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刚开始7ezvf36d 2020-02-10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塔拉·韦斯特弗

在美国的一个山区,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家中七个孩子,父亲经营一个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巫师兼助产士,7个孩子全部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社会记录,一对父母、七个孩子,无论是生病还是受伤,从不就医,从不跟社会任何机构打交道。最让人震惊的是,孩子们从不允许去上学。

这不是原始社会的故事,这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家庭的真实写照。她于1986年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随后在哥哥的影响下,通过在家偷偷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并在2008年获取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取剑桥大学哲学学士。2010年获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已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

2018年,塔拉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此书一经出版就震惊全世界,上市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第一的位置,她也因此被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书名,英文原版是《Educated》,直译过来是“受教育”,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初看书名像是一本励志鸡汤,读完才发现,此书与鸡汤无半分瓜葛,甚至有些反鸡汤,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它蕴含两种深意,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这正对应了塔拉前半生的生活,她一边努力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一边追寻真我的自由,在追寻中,她不断得到也不断失去。这本书真正打动我们的,并非那些荒诞的轶事和作者闪耀的标签,恰恰是那些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经历。

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一个17岁前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的女孩,在父母长达十几年与世隔绝的塑造下,她究竟经历了一条怎样的自我救赎之路。但从塔拉的经历中,我们能知道,当我们身陷原生家庭的泥潭,该如何抉择?是该选择继续屈从扭曲的爱,亦或是打破牢笼寻求未知的真我。我们或许能从她的故事中得到一些答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01.人生中的悲剧,并非全部来自外界,造成悲剧的根源恰恰是来自家庭本身。

莉迪亚·戴维斯说,家庭是一副被发好的牌,我们很难选择,只能按照规则行事。

塔拉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塔拉的父亲是绝对的主导者。

父亲信奉摩门教,脾气狂躁,固执又独断,他不允许其他人有自己的意志,包括母亲。他经营一家废料场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坚信末日论,为即将到来的“末日”进行一切可能的储备:食物、燃料、水,他还将纸币换成硬币形状的银子和金子,装在小箱子中放入地下室。这在我们看来可笑的行为,他日复一日的坚持着。

母亲则是一名草药巫师和助产士,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但父亲执意要求她从事这个工作,而母亲习惯顺从父亲。他们坚信,医院里的药物为上帝所憎恶,而家中自制的草药则是他们心中的“万灵药”。因此七个孩子全部在家中出生,全家人无论生病或受伤,他们从不去医院,靠母亲的草药以及上帝的祈祷来治疗。

塔拉的几位哥哥中,肖恩是一个可怕的存在,几乎无法找到词汇形容他的顽劣和霸道。塔拉和姐姐从小就活在他的拳头和霸凌下,更令人难过的是,塔拉的父母对肖恩的偏爱和放纵。这让塔拉从小就知道,隐忍和顺从是该有的姿态。

而更为糟糕的是,父亲认为公立学校都存在阴谋和罪恶,他坚持让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时参与家务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塔拉的兄弟姐妹鲜有上学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都由父亲的视角塑造。父亲讲述给他们的外面世界,是邪恶的,令人恐惧的世界。他将与他不一样的一切人都归为异教徒,鄙视他们的行为,排斥与他们交往。

塔拉17岁前对父母塑造的世界深信不疑: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去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女人穿裙子与男人交谈就是“妓女”;而哥哥肖恩以爱之名,施加的残酷与虐待则要忍受。

很难想象,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就在现代社会上演。

心理咨询作家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只有看到孩子,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如此看来,塔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自私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他们只是以爱之名去捆绑和控制孩子,他们从未关注孩子们要的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孩子们服从命令。父亲甚至把他们当做家里的一份劳力使唤,塔拉拥有的只是一个被剥夺的童年。

很多人的人生悲剧恰恰是由父母,由家庭造成。

正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天才钢琴手1900一生的悲剧,正是由充当“爸爸”的水手丹尼造成。丹尼在捡到被遗弃的1900时,出于害怕有人把他带走的私心,不断告诉1900外面的世界很危险,陆地上会有鲨鱼把他吃掉,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就算后来丹尼意外身亡,1900有好几次下船的机会但他却终究没法跨越童年的阴影。最后在生存和毁灭之间,他还是选择与装满炸药的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大海。

看到塔拉多年后还在挣扎,看到天才1900的悲剧,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人格缺陷和伤害是几乎是不可逆的,我们无法选择童年,我们无法选择家庭,但万幸的是,我们还有选择,去成为不一样的父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02.命运的转折,艰难的重塑自我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

塔拉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青春期,父辈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哥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开家上了大学,这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而日复一日苦闷的废料场工作让她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在哥哥和外婆的协助下,有个声音越来越强烈:离开家,去上学。

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她开始偷偷自学,悄无声息的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

十七岁,当她第一次走进学校,发现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同时她开始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首先暴露的是自己的无知,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她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在课堂上尴尬地对“大屠杀(holocaust)”这个词的含义进行发问。 所有人都以为她是个怪胎。身边的同学、老师的言行举止和观念也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鸿沟。

