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与辛弃疾,两者今年联系上了,是因为这个原因!

 嘟嘟小萌怪i 2020-02-10

近期宅在家中,与书相伴的时间更多了。春节前,我就读到了《宋史》。感觉二十五史中,《宋史》可能是最多的了,有40本496卷,单“列传”就有16本247卷,涉及到的人物,粗略数了一下,就有2760多人。昨天晚上,我读到了第401卷,是辛弃疾与何异、刘宰等人合传。当时感到有点不解,辛弃疾怎么不在后面出现的“文苑列传”里呢?他是一个大文学家、著名词人也。

今天是元宵节,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就是写元宵节的。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的肆虐,最近,国人最想念的历史上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辛弃疾”,一个是“霍去病”。有的人甚至把这两个人的名字做成对联,张贴在门上,在微信朋友圈中晒:上联“霍去病”,下联“辛弃疾”,横批“出入平安”。从而出现了在中国楹联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横批”字数超过上、下联的情况。辛弃疾在生前也根本没有料到,他的名字与汉代的霍大将军竟然成了今天的人们从心里上战胜疫情的符咒。辛弃疾与霍去病一样,都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将,我们今天的人们,都是他们的“粉丝”。

上午,我还是把《宋史》中有关辛弃疾传记的内容再浏览了一遍,觉得辛弃疾这个人,除了他的词、尤其是那首“元夕”让人难忘,还有两点值得说说,也许能增加你对辛弃疾的多方了解。

一是辛弃疾的出生地问题。《列传》开头是这样写的:“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齐”是指什么地方?通常解释是今天的山东。这种解释既对又不对,关键是对“齐”字的理解。这里的“齐”是指当时存在的“齐国”,而不是春秋战国时候的“齐国”。

结合前面的读史,我们明白: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在北宋时,主要有西夏国和辽国、金国同宋作对,经常开战打仗,争夺土地;到了南宋时,主要是金国与宋作对,宋国太弱,只好向金国称臣,双方关系竟然是“叔姪”关系,金国是“叔”,宋国是“姪”。那么,这个“齐”是什么?“齐”就是由刘豫建立的“齐国”。

北宋末年,金兵在南下过程中,于建炎四年(1130年)将时任“河北西路提刑官”的刘豫封为“大齐皇帝”,建立“齐国”,史称“刘齐”政权,建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但使用金国“天会”年号,恭奉金国命令,改元“阜昌”。金国扶植刘豫“齐”傀儡政权,让其充当金国对中原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灭亡南宋的帮凶。绍兴二年(1132年),“齐国”迁都汴京,刘豫派自己的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及宋朝叛将李成、孔彦舟等人,配合金军侵伐南宋,攻占襄阳等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李成,收复襄阳等地。刘豫后来又派儿子刘麟会合金军渡淮南,但屡战屡败,招致金国对这个傀儡政权日益不满。绍兴六年(1136年),刘豫征发中原民兵大举伐宋,没有得到金国协助,导致大败溃退,伤亡极重。金国在伪齐境内驻兵、干涉政治、索要巨额岁币,沿黄河、淮河及陕西、山东等路,皆驻着金国军队,致使这些地区赋敛甚重,刑法太峻,民不聊生。1137年,刘豫被金国废为蜀王,伪齐政权宣告废除,前后存在了8年左右。“刘齐”政权的地盘全部归入到金国版图。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其出生地虽说是金国,但却是出生在曾经是伪齐政权的土地上。《宋史》中有“山东”字样,也就在辛弃疾本传中就有“耿京聚兵山东,和太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等字样。

如果说辛弃疾是山东人,同一篇文章中,直接称他是“山东之历程人”岂不更明白?再者,《宋史》中很少见到用齐和鲁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地的。元代人在撰写《宋史》时,不称辛弃疾出生在“金国”而称“齐”,应该是基于金国控制的地域空间来表述的。无论如何,除了搞专业研究,我们后人只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这一点没错,现在更应该理解,辛弃疾在投奔南宋小朝廷后,尽管很卖力,志在光复中原,但因出生地问题,始终得不到朝廷很好重用,应该有出生地这个原因。

二是辛弃疾像是个有奇异功能的人物。据本传记载,在金兀术死后,中原豪杰并起,辛弃疾通过蓍草来卜筮,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留在金国还是离开金国,结果得了个“离”卦,所以他服从卦象,决断离开出生地齐而向南方寻找前途,追随南宋王朝。在这过程中,曾有一个和尚名叫“义端”,史书称为“僧义端”,这个和尚也喜欢谈兵论剑,与辛弃疾关系不错,但后来双方道不同,辛弃疾奉耿京之命,擒获了这个已经拥有千余人队伍的和尚。和尚会看人面相,并且能知道人的前生是什么,他对辛弃疾苦苦哀求说:“我知道你的前生真相,你是由一头青兕牛变的,力能杀人。但请求你不要杀我。”辛弃疾为了投靠耿京、最终投奔大宋王朝,还是将这个和尚朋友杀了,提着和尚的头去见耿京,取得了耿京的信任,最后实现了到建康(南京)见宋高宗的愿望。

辛弃疾后来是如何死的,史书上记载不清楚,只是说他在宋宁宗朝,朝廷准备让他担任“枢密都承旨”一职时,“未受命而卒”。这一年是公元1207年。大概到了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3年),辛弃疾的墓旁边有一个僧舍,史书记载,“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当时朝廷有位史馆校勘名叫谢枋得,晚上路过墓旁僧舍时,听得真真切切。谢枋得虽然害怕,但连晚“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第二天把写好的祭文拿到墓前焚烧祭奠,果然灵,从此以后就没有奇怪声音了。这里存在着两种可能,一个是辛弃疾的灵魂在为自己未能实现人生抱负而鸣冤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被他拿下人头的那个和尚“僧义端”来找他没完。史书上记载这些,让我们这些不是搞专门研究的人,也对辛弃疾“词人”形象的英武威猛一面增加些了解。更何况我是在元宵节这天,刚好读史读到了他,冥冥之中,让我也感到有点奇怪了。

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元夕”。为了在家对度2020年这个特殊的元宵节,我在古城建康的“上元大街88号”住宅中,将辛弃疾的这首专门写元宵节的词《青玉案·元夕》抄录给你,让我们同声吟诵起来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首词可能是因为一位可心的美人而作,这里不多叙。笔者也来狗尾续貂,步辛稼轩(辛弃疾号“稼轩”)词韵,作一首新时代的《青玉案·庚子年元夕》,以志节日欢愉翘盼之情,词曰:春风吹荡江野舒。再河朔、港澳珠。宝马巨龙向荆楚。京师令出,八方通途,举国荡妖雾。 天使一袭白衣裤。万众寂寂守门户。仰望星辰千百度。惊鸿回眸,凯歌声起,四海五岳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