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中医李超 2020-02-08

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四)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作者:李超

咽喉如梗,脊热头旋,形神尪羸,脉来微细,经事如期,此属督脉空虚之候也。法宜温养。

鹿角霜 紫石英 川石斛 枸杞子 杜仲 桑葚子

形神尪羸,脉来微细知精血亏虚,阴不涵阳,虚火上灼于咽故肿胀如梗,阴虚风动故头眩。方中杜仲、桑葚、鹿角霜、紫石英柔阳缓补,石斛、枸杞子养阴填精,白薇清虚热。《神农本草经》载紫石英功效为“味甘温,主心腹咳逆(《御览》引作呕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备急千金要方》中紫石门冬汤等方剂中亦含紫石英温补肾阳。)

脉尚弦芤。初之气中乙癸同治。

熟地 天冬 人参 茯神 川斛

咳嗽失血,左脉弦数,少阴颇亏,厥阳不潜使然。

熟地 茯神 牡蛎 川斛 湘莲

(两则医案皆是肝肾同治。前者脉弦为肝,脉芤为肾,弦则为风,芤则为虚,辨证当属阴虚风动,时值风木主令,且肝肾同源,故当乙癸同治,补肝益肾,养阴息风。后者病患咯血,症见左脉弦数,知肝风犯肺血不归经,故而咯血,究其因责之于少阴亏虚,风气鼓动,厥阳不潜,故治疗亦是肝肾同治,养阴息风。熟地、天/麦冬、茯神、石斛、牡蛎在叶氏医案中经常看到,用于治疗阴虚所致的失眠、头晕、咯血、心悸等等。)

咳嗽,梦泄内热,金水同治。

熟地 川石斛 扁豆 北沙参 麦冬

(类似医案:

嗽而脉数,藏阴亏矣,金水同治,第参之色脉,恐延损怯。

熟地   甜北参   麦冬   茯神   川石斛   天冬

病患肺肾两虚,肺金不降,肾水不充,故上逆为咳,故补肺益肾治疗,法同张景岳金水六君煎。与肝肾同治不同,金水同治常加沙参清肺养阴,亦常见半夏化痰、藕节止血、旋复花降痰等。)

阳衰则神痹,补阳宜甘温。

六君子汤



(法同东垣。《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衰则神志不佳,效法东垣,方用六君子汤温中健脾化痰。)

温邪未净。

玉竹 桑叶 川贝母 南沙参

(类似医案:

温邪侵于肺卫作之咳嗽。

杏仁   桑叶   川贝母   花粉   黄芩   南沙参

温邪作咳。

玉竹   南沙参   生草   桑叶   川贝母   花粉

方用桑杏汤加减,解表祛邪,并养肺阴清肺热,或加杏仁降气止咳,或加黄芩加强清热之功,或加茯神安神养魄。)

左脉弦,咳嗽,阳气偏亢,温邪侵之,宜用甘药。

北梨肉 白花粉 白沙参 霍石斛 川贝

(虽亦是温邪作咳,但左脉弦之肝阳亢盛,故与上则医案不同,加青蒿解肝之热,加石斛养阴柔肝。)

此非肺邪,乃下焦阳气浇漓,浊阴僭逆,为之浮肿咳嗽也。女科治此当以阴中求阳。

济生肾气丸

(咳嗽伴见浮肿,知水饮作祟;阳气亏虚,不能制水,水饮邪气上逆犯肺,故而作咳。真武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皆可用于此证。叶氏云“女科治此当以阴中求阳”,方用济生肾气丸,肾气得充,水气得泻,精血未伤,柔阳缓补,值得借鉴。)

温邪郁于肺卫,咳嗽音嘶。

射干 花粉 桔梗 玄参 象贝

(亦是温邪作咳,除咳外尚见声音嘶哑,故未用桑杏汤加减,酌情使用桔梗甘草汤,并加喉科要药射干、玄参等。)

知饥,食下胀,脾钝胃强使然。

焦术 茯苓 神曲 炙甘草 麦芽 山楂肉炭 青皮

(鉴读医案:

脉虚知饥恶食,宜益营分。

当归   茯苓   炙黑草   煨姜   陈皮   大南枣

知饥则胃强善消,食下胀则脾虚不运,故云“脾钝胃强”,治疗行气健脾,消食助运,佐黄连清胃火。与知饥恶食当益营分不同,营血不足,客热犯胃,故知饥而恶食。

脉涩,食下拒纳,宜理胃阳。

半夏 吴茱萸 延胡索 山楂 茯苓 高良姜 广橘红 麦芽

(与上案胃强善消不同,此案胃阳不充,不能消谷,故食下拒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载“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故本案不用黄连清胃火,而用吴茱萸汤加减,温阳化饮,理气消食。

夜读中医,一种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