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近乎完美的通关攻略,为何蜀汉政权仍然出不了川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局势时,给了刘备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咱们去把四川拿下来吧,那里易守难攻,沃野千里,粮草充实,是一处发展势力的好地盘。当年,刘邦便是因为占据了四川,才借此优势在和项羽的战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拿下四川后,我们可以学习刘邦,先搞发展,等到装备、等级起来后,咱们再找机会和他们打团吧。以咱们的阵容来看,后期我们一定比他们强!
【隆中对】 这套策略从大局上来讲,并没有问题,很适合刘备当初的情况。 但战略正确,实施起来却不一定简单,从诸葛亮先生五次北伐的成果来看,这其中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更高: 【北伐结果】 回顾诸葛先生当初所说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一结果显然不够理想,蜀汉并没有像刘邦时期那样,能够成功打赢这场逆风局。 造成这一情况的具体因素,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指挥者擅长的方向不同、西汉和蜀汉面对的对手水平不同、西汉和蜀汉的外交环境不同、西汉和蜀汉的人才储备不同。 二、蜀汉诸葛亮和西汉韩信的四大不同1、指挥者擅长的方向不同 观察诸葛先生一生的史料记载,会发现他的军事才能更偏向于制定战略计划、制造战争兵器、激励士气上。 如果是正面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诸葛先生恐怕敌不过韩信。
公元前205年,项羽以3万大军,击溃刘邦主力及各路诸侯56万大军,韩信在这种情况下,率领三万汉军先是平定魏国,俘虏了魏王豹。 而后,韩信带兵东进,攻击赵国和代国,一打三的局面,活生生被他打成了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馀,还俘虏了代国国相夏说。
【剧照】 公元前204年,韩信又带着手下的几万士兵,跑到太行山去硬刚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赵国,最后的结果却是韩信靠着诱敌之计: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公元前203年十月,潍水之战中,韩信又靠着那几万士兵,一举击败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和齐王的二十万大军。
…… 韩信在正面战场上的统治力,完全是靠少打多,战出来的,他的军事实力放在古代基本没人敢说稳胜他。 正如同诸葛先生在内政上的才能远超韩信一样,两人之间各有所长。 就如同在战场上,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却最终因为缺乏政治眼光,被陈平使计谋夺走了兵权。 【剧照】 2、西汉和蜀汉面对的对手水平不同 刘邦和刘备两位创业者,面对的竞争者虽然同样强势,但在出川这件事情上,韩信需要攻略的对象是削弱版的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位秦朝降将。 而诸葛亮的对手,却是已经统一了北方的曹魏政权,后者的实力,显然要强过前者数倍。 项羽在让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作为阻止刘邦出川防线前,先是杀死了他们手中精锐的秦朝士兵,而后又把他们分封在关中地区。 此举,看似阻止了刘邦出川的道路,但同样的也限制住了三名秦将获得人心的可能性,项羽将三位不得人心的将领放在刘邦的前进道路上,无异于无形中帮了刘邦一把。 而反观诸葛亮的对手,曹真、司马懿任意一个拎出来,都足以让人头疼了。 3、西汉和蜀汉的外交环境不同 刘邦比起刘备来,还有个很大的优势,便是——找盟友。 鸿门宴之前,项羽率领着六国盟军灭秦,而彭城之战时,刘邦反倒是拉着五国联军打起了项羽来。 楚汉决战之时,原本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的倒戈,也是刘邦能够击溃项羽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借势的手段,刘备却没地方用了,他唯一的伙伴东吴,还因为关羽事件闹翻了。 【剧照】 4、西汉和蜀汉的人才储备不同 蜀汉在出川这件事上,处境相当不好,《三国志》记载: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 蜀汉与曹魏相比,地盘实在太小了,其带来的影响便是人才、兵源和资源方面都无法和曹魏相比。 刘邦虽然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但他手下几个大臣给他分忧了,其中后勤有萧何,打仗有韩信,谋划有张良。 相比较起来,蜀汉的底子就差多了,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要和曹魏对抗,他承受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司马懿曾经问过手下,诸葛亮的饭量如何,手下回答说不过几升。 此时,司马懿大笑:“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孔明吃得少,事情又多,其命不久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无非就是蜀汉政权在人才储备上不足,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诸葛亮为了给北伐筹集粮食,竟然亲自下田忙起农耕的事情,这种事无巨细的操劳,成了加重他病情的另一大原因:
【剧照】 三、总结李白曾经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选择四川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时,本想以荆州为门户,四川为后勤保障,却终因荆州丢失,导致自己被困四川难以出川。 诸葛先生北伐的失败,颇有些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此时刘关张黄忠马超这些蜀汉政权老一辈的支柱已经逝去,他独自承担起了这些老伙计的期望和压力,选择了北伐这条艰苦的道路。 一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先生渴望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去实现【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五次北伐,最终操劳过度病逝前线。 闭上眼时,脑海里总是会想起那个出征时决绝的背影,以及他那句平淡却总能震撼人心的话: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很简单的话,但从孔明先生嘴里说出时,却总是让人有种哀伤到眼角湿润的感受。 大概,是有一粒沙,跨越历史长河,落入了我的眼中吧。 参考资料: 【1】《史记》 【2】《资治通鉴》 【3】《三国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