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EO原创 | 如何用一支笔、一个本子“吃透”一本书?

 飞翔tmsu211yr0 2020-02-10

本文近7000字,全部为LEO原创干货,建议在安静的地方阅读和消化。

全文对应痛点和误区

读书效率很低/读完就忘/读不懂

认为“精读”就是慢慢地抱着书本一行一行读下去

阅读时只用眼不用脑,没有主观思考和反刍过程,理解能力较低

LEO的精读核心方法概述

1. 精读“三个一”:一本书,一个本子,一支笔

2“二做二不做”

3多色批注法

什么是“精读”?你是如何理解“精读”的?

一些同学会说,精读,就是精细阅读。“精细”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精细”,就是细致缓慢地阅读。要想读得精,就得读得慢,一行一行仔细读过去,不能图快。

这种说法听上去没什么毛病。可是,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某天,你非常雄心勃勃地拿起一本书,决定去精细、耐心地慢慢把它读完,可当你花了几个小时去阅读、头晕眼花地把书合上的时候,却发现大多数内容都记不得了?

“哎?我都读了啥?这个人和那个人是什么关系来着?某某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作者到底在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你甚至会因此而开始否定自己——

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读这本书,怎么到头来却消化不良、吸收的东西寥寥无几呢?好失败啊……

别怕,You’re not alone.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都遇到过这种郁闷的情况。虽然你的阅读态度很认真,值得肯定和表扬,但是很遗憾,因为你没有掌握有效的精读方法,所以即使你花了很长的时间、费了老牛劲去仔细读一本书,却事倍功半,效果很差。

刚才提到“一些同学觉得精读就是要花时间、慢慢读”,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相较于“花时间”,精读更需要的是“花心思”。精读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所读内容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边读边主观能动去思考和反刍的态度。精读,与其说是读得慢,不如说是读得细、读得专、读得深。

所以说,精读效果差的同学,大多是因为在读的时候没有动脑去思考和归纳,没有花够心思、花对心思。

下面我要介绍的方法,总结成一句话,其实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地花心思去完成一项精读任务。“心思”的火候掌握好了,即使阅读时间减半,你照样可以把一篇文章、一本书精读好。

精读前,我们一定要先明确一件事:精读的目的是什么?

简单地说,精读的对立面是“不求甚解”。精读,通常是为了把一本书读透、读出蕴藏在书中的各种滋味,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议,全面深刻地掌握一本书里的精髓、核心事件、关键论点。这时候,速读就不太合适了,因为速读有时意味着浅尝辄止和蜻蜓点水,甚至是带有功利意味的一种阅读方式,比如:

“我只需要快速读一下这本书的第二章,大致找到几个数据和论点,能用到我正在写的论文里,就可以了”。

与速读相反,精读要的是更耐心、更潜心,把心沉下来,把自己代入到作者所刻画的世界中去。如果你现在拿到的是一本文学经典,比如《红楼梦》,你想要深入体会书中的思想内涵,学习曹雪芹对四大家族不同人物的刻画方式,品味宝黛钗所作的不同风格的诗句,你就得花时间去精读、去钻研。

下面我开始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原创精读方法。

首先,和速读时一样,精读的第一步永远是明确任务量、制定好某次精读任务的执行计划

虽然精读的时间通常比速读要宽裕,但因为读得强度提高了不少,所以为了最大化阅读效率,我依旧建议大家计算单位时间需要完成的阅读量,然后严格执行每周、每天甚至每小时的任务。

比方说,你现在要精读一本600页的书,有两周的时间,每周可以有5天、每天3小时的时间用在阅读这本书上。那么你能自由支配的阅读总时长就是5*3*2=30个小时,换算成以小时计的单位阅读任务量,大概就是600/30=平均20页/小时。这任务听上去不太繁重吧?甚至感觉还蛮轻松的?

