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洛阳博物馆——豫鄂自助游(20)

 三爱先生之馆 2020-02-10

9月15日早上小雨,不妨碍我们乘公交车直奔洛阳博物馆。说实在话,洛阳有名的博物馆真不少,比如:洛阳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据说,洛阳光博物馆就有六十多家,可惜俺们的时间有限,只能选其一参观,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首选,当然是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建馆于1958年,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


01    冒雨赶到洛阳博物馆,等待开门,第一批进去参观。拍摄时间9:05分。

洛阳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北临风光旖旎的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内部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颇具特色。

洛阳,古称河洛,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这一片区域,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之一的河洛文明正是诞生于此。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

洛阳处于中原腹地,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文物众多,怎么择其要而介绍之呢?查资料发现,早在2012年5月18日就评选出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好,咱们就从这里开始。

02  镇馆之宝一,夏代乳钉纹铜爵。

夏代文物精品,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为人们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03  镇馆之宝二,东汉石辟邪。

东汉石辟邪高1.90米,长2.97米,宽0.9米,重8吨多,是汉代青石雕刻。1992年12月在汉光武帝陵南1公里处的油坊街村由村民挖水渠时挖出,雕刻精美,造型伟岸,前所未有,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石辟邪。

04  镇馆之宝三,曹魏白玉杯。

曹魏白玉杯高11.5厘米,1956年在涧西一座曹魏正始八年墓内出土。白玉杯采用名贵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无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倡导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

05  镇馆之宝四,唐代三彩黑釉马。

唐代三彩黑釉马,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样的三彩黑釉马全国仅洛阳出土两尊,另一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6  镇馆之宝五,清代金丝楠木塔。

金丝楠木塔造于清代初期,是1973年从故宫调拨至洛阳的2000多件文物中的一件,此塔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塔周身深棕色,高约6米,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样,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一颗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好了,介绍了镇馆之宝,顿觉轻松,为什么?谈参观洛阳博物馆的体会,岂能漏掉人家的镇馆之宝。接下来,没有条条框框,俺觉的啥好就说啥。


07  河洛地区的先民使用的陶火种器。

1996年,对孟津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座距今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基中出土了这件陶器,是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工具。火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极其重要,取暖、煮食、开荒等都要用火。当时人们取得火种十分困难,能把火苗储存起来,方便下次使用,是十分重要的进步。这种陶火种器为中国史前考古首见,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08  绿松石龙形器,形体之大、年代之早,可谓“中国第一龙”。

2002年春,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王朝宫殿遗址南院出土,长约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绿松石片直径仅0.2厘米,厚度约0.1厘米。龙身略弯曲,中部脊线向两侧下斜,全身布满菱形鳞纹,尾尖内蜷。在龙形器尾端不远处,还有一个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乎垂直。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宛若一条游龙,在早期龙形器中十分罕见,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国宝”,被命名为“中国龙”。


09  商代青铜器母鼓方罍。

罍是一种大型的盛酒器。母鼓方罍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通高50.3厘米,肩宽33厘米,重约23公斤,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器盖似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盖子上和颈内壁都铸有铭文“母鼓”,是商代母(女)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母鼓方罍是一件商代的青铜器,却出土于西周的贵族墓,很可能是西周贵族参与灭商的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


10  西周兽面纹方座青铜簋。

兽面纹铜方座簋1977年出土于洛阳北窑一西周墓葬。该簋长19.2厘米,高30.5厘米,口径22厘米,圆身方座,簋身饰兽面纹,腹部有一对对称的象鼻兽头耳。作为我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重要器皿之一,该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周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水平。


11  春秋时代齐侯青铜盂,1957年洛阳孟津县平乐乡邙山坡出土

盂,是中国古代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通常做盛水之用,盂的大小不等,没有特定规格。齐侯青铜盂非常大,口径70.30厘米,重75公斤,敛口、鼓腹、圈足,身有四个对称的衔环兽耳,线条简略美观,是当年齐侯嫁女时给女儿的嫁妆。


12  东汉褐黄釉陶熏炉,2004年王城公园汉墓出土。

东汉褐黄釉陶熏炉通高28.2厘米,采用立体堆塑工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器盖部分以“勇士搏兽”为题材,塑造出一座猛兽遍布的山峰和一个镂空浮雕力士。下层器座为一只浮雕猛虎蹲伏于地,回首做侧撕咬盘状,生动逼真,尾巴还斜斜地搭在爪子上,意趣盎然。虎背上驮柱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13  这件唐三彩骆驼做仰天嘶鸣,头部表情丰富,驼鞍部分精彩漂亮。

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晚清修陇海铁路,在北邙山唐墓发现大量的多彩陶器,可惜人未识,直到民国初年运到北京,受到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唐三彩才蜚声中外。


14  吴昌硕的墨菊图。

吴昌硕系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15  严复的七言对联。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16  于右任的墨宝。

于右任早年参加同盟会,国民党元老,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17  郭沫若先生手书。

郭沫若现代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诗人、剧作家,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8  晚清收复新疆的大功臣左宗棠手迹。

左宗棠系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最后挑选几件北京故宫调拨洛阳博物馆的文物,与朋友们分享,看看皇家的物件何等的精致、何等的珍贵。

19  皇家九级紫檀木佛塔。

该佛塔来自北京故宫慈宁宫,9级高3米多,工艺精湛,材料为小叶紫檀,非常难得。小叶紫檀是紫檀中的精品,密度大、棕眼小,且木性非常稳定,不容易开裂变形。紫檀虽然是可再生的树木,然而生长速度极为缓慢,5年才一个年轮,800年以上才能成才,硬度为木材之首,因此有“帝王之木”的称呼。


20  皇家雕漆御制十八罗汉挂屏。

说说雕漆工艺,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在胎上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21  皇家紫檀木框深浮雕嵌玉挂屏。

22  皇家镶玉博古插屏,左下角的物件现在称之为“中国结”。

本来,在出家门之前,就计划好这次豫鄂自助游,游完洛阳去白云山,白云山位于洛阳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主要有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其中玉皇顶海拔2216米,为白云山第一峰,是登顶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白云山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是“自然博物馆”,又被誉为“人间仙境”。而且从网上查知,洛阳火车站对面的汽车站有到白云山的班车,交通便利。可惜,天气预报这几天都有雨,雨天去大山深处游玩,很可能看到的是一片白雾茫茫,斟酌再三,只得忍痛割爱,决定改变行程,跳过白云山直接去南阳。下一篇,南阳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