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清朝皇权难以旁落?到底是什么让清朝皇权如此稳固?

 skysun000001 2020-02-10

导读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天下只有区区十余年,而反观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却能一统天下276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皇权被牢牢握在统治者手中。(撇开同治、光绪两个傀儡皇帝被慈溪控制以及年幼的溥仪不说)

纵观有秦一朝,其主要亡在宦官赵高和暴虐昏庸的秦二世手中。赵高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而胡亥又愚蠢至极,以至于断送秦国江山。而反观清朝,从其入主中原后,前面七位皇帝的皇权都不曾坠地不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更是在执政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勤于政务,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揽权,将皇权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想要千秋万代,自己手中必须得握有大权。

故本文将从外戚、权臣、皇帝自身以及清朝制度四个方面来看待清朝是如何防止大权旁落的,最后再加以总结。

在防止外戚夺权方面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外戚夺权的例子并不少见,汉有吕后夺权,唐有武则天改天换日,辽有萧皇后临朝摄政。而清朝便是吸取了诸多的历史教训,对外戚的防范和控制有了自己独特的举措。

清朝八旗

因此努尔哈赤设立了八旗制度。这个时候的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清朝入关以后,皇太极更是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也为了达到增强军事力量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这样一来便直接加强对旗人的束缚,也加强了对一些亲王以及贝勒的约束,让他们手中权力不能过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时,在统一全国及维护朝廷统治中发挥了最重要,同时对于防范外戚执掌大权也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防止权臣和朋党揽权方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雍正皇帝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用的方法虽然有点有点“不体面”,但是却很实用。

这便是所谓的“密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俗说的“打小报告”。这与明朝负责情报收集的锦衣卫有点相似之处,这种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而所奏的内容几乎什么都有。除了社会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以外,众多官员的隐私也都成了密折上的内容。除此之外,官员之间可以利用密折相互告密,以此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久而久之,官员之间相互猜忌和堤防,难以勾结在一起,故权力也就无法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并且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揽权。

清朝皇帝勤政

清朝十二帝

纵观整个清朝,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快,使得外戚、权臣难以找到揽权的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领导之下,国内改革颇多,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也较为迅速,为清王朝走向鼎盛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在位期间,废除“圈地令”,永远停止圈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另外他还下令所圈土地要退还于农,并且鼓励开荒,开荒越多,得到的官职也越大,这极大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为清朝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雍正在位期间,皇权专制走向顶端。其先是大力改革、整顿吏治,其次便是让密折制度得以完善,强化君主专制。除此之外,还施行摊丁入亩,就是你们家有多少人就可以分多少土地,按人口分配,这一举措导致社会人口急剧增多,在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大关。这样一来一方面斩获了民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皇权牢牢握在其手中。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为,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基础下,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这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一来使得民心所向,二来皇帝亲力亲为,没有给小人留下夺权的机会。从统治时间来看,康熙的六十年,雍正的十二年,乾隆的六十一年,这三人都将皇权紧紧地抓在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政,皇权才不会旁落。

在制度上防止皇权旁落

军机处内景

例如康熙成立南书房,想要加强皇权,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其作用为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乃是绝对的亲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这其中没有王公贵族,也没有内阁大臣,所以皇帝大权不会旁落,臣子也不会阻挠旨意,让雍正手中的权力得以达到巅峰。

结语

纵观有清一朝,其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国祚276年。其能够存在这么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皇权没有旁落。

在清朝的发展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不可没,三位皇帝在位133年,在此期间,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另外,皇帝的勤政让他们成为百姓中意的君主;密折制度让朝中大臣无法勾结在一起,逐渐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军机处的设立也让皇帝手中的权力达到巅峰,使得王亲贵族、内阁大臣都无法阻挠旨意,皇帝得以乾纲独断。

以上便是“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比较稳固,没像其他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的主要原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清史稿》、《雍正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