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赵盾和崔杼弑君,太史为何敢写下来?

 今古言堂 2020-02-08

关于崔杼、赵盾弑君的事情,太史官齐太史和董狐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写下来,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不畏生死。但更深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崔杼、赵盾都不能一手遮天。

所以,齐太史和董狐才敢这样报道相关事件。换而言之,如果不是因为当时与崔杼、赵盾分庭抗礼的大佬非常多。齐太史、董狐,也不敢和崔杼、赵盾这样叫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齐太史和董狐表面上看是在秉笔直书,但其实他们不过是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所以才会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像他们这样的史官,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人们只会用两个字形容他们,那就是“愤青”!

因为,所谓崔杼弑君,无非是齐国的君主,喜欢上了崔杼的女人,就常常到崔杼家睡崔杼的女人。最后崔杼忍无可忍,才将君主给打死。问题是,齐太史在记录这件事时,并没有详细记载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简单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崔杼弑其君!”董狐的事,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用现代的事类比,就是齐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高级官员,看对了一个下属的妻子,就与这个下属的妻子通奸,并且无视这个下属的尊严,毫不避讳地干这种无耻的行为,最后让这个下属堵在家里,给打死了。

消息传出来后,某个新闻记者,在记录这件事时仅简单一句话:“一个官员,故意打死了他的上司!”后来,这个新闻记者因此被杀,而这个新闻记者的弟弟,又继续这样说:“一个官员,故意打死了他的上司。”

你们说,这种新闻记者,有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吗?肯定没有。这个新闻记者就算有职业操守,也是愤青的职业操守!

因为,有一些最重要的信息,被他们选择性无视。那就是,君主为什么会被杀?君主该不该被杀?臣子在当时背景下,选择杀他们,是不是合理的?

一个人在报道这件事时,故意模糊了上述信息,这能叫客观报道吗?事实上,齐太史、董狐这样记录相关事件,严格的说,本身就缺乏客观公正性。因为,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时,需要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为一个史官,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全模糊,就告诉大家一个结果。而且还因此,极尽感情色彩的偏袒某一方,这叫什么合格的史官?如果一个史官,这样记录时事,也能称之为良史,那所谓的“愤青”,都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当然,作为皇权时代的文人,极力吹捧齐太史、董狐无可非议。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在无原则地维护君主的权益。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如果仍然极力吹捧他们,就实在有些值得非议。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史官,他们只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而已!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敢记载崔杼、赵盾弑君的事情。

当然,如果当时崔杼、赵盾已经完全控制政局,不仅可以取君王而代之。且帝国内部已经没有人敢反抗他们,那齐太史、董狐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恐怕就会重点描述君王是怎么欺负崔杼、赵盾的。然后崔杼、赵盾一忍再忍,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为了国家和百姓,才不得不弑君。如果是这样,我们再读这段历史时,那崔杼、赵盾的弑君,就变成是伟光正的行为。

可惜的是,当时崔杼、赵盾虽然成功弑君,但他们却无法控制局势,帝国内部也有很多大佬与他们分庭抗礼。这时齐太史、董狐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就会重点描述崔杼、赵盾弑君的行为,而对于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却只字不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