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柴桂苓 2020-02-09

龙胆泻肝汤首载李东垣《兰室秘藏》,由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组成。《医方集解》收载该方,增加了黄芩、山栀子、甘草三味药。该方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主治肝经实火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 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便毒等症。临床用该方辨证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陈xx,男,19岁,住院号: 82017。

患者二年前始患急性鼻窦炎,以后每于感冒后则鼻塞、流脓涕,10天前感冒又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脓涕,二天来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样酸胀麻木,活动障碍。曾在当地卫生站就诊,注射维生素B1,口服四圜素,疗效不显,因症状加重,于1982年2月11日下午急诊入院。查:体温37.4℃,心肺、肝脾无异常。四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手不能握拳,足不能站立,小腿肌压痛,腱反射减弱,四肢末端痛觉略减弱。血常规:红细胞382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1克%,白细胞总数21,000/立方毫米,中性75%; 血钾18毫克%; 小便常规阴性; 脑脊液外观无色澄清,蛋白质(+),细胞数(0),糖(+++++)(约合50毫克%),氯化物720毫克%。西医诊断: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2.急性鼻窦炎。入院后即给维生素B1、B12肌注,因二天来进食少,并静脉补液2, 000毫升、维生素C2克、10%氯化钾10毫升,中药辨证治疗等。症见:发热,口干口苦,鼻塞流浊涕,头痛头眩,心烦胸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四肢痿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 1.痿症, 2.鼻渊。证属肝胆湿热,胆热上扰,湿热浸淫,伤及筋脉。治以清肝泻热利湿,予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车前子各10克,生地、制大黄、桑枝、生苡仁各15克,木通5克,甘草3克,当归、柴胡各6克。二剂。2月13日二诊:热退(体温:36.7℃),鼻塞减轻,浊涕减少,四肢末端酸胀、麻木减轻,能站立,但不敢移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 300/立方毫米,中性80%。在家属协助下能进食,故停补液。守原方加白芍15克,再服二剂。2月15日三诊:鼻不塞,大便通畅,四肢活动正常,但步履仍乏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000/立方毫米,中性68%。基本治愈,带药出院。二年后随访,健壮如前。

按:患者为石匠,平时在工地生活,久居湿地,复因饮食不节,致湿热内蕴,郁于肝胆,胆火上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素问.气厥论》)湿热浸淫,筋脉受损,故四肢痿软,活动障碍,即所谓“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胆湿热俱盛,故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使热得清,湿得除,上窍得通,筋脉得利,诸证自愈。



2.坐骨神经痛

陈xx,男,32岁,1978年8月15 日初诊。

患者一月前在稻田劳动时始觉左侧腰腿痠痛,未加注意,后发展为腰腿部剧烈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向足跟放射,呈烧灼样疼痛。经用青霉素、消炎痛、强的松等治疗无效而来诊。症见:左下肢烧灼样痛,行走不便,面色潮红,心烦易怒,两胁胀闷,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赤。查:心肺肝脾未见异常; 左腿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滑数。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属热痹。初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症状未减,加大石膏用量(每剂150~200克),口干口苦益甚,乃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肝经湿热。处方:龙胆草、木通5克,黄芩、山栀子、泽泻、车前子、柴胡各10克,当归、木通各5克,生地、制大黄各15克,桑枝、生苡仁各30克,甘草3克,二剂。

8月17日二诊:药后左腿疼痛及胸胁苦满、心烦均减轻,大便通,小便利。原方再进三剂后,已行走自如,口干口苦消失。以上方加减,再服十余剂,诸症告愈,四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平时脾气暴躁,郁怒伤肝,又于暑天湿地环境下劳动,感受湿热之邪,肝经湿热浸淫,筋脉受损,发为热痹。初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泻火之力颇强,然利湿之力不足,虽用大剂石膏单纯清热而湿热留连不去,后改用龙胆泻肝汤治之,使湿热得清,筋脉得利,痹证得除。



3.三叉神经痛

杨xx,女,48岁,1982年 9月21 日初诊。

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头部右侧剧痛,连及右侧眼眶至太阳穴,呈烧灼样痛,每月发作2~3次。四处求医,未见显效。二月前在汕头市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住院一周,缓解出院。二天前因故生气后,疼痛再次发作而来诊。症见:右侧头面部疼痛难忍,面目红赤,流泪不止,口干口苦,胸闷胁胀,纳呆,舌质红、苔黄略干,脉弦略数。证属肝胆郁热化火,肝火上扰之偏头痛。治以清肝胆实火,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泽泻、黄芩、车前子、白蒺藜、山栀子、制大黄各10克,生地15克,当归、柴胡各6克,木通5克,甘草3克,连服二剂。9月23日二诊: 烧灼样疼痛消失,但仍觉胀痛。守原方加淮牛膝15克,二剂。

9月5日三诊: 头痛基本消失,纳增。原方加减再服五剂,后改服逍遥丸一月,观察16个月未见复发。

按:赵锡武老中医认为:“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火,三经之邪壅闭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止。” 本例暴怒后发作头痛,面目红赤,胸闷胁胀,舌红苔黄,脉弦数,符合肝胆郁热化火上炎之证,故用龙胆泻肝汤获效。



一、在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上述疾病时,每于方中加入大黄,不论有无疼痛症状,大便通与不通。便秘者用15~20克,大便通者3~6克,取其推陈致新、祛瘀、调气、利湿之功。至于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品,多用是否有害,《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二、龙胆泻肝汤方中多苦寒清热之品,过用易伤脾胃,故临床运用,宜中病即止。临床应用该方,于收到治疗效果之时,即适当减少方中龙胆草、山栀子、木通、黄芩之量,加入健脾渗湿之苡仁、木香等,故能较长时间使用,以收全功而不损中气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