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成为高手的秘籍

 深度视讯 2020-02-09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个人某件事做的特别好,我就觉得他在这件事上有天赋。

比如,我小时候打乒乓球,总也打不过我的一个同学。我就认为在打乒乓球上,他比我有天赋。

于是,我遇到画画好的人,他有画画的天赋。遇到跳舞跳的好的人,他有跳舞的天赋。看直播一哥李佳琦,他有直播的天赋。

对啊,我某件事做的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天赋嘛。你是不是也这么想过?

前几天还有人问我:哎,得俊,我感觉你文章写的还行,是不是因为你有写作的天赋。我仔细地想了一下,还真不是。我以前写的很烂,我现在之所以写的还凑合,是因为我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我照着书中的方法练的。

《刻意练习》的作者,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调查了各个领域的高手,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天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他们有一套不为人知的练习方法。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成为高手的秘籍

刻意练习

在讲练习的方法之前,我们先从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的故事讲起。帕格尼尼有一次演出,演着演着,啪,琴弦崩了一根,从四根成了三根。这是演出事故啊,这演不了了吧,观众们心想。

但帕格尼尼没被干扰,接着用三根拉,还是一样好听。拉了一会儿,啪,又断了,剩两根了,没法演了吧。帕格尼尼还是接着拉,拉的还是好听。观众们惊呆了,这特么也行。 最后,又崩了一根,帕格尼尼还是没停,用一根拉的照样好听。

拉到最后,帕格尼尼的手血肉模糊,观众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哇,你说这不就是天才吗?

但经过调查,还真不是。帕格尼尼以前搞对象的时候,为了讨女孩欢心,把琴弦中间的两根去掉了,还剩两根。一根代表男的,一根代表女的。挺浪漫吧,他就练习用两根琴弦拉,拉的也挺好听。后来,有个公主说。哎,你能不能用一根弦拉啊。他就开始练一根弦,一根弦也能拉的好听。也就是说,他上台演这个时,琴弦断不是意外情况,是他故意用力崩断的的,在这之前他经过了大量练习。

再举个例子,音乐神童莫扎特,9岁就能作曲。莫扎特有一项神乎其神的技能,叫完美音高。什么是完美音高呢?就是莫扎特只靠听,就能准确分辨出你弹的A大调还是G大调。拥有这种能力,万里无一。

前两天我看中国好声音,周杰伦也有完美音高,这里面叫绝对音感,一回事啊。就是钢琴师,弹一个和弦,周杰伦能听出他弹了几个调。同样是导师的汪峰,就听不出来。

是不是很惊喜,听课的时候还能看周杰伦。

然后心理学家找了24个人,每天训练他们听音调,一年半以后,这些孩子都能准确地分辨钢琴单曲的音高。不是说万中无一么,这看来也不是啊。

我们再说一个在书中贯穿始终的例子,本书的作者艾利克森,找了一个大学生叫史蒂夫,训练记忆力。我们都知道有个综艺节目叫《最强大脑》,里面就有那个记忆大师,一次能记忆几百个随机出现的数字。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也能训练?《刻意练习》告诉你,能。

这个大学生,最开始就能记住8位数,他挺沮丧的,觉得自己水平就到这了,没啥记忆的天赋。艾利克森换了个方法训练他,你不是只能记住8位数吗?咱们从5个数练起,对了练6个数,6个数对了练7个数。如果错了,就少记两个数,回到5个数。每次都让他觉得有挑战,但不会让他觉得太难。

就这么慢慢地训练他,练了两百次,这哥们记住了82位数。

其实不光他啊,我以前看过一个TED的演讲视频,也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记忆大师。这哥们以前是个记者,他想写一篇采访记忆大师的稿子,后来发现自己不参加比赛,写不出好的稿子。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个领域,还拿了个记忆大赛的冠军。他发现,这些记忆大师,都是普通人,没比大家聪明多少,人家靠的就是不断练习。