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精读可不是那么轻松的,如果能按我的方法每小时完成20页的精读任务,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果了。

这里要和大家强调的是,不需要很教条地让自己一定要每小时读完刚好20页,这个数字只是让你做到心里有数,在读的时候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节奏和进度。你完全可以根据所读的内容,实时调节速度,遇到很晦涩难懂的章节就慢一点,遇到比较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部分就快一些。

我的每次精读,都可以总结为“三个一”:

一本书

一个本子

一支笔

这三个一,便是我精读时的所有关键工具,不多不少,就这三样。

书,自然便是要精读的内容本身;而本子和笔,代表要在精读时做这几件事:一是精读前的预热准备,二是精读时的随读批注和笔记,三是精读后的好句佳段摘抄和读后感/书评。

换句话说,每次精读,都是动眼、动脑、动手甚至动口的多感官同步工作,是阅读、摘录和思考的同步进行。

前文提到,精读时如果只是机械地一行行、一页页读过去,而没有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记录总结,那么精读的效率就会非常低,不但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光靠刺激大脑浅层的阅读区与记忆区,遗忘率也特别高。

有效的精读,是一边读,一边动脑+动笔。而动笔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读书批注与笔记。如果精读一本书时完全不做批注和笔记,那么最终也许只能吸收这本书不到20%的精华,就好比满桌盛宴你却只吃到一碗白米饭。动笔,其实就是有意识地让自己“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和思考去阅读。

当我们带着做“阅读理解题”的态度去阅读时,你就能主动去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作者的写作角度是什么?文章的论据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哪些地方与自己之前的知识体系冲突?这样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才能明白透彻,吸取精华。

在一次精读任务中我通常会做的第一次动笔,是发生在精读前的,我把它叫做Pre-game question list,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预热问题列表

你可能会问,这是什么东西?阅读要这么麻烦吗?直接开始读不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在精读开始前,我们就要让自己提前进入动脑思考的状态了。列这个预热问题表,就是有意识地给自己提出和本次阅读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而带着问题开始阅读和什么都不想就开始读,心理状态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通常会在读书笔记本或Word文档里用2-3分钟列好这份问题表,一个列表对应一次精读任务,一般包括5-10个问题,既可以是非常通用宽泛的大问题,也可以是和要精读的内容直接相关的更微观的问题。

通用宽泛的问题我将其总结为“5W2H”,包括:

5W

Who (主人公/主要角色都是谁?)

What (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When (发生在什么时候?)

Where (在哪里发生?)

Why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2H:

How (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些人是如何做的?)

How much/how many (有多少?——数量/数据相关的内容)

而更微观一些的问题,就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了,但一定是和需要精读的内容直接相关的。

比如,如果你要精读一篇跟外来入侵植物有关的文章,那么在预热问题列表里就可以写下这几个问题,去引导自己有的放矢地边精读、边思考:

文章中介绍了哪几种外来入侵植物?

这些外来植物是如何“侵略”本地生态系统的?

它们对本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与危害?

有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消除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千万不要轻视这份小小的问题列表,因为它的作用真的不小,就像刚才说的,这些问题能“强迫”你从精读一开始就切换进思考模式。

那么在精读时要怎么用这个问题列表?

很简单,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完全可以在精读到和问题有关的内容时,重新拿出问题列表,言简意赅地以关键词和关键句形式把答案补充在相应问题下方。如果答案比较长,将书中相关的页码和段落标注下来即可比如“P150,第2-3段”。

这样,预热问题列表就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不但引导你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还在最后因为答案的补充而成了一份非常清晰完整的精读笔记,可谓一举两得。

精读时我会做的第二次“动笔”,便是做随读批注和笔记了。我相信大家对精读时做笔记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也知道为什么要边读边做批注笔记——比如可以促进思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但我敢说,很多同学并没掌握做精读笔记的正确方法,所以即使做了笔记,也没有特别好的收效,对内容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接下来,我要和大家介绍自己的精读笔记“二做二不做”

先说两个我建议大家不要做的事。

第一个“不做”,是一定不要整段整段地用记号笔划重点下面这张图,这是一个同学在精读时划出的重点。

错误示范——整段划重点

大家看到这页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一些同学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自己好像也是这样划重点的?

