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元宵节另类习俗,你知道多少?我敢打赌90%的人都没听说过

 hl1bwcdm 2020-02-08

一场意外的疫情,让今年的春节显得有些冷清,人们足不出户,静静地等待着阴霾退散。哪怕是在这个历史上极为盛大的日子,我们也只能默默地在家或思念,或祈祷。

但对于今年的正月十五来说,似乎没有哪一天让我们比今天更期待团圆,因为有些人不只是在远方,更是在与死神对峙

对于元宵节的来源,一直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太一祭祀”说、“道家赐福”说还是“明帝礼佛”说,都能看出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所以从西汉开始就被定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元宵节才是最正统的情人节

《大明宫词》,长安月夜,迷失在人群中的小太平,哭着寻找韦姐姐,却无意掀开了薛绍的面具,那张温润如玉的面孔,胜却了人间无数;

《仙剑三》,灯会上,躲藏嬉戏的紫萱意外撞到了顾留芳,人潮涌动,他们却久久凝视,仿佛时间停止,从此开始了三世情缘;

《步步惊心》,正月十五,自由洒脱的十三阿哥邂逅了绿芜,那个知他懂他的姑娘。十年看尽人间冷暖,回头时,那个上元节相遇的姑娘依旧在等他……

为什么这些曾经令一代又一代人印象深刻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正月十五的灯会上?

那是因为对于那时候的人们,元宵节才是名正言顺的“情人节”

毕竟那些年代都有着极为严格的宵禁制度,《周礼》中秋官司寇所属有司寤氏,便是掌禁止夜行。《墨子·号令》说:“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行者断,必击问行故,乃行其罪。晨见,掌文鼓纵行者,诸城门吏各入请钥开门。”

哪怕是像唐宋这样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开放的朝代,也是如此。除非你是为官府办公事、事关婚丧吉凶或者买药请医,否则是决不允许你在夜里到处溜达,如果你是女子就更不用想了。

而为了“闹”元宵,各朝帝王都会解除禁令,称为“放夜”:纵士民游乐达旦,吏不得问。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会放假一天,宋神宗时为七天,明太祖时竟长至十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给了百姓们极为少有的自由。

还记得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么?那便是以上元夜为时间背景展开的了,时至元宵,天子诏令长安城暂停宵禁,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其盛况可以说得上是空前绝后了。而在平时,夜间只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了。

元宵节这一天,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性别隔阂,不问男女贵贱,所有人都能走上街头,鸣鼓震天,燎炬照地,这才有了那一场场盛世狂欢。

灯火尚未阑珊,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好似少女娇羞初露。

满城灯火摇曳,万巷人头攒动,在那喧嚣人群的一隅,在这时间长河的一瞬,那些结伴出游的姑娘,还有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都期待着与那个命中注定的人相见,哪怕是人海中的匆匆一瞥,也不亚于彩灯焰火和那素月银晖。

陈嘉说:“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辛弃疾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董舜民说:“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这,就是元宵时节,温婉而热烈、含蓄而深情的浪漫。

因此,欧阳先生所说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约的就是元宵节这一天的黄昏后,而不是七夕噢。

元宵节算是万圣节吗?

在上面提到的三个场景中,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无论是《大明宫词》还是《仙剑三》,灯会上的人们都戴着面具。

类似的场景,古书中也有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说到这里就不得介绍一下元宵节的另一个名称——上元节,或称灯节。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为“三元”(源于道家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元’之神说)。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元节和中元节都有燃灯的习俗,但上元节是人间的节日,中元节却是鬼魂的节日。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所以上元节的灯都放在陆地上,比如孔明灯;而中元节的灯则是放在水里,比如河灯。说起来,比起上元节,这中元节倒是有些像西方的万圣节了。

或许有人会说,戴面具的灯会难道不像是源于西方的化妆舞会吗?确实,这两者之间是有些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这种“化妆游戏”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并非源于西方,而隋朝诗人薛道衡也在《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中写道“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

或许想来,元宵节佩戴面具的风俗起初应该是为了某些驱鬼祭祀活动,随着祭祀仪式的消亡,这种风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某种程度上,这场狂欢倒是少了一些“狂”和“刺激”,着实可惜。

元宵节不赏灯,玩偷菜?