一、成为高手需要走出舒适区

看,专家靠的不是天赋,而是不断地练习。说到这,你不是是会想,就练习呗,那我就多练就完了呗。不是有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嘛,就是任何人在一件事上磨练一万小时,都可以成为高手。这是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异类》中提出来的。其实就是参考《刻意练习》作者的研究成果啊。

畅销书嘛,理论没有像教授写的这么严谨。这个理论只说对了一部分,高手确实来自于持续不断地练习,但不仅仅是是简单重复。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你想想,你在工作中,有没有见过那种工作了十几年,专业水平也就那样的同事。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庸医,就是年纪一大把了,医术还是不行。你就算是每天都做饭,和酒店的大厨还是有差距。你开十年的车,还是赶不上赛车手。 那高手不靠简单重复,究竟靠什么练成的呢?

靠的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并不指望靠简单重复就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它需要你走出舒适区,确定自己的目标,专注的练习,并获得反馈。 我们先从舒适区讲起,如果你不走出舒适区,你就无法获得进步。这是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所谓的舒适区,就是我们熟悉的心理状态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呆在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心理会感觉很安全,一切驾轻就熟,很多事都是自动化完成的。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一件事变成了自动化完成,你就无法进步了。

比如,你骑自行车,现在是不是不需要过脑子,骑上去就能走,可以自动化完成,这是你的舒适区。 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业的自行车选手,你肯定按自动化的方式就不行了,你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技巧,放弃以前自动化完成的动作,这样你才能进步。

其实除了骑自行车,我们有很多事都是做到自动化完成,就行了。比如做菜,我们自动化完成,但你想做的更好吃,是不是得看看菜谱,按全新的方式来做。

比如,女生的坐姿,就大大咧咧坐那就完了呗。但我看朋友圈,有教仪态的。教女生们怎么坐才能更好看,

想坐的更好看也得走出舒适区。

拿我自己举例,我明显的认识到舒适区的存在。就是穿衣服,我以前的穿衣习惯,就是松松垮垮的,我爸怎么穿,我就怎么穿呗。你们看过《乡村爱情》吗?就那里面的风格。

后来我看知乎杜绍斐的文章,开始改变穿衣风格,穿合身的衣服:牛仔夹克啊、休闲西服。一开始我是真是不习惯,这衣服合身了,不如宽松的衣服舒服啊。但同事们都说好看,我就坚持下来了。

我写作也有舒适区,我第一篇文章,就自己爱咋写咋写的,按小学作文水平写的,十几个阅读量。怎么办呢?走出舒适区,按金字塔原理写。 那会儿我还在工厂上班,也没有电脑,用手机写的,足足写了三天。但效果不错,那篇文章阅读量过万,我还被请进了简书的官方作者群。

我现在几乎以挑战舒适区为乐,因为低水平重复,真挺没意思的,没有成就感。不断的挑战自己,尝试着把一件事越做越好,我就特别开心。

猫叔让卖6.6的课,我马上就卖了,我真挺不舒服的,我这点儿东西能卖么。我又是作图、又是学千聊的用法。最后搞成了,反馈还不错。卖课这件事让我特别不舒适,但我还是做了。用完千聊,我的心得是,现在当个网红真容易,注册个千聊账号就行。因为我知道,只有走出舒适区,我才能进步。

所以,我要筹备读书会,我就是要走出舒适区。 要按我以前的心理舒适区,我就自己干读书会了,但我又找了两个人,我要训练自己和团队合作。

你仔细想,我们生活中的舒适区,无处不在。你要是想提高,那真的是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你现在读书,是不是自动化的读的,不假思索。 你写东西,是不是自动化写的,不假思索。 你写复盘、你写成长记录、你做运营,是不是自动化的。

讲到这,其实有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呆在舒适区呢?这个问题得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技术上的术语叫:体内平衡。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细胞和组织,尽最大的努力使体内保持平衡。只有保持平衡,我们的供血啊,心跳啊,才能保持正常。

