曾经看过一些“卡通”,蛮有意思的,画面精美,也充满了想象力。但不客气地说,可以用八个字来评价:“热闹有余,底蕴不足。”有点像现在电视上的许多综艺节目,短暂时间内确实能够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但缺乏文化底蕴,最终也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永久。这也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由于《三国演义》连环画所具备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得以尽述,而今天咱们只从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来进行浅略的分析。

看《三国演义》,最为大家喜欢的是武将们的战阵厮杀,许多情节都让大家津津乐道。而在《三国演义》系列连环画中,武将的形象塑造也是让大家记忆深刻,久久难以忘怀。很多朋友都注意到,在连环画中武将们的盔甲都有着很多类别,从人物的装束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出身、地位、经历,甚至性格。咱们今天主要是从头盔这个装备来展开讨论。

一、盔缨兜鍪

说起武将的头盔来,通常给大家的印象是这样的:

头盔的防护主体叫“兜鍪”或者“覆碗”,上面通常安装有盔缨,保护前额的那一圈沿儿称之“护额”,它的正上方那个条片叫“舞擎”,两边保护耳朵的自然就叫“护耳”,两侧垂下来遮住脖子的部分叫“护项”。

这就属于标准配置,喜欢看三国连环画的朋友们可以知道,像这种标准头盔的武将有蜀汉五虎将中的黄忠、蜀汉壮年派将领魏延、东吴悍将韩当、周泰,还有袁术麾下的第一猛将纪灵等人。

二、矛尖兜鍪

有些武将的头盔的形制大体上与之相似,但是没有盔缨,而是在盔顶上加了个小矛尖。像大名鼎鼎的战神赵子龙,就是戴着这样的头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戴着这种头盔的武将还有“河北四庭柱”中的张郃,祸乱长安的董卓部将郭汜,西凉军的韩遂,他和马超一齐攻陷长安,与曹军作战。

三、缨尖俱全

还有一种头盔的样式配置比较完整,顶上既有小枪尖,还有盔缨。这应该是属于最标准的盔式了。

戴着这种头盔的武将有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颜良,东吴的三朝元老程普,还有被曹操称之为“吾家千里足”的曹休小将军。

不仅仅是《三国演义》连环画中有这种头盔,在其他一些有武将出现的连环画中,也最容易看到这种形制的头盔。

四、梁冠兜鍪

还有的武将,他的头盔上即没有盔缨,也没有小矛尖,而是安装着一种类似于“”的部件。

大家可以看到,像曹魏阵营中被誉为“古之恶来”的猛将典韦,多次救护曹操的小将军曹洪,曹魏壮年派智将郭淮,东吴战将蒋钦都是戴着这种盔式。类似的还有蜀汉青年将领关兴,和魏国“以智谋自矜”的大将军曹真,他们也是这种头盔。

五、浅色帽巾

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还有很多将领是不戴头盔的,而是罩着帽巾,放弃了头部的防御,当然也可能是使视线更加宽阔,这种帽巾式的装束没有抹额,甚至没有护耳,显得比较儒雅从容。

大家都知道,这种帽巾装扮最有代表性就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汉寿亭侯关羽。其次就是蜀汉后期的三军主帅姜维姜伯约。早年跟随刘备的两位武艺并不高强的将领:简雍和糜芳也戴着帽巾。此外,可能受父亲的影响,小将军关平也是戴着帽巾。

六、深色帽巾

还有的将领戴的帽巾颜色更深,这就导致看起来并不显得儒雅了,而是有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

这种深色帽巾装扮的最典型人物就是蜀汉猛将燕人张飞张翼德了,曹魏的斧将徐晃也是深色帽巾,还有东吴的年轻后辈凌统也是这样的装束。

除此之外,袁绍的长子袁谭、蜀汉参军马谡、曹魏军中后来投奔蜀国的夏侯霸将军也是深色帽巾。他俩的武艺很普通,远不及张飞、徐晃和凌统。

七、大檐凉帽

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还有的将领即不顶战盔,也不裏帽巾,而是戴着一顶大檐凉帽在沙场上奔波,别有一番风情。

像戴着这种大檐帽的战将有魏国的帅才邓艾,曹魏老将乐进,在关羽鞍前马后扛着青龙偃月刀的铁汉周仓,还有吕布麾下掌管“陷阵营”的高顺等人。

八、抹额布帽

有些武将头上戴着加有护额的布帽,帽上还有个方块的形状,看起来威武之中透着一丝庄重,也颇具特色。

戴着这种帽子的武将有北平太守公孙瓒,江东大佬孙坚,东吴三朝元老黄盖将军,蒋钦也是这种装扮。

类似于这种形象还有东吴猛将“锦帆贼”甘宁,蜀汉后起之秀张苞。

九、束发顶冠

有些将领不戴铁盔,也不戴帽巾,而是将头发露出来,显得神采飞扬,年轻气盛。

三国时代的第一勇士吕布就戴着束发金冠,俊逸清朗,帅气逼人。同样打扮的还有刘备的义子刘封,曹操的“黄须儿”曹彰。袁绍的第三个儿子袁尚、独踹乐嘉城外司马大营的猛将文鸯、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也都是头顶束发冠。

束发冠也并非是年轻公子们的专利。刘备率兵取成都时,一身全装贯束,头戴束发金冠,显得年轻英武,也装了一把嫩。看来,束发冠不仅与年轻有关系,还和身份地位密切相关。

看一下魏蜀吴三大枭雄的戎装形象:

这样看上去,刘备显得比孙权还要年轻帅气。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样式,风格迥异,显得与众不同,比如说西凉勇将马超。

大家可以发现,马超所佩戴的这顶战盔的风格比较奇特,与中原武将大相径庭。像一头巨狮张开了大口。有专家考据说,马超虽为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但其父马腾是个汉羌混血儿,马超所率的那支精锐骑兵部队,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来自于遥远西方罗马人之后,从他们的战术风格上就可以看出苗头。所以马超的这顶战盔带有鲜明的欧洲特色。

诸葛亮南征时的主要敌人蛮王孟获,所戴的头盔则与古希腊战士如出一辙:

其实在《七擒孟获》这一集中,那些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的装束与中原武士们区别很大。

还有个将领的战盔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中的于禁。

大家可以看到,于禁的头盔顶上蹲着一只小老虎,这很像以前农村小孩子戴的那种老虎帽,看上去显得萌萌哒。类似的还有冀州太守韩馥麾下的部将耿武。

刘备率兵西入川蜀,在雒城之战遇到刘璋麾下的一员战将名叫泠苞,他武艺不错,能与魏延大战三十回合,他所戴的头盔也颇具特色:

大家可以注意到,泠苞头盔顶上的装饰与西凉马超有些相似,而前面部分不同,马超是狮口中露出脸颊,而泠苞的头盔前面和侧面仍然是中原武士的标准配置,有护额和护耳。

由于篇幅有限,能力也不足,只能是管中窥豹,对局部进行一些浅显的解析,对于老艺术家们的经典之作实难以述及万一。

上海美术出版社所出发行的这部《三国演义》连环画系列,曾经伴随着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至今仍然为大家津津乐道,久久难以忘怀。自然是与老艺术家们兢兢业业的负责精神息息相关,在我们欣赏画面为之击节赞叹的同时,也应该向老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