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郁孤台)留下诗词,为何很多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有友abcd 2020-02-08

问题: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郁孤台)留下诗词,为何很多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前言

郁孤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据说唐朝宰相李勉为州刺史时曾经登台北望,(江西观察史)。不过传世的诗词作品,多见宋朝以后的作品。

其中吟咏郁孤台的名家有苏轼、苏过、辛弃疾、黄庭坚、戴复古文天祥、孔武仲、周紫芝、刘克庄、周必大、姚勉、赵蕃、金君卿.....

一、为何现代人只会背诵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36岁,已经南归十余年,他在江西任职时路过此地所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关于郁孤台的诗词虽然有众多的诗人作品,但是只有辛弃疾这一首被选入了学生课本,这是这首词之所以被现代人所熟悉的主要原因。

二、背景

其次,这首词之所以被历朝历代的选本选入,是因为这首词具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是爱国豪放词中的代表佳作。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 :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

罗大经是南宋进士,他对于南宋偏安江左非常不满,对秦桧多有抨击。据他的记录,郁孤台附近是当年隆祐太后逃避金兵追杀的地方。辛弃疾有感于此,因此用比兴之法作菩萨蛮以抒发其国耻之未雪之悲愤。

三、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简析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靖康之变,二帝被俘,金兵裹挟北宋君臣、百姓、工匠、倡优等10万人北上。

隆祐太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因为住在民居中而幸存。二帝被俘以后,隆裕太后支持赵构即位,这才有了南宋又延续了100多年的基业。

当年隆裕太后躲避金兵,在造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宋史·后妃传》记载:

“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宋史·胡铨传 》: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

辛弃疾触景生情,因此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感触。西北望长安,不是真得望长安,长安代表的是示北宋的故都,表达的是对于故国的怀念。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

青山可以遮住长安,却遮不住流水。而流水中又有多少行人泪呢?

山与水都是一种比喻。心中事有对于过去回忆的悲痛,有对于未来前景的无奈。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南下,光阴似水却一事无成,写这首菩萨蛮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南归14年了。因此会有“江晚正愁予”感慨。

四、苏轼的郁孤台

苏轼也写过不少关于郁孤台的诗词,

1、绝句《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七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据说这是一首题画诗,当年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8首。苏轼其实并没有来到这里。

2、三首五言排律《郁孤台 》

多年以后,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亲临八境台,自己觉得原诗'未能道其万一',于是又做了两首,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八境图后序》:

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轼为脐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轼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也。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
绍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苏轼书。

诗云: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后来再过虔州时,次韵又作了一首五言排律: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望断横云峤,魂飞吒雪洲。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归路迷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祇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其实苏轼还有一首《用前韵再和许朝奉》也是写的郁孤台:

高门元世旧,客路晚追游。清绝闻诗语,疏通岂法流。
传家有衣钵,断狱尽春秋。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恨赋投湘水,悲歌祀柳州。
何如五字律,相与一樽留。更约登尘外,归时月满舟。

结束语

为什么现代人只能够背诵辛弃疾的那首词呢?其实前面已经回答了,因为课本里要求背诵呀。

课本为什么选辛弃疾而不选苏轼呢?上面的关于辛词简析也介绍过了。无论文采还是思想教育意义,都不是其他郁孤台诗词可比的。

另外,苏轼的那首绝句在苏轼众多作品中是一首平庸之作。而五言排律这种诗体,无论诗写得好与不好,被课本收录得都不多。

@老街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