拿减肥这件事来举例,如果在短时间内锻炼、节食,体重会减少。但减过肥的朋友都知道,体重隔段时间就会回来。这是为啥呢?拿个显微镜看一看,就是我们身体内的细胞,因为你节食,打破了人家新陈代谢的节奏。人家就没办法好好干活了,甚至还会死。

一旦你停止节食了,人家就会跟身边的细胞说:咱回去吧,这样好不舒服啊。所以你的体重就又上去了。

但如果你锻炼的足够持久,你的身体就会响应,你的身体状态就会产生异常。细胞们就会升高基因内的DNA来响应,也就是它们走出舒适区了,它们会重建体内平衡。

比如,如果你经常跑步。你的身体会长更多的毛细血管。为腿部的肌肉提供更多氧,让双腿重新回到舒适区。

而且这个体内平衡,需要你不断的加码。你习惯跑步跑到10公里了,身体会再度感到舒适,就不会进步了。你需要不断的加码:跑的更快,更远,或者爬坡。继续打破体内平衡。

我看那个《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就是这么健身的。他觉得教练每次给自己安排的运动量都一样,自己进步的很慢。那他决定自己练,自己的极限是举100斤,那下次举110斤,下下次举120斤。持续加码,很快他的块头就练的特别的大。

所以,你看,我们的舒适区是会不断扩大的。你看我,现在穿松松垮垮的衣服反而不舒适。你让我按小学生作文的方式写文章,我也感觉不舒适了。老话说的好:习惯就好。

但也不是说,要你一下走出去太多,今天学骑自行车,明天学开航空母舰。这样,任何人都受不了。 你可以循序渐进的走出,只走出一点点。这个在书中叫“甜蜜点”,保证自己离开舒适区,有一点挑战,但不至于太难受。

比如,跑步,今天跑500米,明天跑600米。一点点来。 卖课教100个人感觉很慌,没关系。教1个人先试试。

写1万字好难,那就先发条朋友圈。只走出一点点,慢慢来。 有本书叫《微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啊,逼自己走出一点点儿舒适区。

二、成为高手需要获得即时反馈

说完舒适区,我们再聊一个刻意练习中的重要原则反馈。 反馈的意思是你在练习的时候,必须知道,你哪做对了,哪做错了。如果你一直在错误的基础上练习,你的练习就是无效的。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个例子,有个学生每天弹1个小时的钢琴,但成绩总是不好。

老师问他,今天弹了几次啊。他说:10次。老师问他,你弹对了几次啊。学生说我不知道。看到没有,只有你的动作做对了,才是有效练习。

再讲个好玩的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运动员都是有教练的。有个游泳教练叫谢曼・查伏尔。这个教练特别牛,带领团队打破了74次奥运会记录。有次,拿奥运会冠军了,队员就很激动嘛。把他抬起来庆祝,扔进了游泳池。

结果等了一会儿,哎我们教练咋也不上来啊。定睛一看,哎呀妈呀,教练溺水了。这个教练居然不会游泳!你看,他不会游泳,也能带出这么牛的团队。那他的作用是啥呢?就是给运动员提供反馈,你这个姿势不标准啊,你游泳花的时间长了。这就是教练的作用。

我以前看《清单革命》,就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是位挺牛的主任医师,但他发现,在某些问题上,自己就是进步不了了。 他花重金找了位老专家,在手术室,看着他做手术,告诉他,哪做的好,哪做的不好。他一开始感觉挺别扭的,脸上发烫。但效果非常好,他的医术水平提升的很快。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就特别喜欢找反馈。比如,我一开始为什么在公共平台写作,就是有反馈啊,阅读量和读者评论数,都是及时反馈。我可以知道我写的好不好。

我在去年的读书营,我就特别注意点评组成员的分享。他们的意见,就是我的反馈。一旦我的文章被点评组选中了,那我下次还写这个风格的,因为这相当于他们给了我反馈,说你就按这个风格写,容易得奖。那次,我拿了故事营的第一。