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毛病——很多同学在读书时喜欢拿着记号笔不放,动不动就把一大段话全部画出来,结果整篇文章这里一大块重点,那里又是一大块重点。到最后,你是不是会觉得有点lost了——画了这么多重点,到底哪段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啊?英文里有一句话叫做Everything is nothing. 套用到这里同样适合——如果你画了太多重点,其实等于什么点都没抓到。

甚至很多同学在划重点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在动脑,只是让大脑机械地指挥自己的手指把一大段话全部画出来。画完以后,那部分内容压根就没看进去。

因此,精读的时候请管好手里的记号笔,不要动不动就左画一段右画一段了,那样的阅读效果是很差的。

第二个“不做”,是在做笔记时一定不要重复书中的事实性陈述什么是“事实性陈述”呢?简单说,就是书里已经给出的信息、数据等不带作者论点和其他主观色彩的基本客观内容。这个毛病在同学们当中也很普遍,有些同学在精读时会专门用一个本子做笔记,一些女生尤其喜欢边读边把很多“陈述性事实”抄到本子上,有时还会配上简笔画,做成精美的手账。

说实话,我本人对“手账”本身没有意见,但精读时真的不适合为了做出赏心悦目的笔记,就把大段大段事实性内容抄到本子上。这么做不但费时费精力,而且不会促进你去思考和理解书中内容。抄事实性内容的时候大脑基本是在机械运转的,抄下的内容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入脑。

说完了“二不做”,再来做精读笔记时的“二做”,因为它们是相关联的,所以我把这两个“做”结合起来讲。

第一个“做”,就是做批注笔记时,尽量只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点很重要。上面提到的盲目地划大块重点和抄事实性内容是很笨的办法,与之相对的,自然便是批注自己阅读时的想法——think while you read. 只有在精读的时候思考了、并且把自己实时的所思所想批注下来了,才算是真正和作者直接对话了、把书多活了、读成自己的东西了。

第二个我要介绍的“做”,是第一个“做”的具体实现方式,我把它叫做“多色批注法”,也是我非常喜欢用的一个方法。

大家在精读时的思考,一定是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有句话同学们应该听过,叫做“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阅读相同的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诠释。同理,当你精读到某一段话时,也可能会有三种主观立场:赞同作者在此处的描述与论点,反对作者的论点,以及中立态度——对这个论点没有明显的站队和立场在这里我尤其要提一下“反对作者论点”这种立场——我们在精读的时候,一定不要轻易被作者说服,要杜绝的一种心理是“作者那么厉害,他说的一定都对。”相反,很多时候论点是存在争议的,精读时,你永远不要抛弃自己心中的问号和疑虑,尝试多一些批判性思考,甚至假设作者的论点是有漏洞的、是不对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更深的层面边阅读、边思考。

所以,“多色批注法”就能很好地帮你记录下自己的实时思考和不同立场。通常我的做法是这样的:用黑色笔写下同意作者观点的批注,红色笔写下反对作者观点的批注,蓝色笔记录下中立的思考

以我的书《不如去闯》的其中一篇文章《这七大毛病,99.9%的年轻人都会有至少一个》为例,在这里,我假设自己是这篇文章的读者,而不是原作者。

“多色批注法”示范图

可以看到图中的批注就有黑、红、蓝三种颜色。

  • 比如黑色的这一条批注表示赞同文中的论点:“非常同意。手机app交友很肤浅,并且鱼龙混杂,很难找到真正能交心的朋友。”

  • 红色的这一条表示反对:“不完全同意。直播app并不像作者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如:一些直播平台分享知识和干货,能让观众get到新技能、获得进步。”

  • 蓝色的这一条是中立性批注:“很多想走捷径的年轻人看中的是赚快钱的机遇,但有时会得不偿失。”

这三条批注全部是精读时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陈述性事实的记录。

我推荐大家尝试使用“多色批注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你过一段时间再重新翻看自己的批注笔记时,就能通过不同颜色的记录马上回顾起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

在精读时我建议大家做的第三种动笔,是好句好段的摘抄与整理,这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一个经典方法可能会有同学说,这不就是小学生经常做的好词好句摘抄作业吗?摘抄这些东西,和提高精读质量有什么关系?的确,很多同学会对这种古老的做法嗤之以鼻,觉得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在网上就能搜到一本书里的所有金句,干嘛还要自己摘抄和整理?

