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猿资本 | 注册制对并购重组的影响

 东阁村人图书馆 2020-02-09

作者:林辉云 北猿资本

写作时间:2020年2月5日


截至2019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70家,总市值为8731亿元,合计融资超过820亿,所有个股相对发行价平均涨幅达188%,总成交额累计为1.33万亿,单只个股平均成交额达189.9亿,交易活跃。

经过四次审议,新修改的证券法终于在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修订后的证券法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全面推行注册制。

什么是注册制,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差异何在?

注册制,这个词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但是对于它的实质内涵,或许很多人还咬不准。注册制,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以约束发行人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通过对主承销商、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业务行为的引导和规范,维护市场行为的公平、公正、公开,最终实现投资人自主判断、自担风险。注册制的本质,是一种事后监督。

注册制的底层逻辑:只要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充分信息披露,投资者即可依据公开信息,做出理性决策,投资风险完全自负。因此,主管机构的审核和监管着力点放在信息披露。注册制是一套以市场化、法制化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它除了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之外,还有更加丰富的退市制度、监管安排,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差异其实很多,这里简单提两、三个:

1、注册制发行条件设计,全面彰显和践行市场化取向。比如,科创板有五套上市标准,市值作为核心指标,不仅没有盈利的企业允许上市,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也允许上市,充分体现多样性、立体化、包容性的市场化逻辑。而此前的核准制,发行条件则是以净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

2、注册制是实行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审核制度。其实,核准制对于信息披露也是有审核。与核准制所不同的是,注册制把信息披露约束作为第一性,作为最主要的审核管线。我们直白一点地讲,就是:你有没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会对投资者造成影响,那是市场双方(拟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事情,证券监管机构不管;但是,如果你不披露,或披露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者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或者审核人员对相关界定事项合理质疑,你无法充分倒证符合条件、符合逻辑、符合事实,那么就会终止审核。

3、注册制事后监管以及中介责任将会极大强化持严。核准制下,惩罚力度较低,罚个几十万、禁止进入证券市场,对于董监高来说,简直就是挠痒痒;而根据最新修订的证券法规定,顶格处罚已从6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注册制之后,不管是发行人还是中介机构,事后一旦发现违法违规,严惩、退市将成为常态。

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几个特别法律规制

除了IPO,科创板并购重组的审核也将施行注册制,即上交所进行申请受理、审核问询、会议审议,将审核意见报送至证监会进行注册。2019年8月23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特别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也紧接着公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我们研读一下几个特别法律规制:


注册制全面实行之后,是否会引爆并购重组需求

这里首先界定一下口径,因为口径不一样,数据结论完全不一样。国内企业数量众多,有关数据显示是3500万家左右(注:2019年底各类工商登记市场主体是1.2亿户)。很多人会问,那些小微企业的股权转让或实控股东变更也算并购么?我们认为大多数不构成并购重组的实质内涵。Wind中国并购库数据,2018年中国是11531单具有并购重组实质内涵的交易。它这里涵盖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若换算一下,交易比例大约是0.65‰【(11531单×2)/3500万家 = 0.66‰】

2019年12月31日为止统计,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合计3777家,其中科创板70家,创业板791家,中小板943家。此外,2019年全年退市18家,创历史新高。

同花顺财经发布的数据,按照首次公告日计算,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24日(本文缺乏全年数据),剔除交易失败案例,A股市场(仅指上市公司)共发起2029起并购交易案,其中已完成的有748起,正在进行中的有1281起。简单平均下来,国内A股上市公司,基本上每两年就会发起1次并购交易。

并购重组需求总量 = 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平均发起并购交易频率。(注:仅考察交易数量,不考察交易金额)

注册制的全面实行,意味着A股发行上市的节奏短期内不会减缓,国内A股上市公司存量将会进一步的增加,这个属于比较确定的正向变量。

关于“平均发起并购交易频率”,其实是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注册制之下,上市公司身份(或称平台)不再成为稀缺资产,那么市值管理就成为比拼的关键;毫无疑问,并购重组是最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

其次,严厉的退市制度,往往是注册制的标配,利益各方最能接受的方式是并购重组退市;2019年就有8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退市,包括小天鹅、云南能投、东方新星、*ST嘉陵,等等;

还有,业内普遍预期,新证券法以及注册制实施之后,并购重组管制将会进一步的松绑,比如前不久证监会刚发文放宽创业板借壳等,这也是有助于拉升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度。

但是,从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经验来看,并购重组需求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经济周期变更、经济结构转型、新技术的变革、资本市场繁荣(比如股市长时间大牛市),等等。貌似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具备这些要件。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注册制是“鲶鱼”,对于并购重组市场更多体现在长期性、基础性的利好,短期内国内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交易数量不会大幅度增加。

并购重组市场生态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产业转型来临

当下,国内A股上市公司,传统行业在数量上仍然占大头。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之后,许多原来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已经转入低增长、低利润,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不良态势。2016年的时候,曾有财经媒体做了一份样本调查,沪深两市266家“僵尸”上市公司,其中传统制造业为197家,占74%!它们寄希望通过“内生变革+外延并购”的重塑、磨砺,实现在产业格局、商业模式、运营体系的蜕变、转型。注册制的“宽进宽出”机制倒逼,传统行业的产业转型需求未来将会得到加速释放。

2、新三板并购标的池效应

根据清华经管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和安信证券研究所的数据,2014年、2016年、2018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向新三板挂牌企业发起并购交易(以公告日为准)的数量分别为55例、137例、119例,对应的交易金额分别为96.60亿、575.26亿、300.78亿。新三板之所以成为标的池,首先是新三板企业质地总体较好,财务与治理规范;其次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三板企业谋求被并购的意愿增强,与A股中有意通过产业整合做大做强的上市公司需求互补;另外,证监会推出的“小额快速”审核等并购重组政策,也给予有力支持。随着新三板改革重启,市场人气回升,并购重组将更趋活跃。

3、注册制更进一步催生产业投行

我们说的产业投行,是指聚焦某一细分产业领域的投资银行,例如教育文化领域投行、医疗领域投行,等等。因为无法与大型一线券商抗衡,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将会更多转向专业定位或产业定位,构筑差异化优势。注册制之后,并购重组的业务机会将被激活,但是投行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不仅比拼承做能力,也比拼承揽能力;不仅比拼专业优势,也比拼产业优势;不仅比拼品牌实力,也比拼产业深耕。产业投行能够充分发挥“产业+投行”的复合背景优势,掐准自身的优势服务环节和项目,聚拢资源,专注为特定产业的优秀企业提供深度长周期的服务,陪伴企业持续成长。

4、国内并购生态培育成熟路长道艰

国内并购重组市场生态总体来说,不成熟、不完善。说个时间不是很远的例子,那就是2019年年初A股上市公司大面积“业绩爆雷”(商誉减值所致),这是A股上市公司过往几年盲目收购种下的恶果。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部分企业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监管层的并购重组政策也缺乏稳定性,容易多变;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并没有完全遵循市场化逻辑,等等。虽是如此,我们仍然坚信,注册制将会带来并购重组底层机制架构的改变,并购生态变局值得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