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为什么不自比更厉害的韩信、萧何,而自比管乐呢?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2-09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期间,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年轻人,但他口气却很大:

“我是一个堪比管仲、乐毅,能够匡扶天下的男人。”

旁人听了,不屑一顾,只觉得他太年轻了,不知天高地厚:这还是个毛头小子呢。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一、“我是隆中练习时长几年的明日之星。”不愧是你,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搭理旁人的非议,他的心早已化作鲲鹏翱翔在九万里之上,只待云开雾散一鸣惊人那天。

这样的人,又哪里会在意嘲笑鸿鹄志向的燕雀呢?

诸葛亮继续哼唱着那首名为《梁甫吟》的歌: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甫吟》中讲述的故事,颇有一丝萧索的味道:

我走出齐国国都临淄的城门,遥望着荡阴(古地名)的方向。

荡阴这个地方有三座坟墓,坟墓的外观以及主人的身份都很相似。

问这是谁的坟墓,墓中埋葬着的三人原来是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

是谁设计害死了他们,原来是齐国的相国晏婴。

要理解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乐,《梁甫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晏子春秋·卷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位仗着自己武力惊人,对国家有所贡献,就不遵守法律,他们对君王没有敬畏之心,还经常打骂下属。

晏子认为重要这样的人,是国家的不幸,便设计除掉了他们三人。

二、诸葛亮:我是这样的管仲、乐毅

1、诸葛亮的施政理念更偏向于法家理念,而非韩信兵家,与萧何“无为而治”的观念。

正如同晏子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一样,诸葛亮也强调国家必须要重视法律的作用,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强调要想让国家万众一心,必需“依法治国”。

只有明正典刑、教导百姓树立三纲观念,如此才能改变世人不尊奉君主、不重视法令的态度。

【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诸葛亮《蒋苑·威令》:“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诸葛亮在与管仲、乐毅、萧何、韩信四人相比较时,他的施政理念,和管仲、乐毅颇有相似之处。

诸葛亮不同于萧何的无为而治,他与管仲、乐毅都重视通过“赏善罚恶、礼法并用”的手段,达到使国家稳定的目的。

2、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想担任的角色不是韩信这样的“将军”,也不是萧何这种“后勤”部长。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纵然不错,但当将军带兵打仗从来不是他的期望,至于萧何这种搞好后勤帮助刘邦管理后方的角色,也不是他的志向。

诸葛亮对自己提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像管仲这样辅佐刘备建立基业,又能如同乐毅那般开疆扩土、击败强敌。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虽然萧何与韩信都很出色,但年轻时候的诸葛亮,是个标准的靠笔杆子吃饭的读书人,他在制定人生规划时考虑得很明白,自己以后定要做那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

正如隆中对时,诸葛亮给刘备的创业规划书一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又何尝不是诸葛亮,给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呢?

一个既想统筹全局,平定乱世,又想扶大厦于将倾,救下风雨飘摇中的汉家天下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对标管乐,远比选择韩信、萧何更具有代表性。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