她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她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和她人同在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或是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从小在母亲传授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这样的观念下长大。

她开始意识到,尽管自己身在学校,有一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她仍然没有摆脱父母传授给她的观念和世界。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她发现自己的世界全部被推翻,她需要勇气重建和踏出自己奉行十几年的习惯和人生守则。

她被自己过去的生活和新生活切割成两半:一半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半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她在这种价值观的混乱中挣扎,她本能的遵循父母的教诲生活,然而外面的世界却总是“背道而驰”。

心理学上有个印刻效应:大意是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出现在它第一眼见到动物后面,不管是母亲还是任何动物,一旦跟随,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信息和人物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印刻下来,这种固定行为模式就会保持终身。父母在年少时给塔拉塑造的狭隘世界,导致她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阻力重重就算后来上了学,当她放假归家,她的思想再一次被父亲的思想所替换。她退缩过,惧怕过,但她看到了新世界的自由。

正如她所说:父母的声音有力,坚定,决绝,我从没想过我的声音也能像他们一样强大。

亲情曾经是她的避风港,如今却成了她的绊脚石,塔拉开始觉察,并努力一点点重塑自我。人的心灵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面对我们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离,或者服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塔拉选择了奔向自己的未知。

塔拉人生转折的发生,是由打破家庭的牢笼开始,由接受教育开始,她开始解绑和超越父母所给予的价值理念,开始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不断通过学习让自己变成“正常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03.与自己和解,漫长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柏拉图在公元前提出的哲学命题,时至今日仍然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度过这一生?塔拉在心中不断追问自己。

求学之路日见光明,然而重塑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她要跟牢固的宗教和理念制作斗争,跟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做斗争,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在她内心深处,来自家庭的压力更是一场情感和理智的拉锯战,常常折磨着她。

她追寻自我的代价是自己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父母甚至把她当做异教徒与她决裂。甚至对外宣称她是疯子。分裂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无数次在午夜噩梦惊醒,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痛苦狂奔。生离之痛让她陷入抑郁,然而就算这样,她还是选择遵从自我,追求自由和知识。

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因为选择的不同,人生也通往了不同的结果。塔拉的7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三个选择了脱离家庭接受教育并成为博士,而其他四个,则听从父母留在大山,继续过无知而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顽固和封闭,冷漠和绝情,是一道永远的伤疤。所幸,家中还有哥哥泰勒和弟弟支持她。所幸,她理解了父母,原谅了自己,尽管家庭的修复仍需要她用一生去努力。

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而摆脱家庭却是一生的救赎。

塔拉曾经以为她的故乡巴克峰是她心中的那座山,后来她发现这座山其实是一座牢笼。教育为她安上了一双翅膀,让她得以飞得更高更远,去寻找独属于她的那座山。正如她所说:这条路虽然漫长,但她坚信自己终将会到达。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垃圾堆走到哈佛,她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

04. 关于原生家庭的思考

恶的种子,就一定会结出恶果吗?塔拉用自身的经历向世人证明,不一定。

作为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已参透人生的真谛:

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和自己较量,直至和解。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家周冲曾经讲过自己的一个朋友可二的故事:

可二拥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在他10岁时,盛夏的半夜,他们全家人:父亲、母亲、他和弟弟正在睡梦中。他的亲叔叔将炸药埋在他们家的墙根下,点燃引线,房子瞬间被炸毁。谁也不曾想到,在那样安静美好的夜晚,一场爆炸会突然发生,打破了他们安稳的生活。

万幸的是,人没有大事,大家从废墟中爬出来,除了少许皮外伤,没有人缺胳膊少腿。只是,叔叔随后自杀,父亲从此也疯了,而弟弟在他上大学后失踪,十年不知音讯。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遭遇了这样的噩耗,他的精神创伤无法想象。

但是,周冲说,可二是她见过的最聪明、最博学、最有趣、最通透、最有灵气也是最温暖的人。

认识可二的十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听过一句他对原生家庭的抱怨,也从来没有听过他指责疯癫的父亲只字片语。相反,她听过他说过最多的话却是:他们又不可能完美,我怪他们有什么用呢。

同时,可二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他读了大量的书,对人生、对自己都了解得非常透彻,他没有忘记伤痛,他只是学会平静的跟自己的心理创伤和平相处。他创造一切机会去工作,去改变。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健康,也越来越优秀。

这正和塔拉相似,他们从不抱怨家庭或埋怨过去,而是体谅别人,原谅自己;他们跟过去和平共处,一边学习,一边疗愈自己,这正是一个和自己不断和解的过程,也是走出原生家庭的关键所在。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印记,但这并不是我们沉沦的借口。生而为人,我们终究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是雕琢取舍,还是拾遗补缺,只有认清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并不断成长,才会修得圆满的人生。


结语:

家,始终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理清是非对错的地方,有时它让你眷恋,有时它让你逃离。然而就算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場,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正如塔拉所言: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无论如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