在这样一场盛世狂欢中,让旧居深闺的姑娘出门走走是应该的,男孩子们大半夜不回家在街上赏灯也没有问题,但听说有人值此佳节竟行偷窃之事,这岂是律法所能容的?其实不然。

之所以说这是一场狂欢,自然是放宽了平时的一些禁忌,而“偷窃”恰恰也在此列。

在元宵佳节,“偷窃”被视为合理,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金元时期,“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言下之意是人们在这一天不但能盗物,还能偷人。

元宵“偷窃”的习俗至今依然存在,例如广东省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的习俗,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也有偷菜节,元宵当日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别人家偷白菜,再将偷来的白菜做成白菜宴,谁吃的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谁养的蚕也最好。

其实,对类似于这种相对比较“另类”的习俗,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例如某些偏远地区的低俗闹婚、酒桌上拼命劝酒、出嫁的新娘不能回娘家过年、天价彩礼豪华丧葬等等。

它们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但在更多人眼里却逐渐成为了陋习,那些不合人情之处,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被淘汰。

我们说回元宵节。如此盛大的节日,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庆祝方式。当然,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偷窃”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习俗都是相对比较“正常”的。

比如在佛山,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就要算源于明朝时候的“行通济”了。

每年从正月十五晚子时开始到正月十六晚亥时,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

与“行通济”相似的还有一种叫做“走百病”元宵节活动,也称“游百病”或“散百病”。

“走百病”在明清时期的北方尤为盛行,在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那天,妇女们相约梳妆出行,上城头,摸门钉,见桥必过,甚或走去郊外,祈求祛病延年。

在利川市毛坝乡等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一带,还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迎紫姑”活动。

相传紫姑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妇所嫉恨,总让她干脏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

为了怀念她,每年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便用布头或稻草等一些材料做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并在紫姑生前经常做活的茅厕、猪圈以及厨房旁迎接她、安慰她。

在山西、内蒙和河北等一些地方,元宵时节还有一种叫生旺火的习俗。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说完了这些异地的风俗,我们就来说说两个较为普遍的风俗——舞龙和看灯

这两种风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但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舞龙、为什么要看灯吗?这其中的原因与元宵节的特殊使命有些关系。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此盛大的节日必然是以祭祀为首要任务,或者准确来说叫做“祈年”。

龙掌控了水就等于掌控了人类的生命,因此“舞龙”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就有了“祈年”的意思。哪怕是无所不能的孙大圣,司雨这事还得求着龙王来。

除了祈年,元宵节另一个重要的活动便是祈生(子)。灯火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且“灯”与人丁的“丁”音相近、形相似,这也是元宵节又称为灯节的原因之一。

不同地方用灯祈子的方式不同,比如在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在元宵节这天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送到女儿家,叫做“送灯”,寓意多子。

广州则是“请灯”,将在地庙里看中的灯告知庙里的司祝,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祈愿使家中添丁。

元宵节之所以是一场盛世狂欢,不仅仅在于全民的参与,更在于这个节日承载的民愿之多:祈求庄稼丰收、祈盼人丁兴旺、寻觅有情之人……

然而时移世异,很多久远的元宵节习俗已经逐渐落寞,比如“偷人”之类已是断然不许,但“偷菜”的风俗却还在。

在个别地方,偷菜者只顾个人体验,丝毫不考虑菜农的劳作艰辛,一些没长熟的青菜也横七竖八地被刨出,整个菜地一片狼藉。

要知道不少菜农,不仅依靠种菜维持生计,很多人还要以此供孩子读书。不作换位思考,盲目跟风偷菜是不道德的。

传统习俗变为“陋习”,可不仅仅是“偷菜”,相反还很普遍,比如让人瞠目结舌的婚闹。

众所周知,闹洞房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传统婚礼中的“闹”,主要是为了减轻新娘与夫家亲戚及丈夫的陌生感,延伸婚礼的喜庆和热闹。

“闹”主要就是闹洞房,这是因为此前双方均系媒妁之言,新人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就要共坠“爱河”,难免会感到陌生和难堪,经过在新房这么一闹,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或许可以消除。

然而,近年来,有些农村的婚礼上热闹景象突然变了味,婚礼上对新人及其父母肆意调戏,喜事成了无下线的闹剧

如何把原先的欢乐保留,但不至于演变成恶搞,低俗甚至是恶俗,看来是所有传统习俗应该思考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