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127: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倾星水恋 2020-02-08

普罗大众习惯性以情绪替代思考,任何现身说法的故事都更容易让普罗大众自我代入——这种让其自我代入的共鸣,有利于情绪的宣泄——无论是愤怒、恐惧、赞颂,还是贬斥、发泄。总之,普罗大众需要的是一个能让自己宣泄情绪的立场,通过宣泄抚平自己的内心,如同在朋友圈发了深夜加班的照片就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至于有没有效果反而无关紧要了。

鉴于这样的特征,理性思考永远要让位于情绪宣泄,讲故事的水平决定了千千万万人当下的立场和行为。有些人会过于看重舆情,其实,舆情这种东西就如同一阵风。来的凶猛,去的也悄无声息。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百度指数显示7天以后几乎再也无人关心…

参与与否

在《结构学》的《C3:法律与秩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法律的基础是民意而民意是飘忽不定的,不同的人群都存在各种诉求,这些诉求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任何有利于这股洪流的汇聚和叠加的工具、符号和手段都会成为生存结构中的支点和生存博弈中的一方势力。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社会治理上,所有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营销和传播创新都是在锻造更强大的传导体系、连接工具、品牌载体和共识符号,最大限度形成有序的力量并转移维系秩序的成本。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达,无论是在金融上,还是在舆情上,借助工具的力量能够将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的力量瞬间汇聚起来作用于一个点。如果是在金融市场,调动的是资金,形成的是漩涡,能瞬间击穿原有态势的格局,并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叠加效果。于是,所形成的更大漩涡会卷入更多的参与者,调动更大量的资金。这正是当今这个时代金融能够成为一种暴力的基础条件。

权力的本质是让能他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影响力。因此,对信息的垄断本身就是权力的一种外在形式。公司开会的时候,只通知总监以上人员参加。它粗暴的剥夺其它人获取信息的知情权,并由此凸显出层级的门槛。

每个人都渴望对自己关注的事物拥有参与感。为何不能让其它人拥有获取会议信息并参与其中的权力呢?因为人对信息的获取天然带有偏向性,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对于自己理解能力之外的信息,往往是视而不见。依据自己所能感知的部分对自己及事物做出判断,并形成相应的生存策略。不管是被恐惧所驱使,还是被贪婪所蛊惑,都会试图将自己认为有利的主张作用于现实。相同状况的人更容易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如果你是你们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一个,那些试图找你解决困难的亲戚们相互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并且会相互佐证彼此是正确的。然而,他们达成共识的正确判断往往就是:你应该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他们无需为之支付任何成本!任何信息的获取都有成本,没有支付成本的人不应该拥有获取的资格。因为,信息的背后是形成判断和决策,决策的背后是对资源进行分配。一旦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却拥有对资源的分配权。这种分配必然无法做到理性和公平,甚至不会考虑自己主张的分配方案由谁来买单。

比如说,允不允许土葬。如果让14亿人来决策,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肯定是允许。但没有人会关心耕地是否够,那些视野中完全看不到问题全貌的人才不会关心是否存在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实问题。在他们的脑子中,土地有的是,自己目光所及的感受和自己迫在眉睫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英国人把是否脱欧这么复杂的事务交给民众去裁决,其结果已经看到了……

一旦拥有了知情权也就自然而然拥有了参与形成决策的权力。因此,信息的开放不仅仅是赋予知情权,而且是将社会治理的权力下放给普罗大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一群特别热衷于阐述群体性智慧。然而,事实上,群体性迷失比群体性智慧更为突出。这是有根据的:《结构学》中阐述过个体构建成更大共同体的时候,必须消除自身的差异化而强化个体的一致性,从而让共同体拥有对个体更强的约束力,用更低的成本维系秩序,从而形成更强的整体性结构力量。基于这样的原理,在信息交流和传播中,越简单的信息反而越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所以,乌合之众更容易接受简单的立场判断和行为指引,天然缺乏对复杂事物的深度思考能力。因为传递的信息过于复杂,需要深度思考,就不利于传播和被接受,而且,保留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会损害整体的稳定性及行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体系由单向控制转向多维连接。因此,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信息垄断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和力度则越来越弱。从这个趋势来看,无论什么社会,都在逐渐向社会中的普罗大众让渡社会治理的权力。换句话说,技术工具和传播形式的发展,让普通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并在事务的决策中形成越来越高的权重。

博弈工具

当一个社会的统治者不得不逐渐向它的普通民众让渡社会治理的权力之后。就会转向为利用幻像对乌合之众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逐渐替代传统的封锁控制。表面上看起来,彼此逐渐被拉到了同一个角斗场,事实上,控制依然存在只是变得更加的隐蔽——从暴力到购买力,从购买力到认知力,控制变得越来越隐蔽,也渗透的越来越深。

著名的政治讽刺剧《是的,首相》中有这么一段经典的台词:读泰晤士报的人是真正统治这个国家的人;读BBC的人认为自己统治这个国家;读太阳报的人更不不关心谁统治这个国家,只关心啤酒、裸女和八卦。

当普罗大众能瞬间形成一股力量并参与公共事务之时,它天然就会是一把好刀!苏莱曼之死让伊朗人空前的团结一致,然而这种团结没能持续三天,就被美国人公布的一个消息击得粉碎:伊朗空军误伤了民航客机,造成数以百计的人无辜丧生。不管民航客机是否被有意误导,真相已经不重要了,普罗大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之时,从来就不关心真相,仅仅需要一个立场来凸显自己的参与感和道德力量!

基于这样的工具特征,它既可以为人所用,也可以为己所用。核心是对主导权的争夺和对关键角色的引导。面对一群只想要一个立场来凸显自己的参与感和道德力量的群体去阐述真相无疑是一种无力的败笔。面对一群非理性的人去讲道理也是一种缘木求鱼的举措。对主导权的争夺不能违逆,而应凸显其核心需求,继而才是顺应其心态、视野和思维惯性,以非理性的方式去引导非理性的群体。具体来说,就是要能让普罗大众参与其中并给予一个宣泄的立场,讲一个新的故事,并在新故事中也能让他们凸显自己的道德力量。

即便是乌合之众也不是真的像网状一样的结构,而是存在一些高于其它个体影响力的核心节点。这种节点正是那些读BBC的人,现实状况和他们对自我的判断存在巨大出入,然而,他们浑然不觉。在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着热衷于凸显其自身与现实极不相称的影响力的隐蔽诉求。所以,对这个群体的争夺往往决定着那把那把由乌合之众锻造的刀的刀口所向!

注:《C3:法律与秩序》和《C2:共识的形成》这两天会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