我们写作群里,以前编辑给改稿,经过改稿训练的那批人。写作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啥,有反馈啊。,哪写的不对,老师当场就给你纠正了。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相声都是师徒制,岳云鹏没几年就红了,就是因为他师父郭德纲反馈做的好。

为什么反馈很重要呢?因为通过反馈可以矫正你的“心理表征。”记住这个词啊,这个词很重要。啥叫心理表征。就是提到某个词的时候。你的一系列的心理结构。

比如,提到蒙娜丽莎,你想到了那幅微笑的画面。但美术学院的学生,能够想到画的颜色、画的构图方式、甚至使用的纸是什么材质,他的心理表征就比较细腻。 大师和高手的区别就在这个词上!大师的心理表征质量要比新手要高,数量比新手要多。

再比如,提到写作,你能想起什么?虎头、猪肚、豹尾。我能想起的是“金字塔原理”、书评6要素、头脑风暴等等吧。这些就是我的心理表征。 我这些心理表征哪来的,看书看来的,我把自己的心理表征,换成了书里的。你想,写书的都是各个领域的高手,当然,是那些写好书的作者。我换成他们的心理表征,是不是意味着我比以前更专业了。

《好好学习》里,讲小马宋给品牌起名字。起名字不会起怎么办?上百度查查,起名字的50种方法,是吧。但小马宋告诉你,给品牌起名字,是为了降低传播成本。阿里巴巴、瓜子。

有没有注意到,专家的心理表征,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我们看下象棋,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单独的棋子嘛。但象棋大师不一样,他们看到的是“攻击路线”,“运子”。象棋大师看到的是,好几个棋子联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单个的,他们看到的是一片。

所以,什么叫专家呢?我给专家下个定义:专家就是那些心理表征是抽象概念,并熟练使用抽象概念的人。

那我们该怎么磨炼自己的心理表征呢?好的心理表征只有不停的接收反馈,不停的纠正才能形成。所以,有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最佳的方法是找个导师,让他给你做反馈,纠正你的心理表征。

第二,没有老师了,我们就要自己给自己反馈。我们可以在做事之前,先列一张清单,事情做完以后,对照清单,看看任务完成了吗?比如,你刚刚练习写作,老师讲了要按照总分的结构,要有清晰的分类,要有一定的顺序。你把这三项写一张清单,写完文章了,对照一下,我有按老师讲的写吗?

第三,是复盘。录音、录像、看回放。看看自己以前哪做的不好,需要纠正。美国有个大歌星麦当娜,每次演出完毕,都会看自己的演出视频,看自己哪做的好,哪做的不好,下次怎么改进。

不光麦当娜,我前两天看“口红一哥”李佳琦的采访文章,李佳琦每次下了直播,也会和助理复盘。看,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是这样做的。

第四,是找到你那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看自己和他有什么差别。杰出人物这个词也很重要啊。《刻意练习》整本书,就是通过研究杰出人物,看他们和普通人有什么差别,写成的。

你们知道那些画家,是怎么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的么?临摹大师的作品。他们一遍又一遍的模仿名画,然后自己画,看自己的画和专家的画有什么区别,不断地对比,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心理表征。就这样,提升自己画画的水平。

莫扎特小时候,也是这么练的,他父亲是个作曲家。就训练他弹那些钢琴名曲,直到那些曲子,印在他的脑子里。他弹的时候,可以对照,纠正自己的心理表征。所以莫扎特成了一代大师。

我刚开始练写作,就是通过对照简书一哥彭小六的文章,看自己的文章有什么差别。比如,我发现,他的文章只写道理,不是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比如,他的文章有过精心的排版。

模仿杰出人物的表现,可以快速纠正自己的心理表征,这是最快的进步方式。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希望大家听完《刻意练习》以后,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能像我一样说一句:我不相信天赋,我只相信刻意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