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张建利作品赏析:探索中的思考,思考中的责任

 蓝鹰书院 2020-07-18
画家张建利作品赏析:探索中的思考,思考中的责任
图/张建利  文/付万贺 
中国艺术要经得住考验,那么这种考验无疑是要落到中国画家个体身上去了。对于每一个中国画家来说,最重要的恐怕不是把自己困在传统与现代问题的牢笼里。

张建利作品:晨雾 
 
这时候,各种新的尝试都是允许和存在的。中国画家独立的探索和有理有据的个人表达才是最为守护的,其价值也就在此体现了。张建利先生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探索与思考者之一。

张建利作品:村边
在中国山水画的焦墨山水史上,可以说几乎是一篇空白。自程邃到黄宾虹,张仃的焦墨山水才有一个飞跃,初见系统。但焦墨能在中国画系统中斐然成章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全面的发展。

张建利作品:冬日黄山 
张仃更多的注重和依赖在自然当中的直觉和创造,因而显得自然和朴实;黄宾虹则更多的注重他焦墨山水中的性情修养。而张建利先生注重的是与大自然山川共呼吸的感受——游刃于造化和心源之间,感受在心而后发于笔。

 张建利作品:郭亮村 
说填补焦墨史的空白也好,说寻求个人的发展空间,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语汇也好,其大前提最重要的一点都是:他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张先生常说:“我们不仅仅继承先前的成果,更要继承前人的问题,所看到的不应停滞在必然的东西上去,这样中国艺术的血脉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张建利作品:牧童
其实,画焦墨山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是进得去,一般都出不来的。而张建利先生却完全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品位,更多的建立了其个人独到的审美领悟和再造力。对于这一点,张先生说的很坦然,他说他这个演员,演的是有性情,有灵性甚至有生命力的山水,而不是自己。由此可见张先生在焦墨山水上的可塑性。

张建利作品:农家院 
最初,张先生给自己设定了这条艰难之路。诚然,他所遇到的问题也是茫然的。深知中国山水画家得天独厚,历史上有成就的很多,直到现在堪称人才辈出。倘若要在山水领域,尤其是在焦墨上写出一点个人面貌,对传统有所突破,是十分困难的。的确,焦墨山水曲高意远,创作难而自知者尤难。像嚼橄榄一样,弥久而味使出,待到品出枯中之膏,才见风骨。张先生能在焦墨山水有新的开拓,这就在于他超人的魄力和胆识。

张建利作品:憩 
其一,对传统语汇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锤炼自己的用笔,处处见笔得骨气。另一面又积极拓展用笔的表现领域。其二,深入自然,与其相融相通。重在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的表现,写意,写趣,写心。其三,强烈的情感贯穿始终,笔笔生情。可以说他在这方面的探索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其四,精神意念与用笔全服从于心,意在笔先,吧传统语汇自然而然融入自己的用笔中,情感表达上,使之富于新意。 

张建利作品:十渡风光
“焦”为五墨之首,但因为到达含水的极低限,因此用(运)笔为关键。在处理白上,如黄宾虹言“视若枯燥,意极华滋”确有很大难度。然而这恰是张先生的睿智之处,更超出古人的是,将勾勒山川的形笔,抽象意化为纯粹的线笔,求气,求势。同样可获得实中虚,虚中求气之境,方能笔断意连,有气蕴,得虚境。清代王昊庐评价程邃言:“干裂秋风,润含春泽”这一境界是不易达到的。

张建利作品:太行情  
石涛曾云:“一知其发,即功于化”脱略行迹,化而出之(当然这是在一定深厚的底蕴上)。可见,张先生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造化与中得心源”体会之深邃。这也是他焦墨山水气息之所在。

张建利作品:雾锁桂林  
当前,许多画家的创作是有点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市场,口味……太多的客观因素和社会背景阻滞了许多画家的创作发展。而张先生追求的是质朴,孜孜不倦,全身心的投入,我画我画。能耐得住寂寞潜心于焦墨山水的创作中,令人感佩。也是当今画人所缺少的画品,确切的说是人品,就是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追求——甘于寂寞。
画家简介:

 张建利,笔名漱石、世心,生于1957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师从白雪石、张仃、吴冠中诸位先生。多年致力于中国画、油画及书法的研习和创作。国画作品《焦墨山水》曾获2003年中国青年国画年展铜奖、2015年美术报国画创作大赛铜奖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纳编多部艺术画册并在专业媒体、报刊杂志上发表,被国内外友人和艺术机构广泛收藏。供职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