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井离乡”的国宝康侯簋,24个字验证3大历史事件

 比干无心读书馆 2020-02-09

康侯簋[guǐ],亦称沬司徒迭簋。

是一种古人祭祀逝者的礼器,出土于春秋时期诸侯国卫国的贵族墓地,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民国时期,河南浚县辛村是浮山脚下、淇水北岸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多依崖凿窑居住。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春天。

一场暴雨过后,凿窑的村民意外发现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青铜器。

最先出土的文物正是这口康侯簋,体型厚重,两侧有兽面耳,周身有精美的兽面纹、竖直棱纹,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村民暗暗惊喜,知道遇到了大墓。

于是继续开挖,陆续出土了诸多青铜器、陶器等国宝级文物。

辛村出土青铜器的消息不胫而走,盗墓者、文物贩子闻风而至,垂涎三尺。

不久,康侯簋连同二十余件青铜器就被贩卖到了大洋彼岸的英国。

1977年,收藏者布鲁克·休厄尔把康侯簋捐赠给不列颠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经专家考证,认定康侯簋是周成王“封康叔于卫”时期的礼器,大约制造于公元前1100年至前1000年之间。

康侯簋上面有24字铭文——“王来伐商邑,令康矦啚[hóu bǐ]于卫土……乍厥考尊彝。”

大意为:周王讨伐商朝城池,把卫地封给了康侯,某代康侯的儿子沬司徒疑为纪念自己的亡父,特制作这尊青铜礼器。

金文中提到了康矦、康侯,也称作卫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

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康叔封”,其后人以其封号为姓氏,康叔封因此成为康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史记》中记载:“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把殷商的遗民交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管理,封卫地给他,以延续殷商王族的香火。

周武王对武庚禄父不放心,就派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管武庚禄父。

不久,周武王病逝,周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龄小,就由周公旦摄政。

管叔、蔡叔、霍叔不满,于是联合武庚禄父,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旦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禄父、管叔,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费为庶民。之后封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于卫地,以镇抚殷商遗民,康叔封成为卫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成王长大后,以康叔封政绩卓著,提拔他为司寇,掌管刑狱。

康叔封秉公执法,为维护西周的政治稳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周成王为表彰康叔封的辅佐之功,赏赐祭器、宝物给他。

康叔封去世后,儿子卫康伯继位。

康侯簋上的铭文,为今人研究“康叔封受封于卫”以及“三监之乱”等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资料,有着重要的史学意义和青铜礼器断代价值,备受史学家所推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