其实,在网上搜索和自己动笔整理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为什么呢?上网搜索,依旧只是用眼睛去看、去读的单一过程,并且各种好句网站把现成整理好的东西喂给你,并不能帮你加深对文章中精辟表达的印象。

而如果能自己主观能动地选择好句好段、并且誊抄整理在本子上,就能更好地体味到作者的笔触与文采,感受到各种表达的精妙。

另外,如果你想通过精读提高文采,那么摘抄金句就能很让你成为自己写作能力的建筑师,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模仿作者的行文修辞。个人文采的提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是需要逐渐积累的。

我的摘抄

摘抄与整理金句这件事并不难,但也有门道。我主要有这三个建议:

第一个是等到精读任务完成后,再用整块时间统一誊抄和整理。做金句摘抄比较费时,所以最好不要边读边抄,那样很容易打断思路,况且精读时还要同步思考、做批注,因此我的建议是,读到好句子时,先用笔做个记号(比如在旁边打个星号),在完成一个单位时间的精读任务后,可以再回到任务的起始页,顺着星号开始摘抄。

第二个建议我把它概括为:“动作描述(动词)最高,形容词次之,名词最后”。最难出彩、也最能突出作者精妙文笔和风格的经常是动作相关的描写,我们平常自己写文章时容易写不好甚至感到头疼的也是这一块内容。所以一篇文章里如果有特别妙的动作描述,一定优先摘录收藏下来。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先生就是运用动词的大师,在精读他的文章时,就一定可以摘录下很多很亮的动词描写。

形容词是看上去最华丽和丰富的一个范畴,遇到特别好的表达时也一并摘抄下来。

第三个建议,是摘抄本一定要分主题、分书目。如果精读的是大部头,比如《堂吉诃德》,那一个小笔记本可能都不够,但如果精读的是短篇文章,就把同主题的短篇里的金句都摘录到同一个本子上,这个“同主题”,既可以指的是同一个文学领域——比如短篇讽刺小说,还可以指同一个作家——比如马克吐温的不同作品。同主题摘录的好处是便于之后系统、完整地查找与回顾。

从小到大,我的精读金句摘抄本已经有一大箱子了。可以说,这些本子都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是用钱换不来的宝藏。

在精读时我建议大家做的第四种动笔,其实是在精读后做的。大家应该已经猜出是什么了——对,就是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大家对“读后感”这个词都不陌生了,但很多人却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写读后感是一项阅读任务的重要收尾工作,好比做一道大菜,摆盘前需要收汤、勾芡一样,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因为读后感通常是留给自己看的,所以篇幅的长短、形式和文笔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最重要的感受和收获记下来,比如那些让你茅塞顿开的观点,让你热泪盈眶的情景。

  • 这本书/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有哪些关键角色和事件?

  • 这本书/这个章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

  • 最打动我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 我对这本书/这个章节的论点持什么意见?

  • 这本书/这个章节对我而言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

在这篇干货原创结束前,我再和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独特的精读法——“朗读录音精读法”。这个方法估计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用过,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真的很好用。

具体做法一点都不复杂:在精读一篇文章的经典段落时,你可以尝试自己把这段话朗读出来,并用手机的录音软件录下来。然后再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在通勤路上、健身房跑步机上打开听上几段。

很神奇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人听到自己朗读的文段时,都会瞬间加深对那段内容的印象,和听专业播音员朗读的有声书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听别人朗读有可能会无感,但听自己朗读时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文章的情境,哪怕自己读的并不好。欢迎大家尝试。

如果你耐心读到了这里,我相信你一定对“精读”有了更多理解。掌握了正确方法之后,你的阅读效率和质量都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祝你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