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字经》有感 牛毛

 牛毛儿 2020-02-10

三、态度决定高度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对孩子总是宠爱有加,双手托举在天上,尤其是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不想孩子受一点委屈,更怕累着孩子。但是自古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总想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那么,作为父母,成长上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什么呢?孩子怎样才能按照我们心里想的那样,可以做到自愿自觉呢?我想古人的做法值得的我们深思。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古人学习非常注重时间,孩子到了三岁,有些孩子也许还不能站稳呢,就要跟着父亲读书,去学堂学习,一本厚书主要以孩子背诵为主,小小年纪放在现在正是幼儿园玩耍做游戏的年龄,可他们每天早起晚归都在和那根本看不懂的书籍斗争着,皇家深宫里的皇子贤孙亦如此。每当孩子喊苦喊累的时候,父母都会批评教育一番: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很好理解,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头发花白时还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正值年少,不学习是多么不应该啊!这就是古人的学习态度。

每当孩子不好好学习时,古人也许会举一些“少年不惜时,白手方已悔”的事例来教育孩子,小时候父亲、老师都讲过“伤仲永”的故事,这个反例也许更实用一下,让孩子很直观的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候也会拿我们身边的人去对比,相信很多孩子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父母总是说邻居家的某某某比自己的孩子懂事、勤奋。有上进心和自尊心的孩子就会暗自下劲,努力去改变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又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哪一点虚荣心,获得几句赞赏;可有的孩子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这样了,爱怎样怎样,这样的态度注定一事无成。尤其是遇到紧要关头,每当有大事发生时,前后两者的差距就会显现出来,到那时已悔之晚矣。所以,趁着年少,记忆力强,就好好的、踏踏实实的去学习,也许现在好多道理你还是不清楚,那没关系,等着你慢慢长大,经历多了,阅历多了,也许不经意的某一个瞬间,你小时候学习的东西就会就会排上用场,激发出来你的联想,你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意义。

我比较喜欢给孩子讲非洲草原上的“毛根草”的故事:热带草原的旱季,非洲大草原上的动植物们都在煎熬着,花草在烈日的淫威下奄奄一息,动物们来回迁徙,寻找着水,地表上有一层刚刚露出头的野草,阳光下坚持着,过了几个月了,它们已经被身边的野草埋没了。没有人知道这些草儿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已经自甘堕落,即将消失在天地间了吧。盼望中的雨季来了,当草儿们在享受天赐的甘露时,它们开始挺起胸膛,以一天一尺的速度生长,数天后,挺拔的身子已经可以傲视周围的一切了。那么,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科学家的实地考察研究,才揭开了它们生长的秘密。当雨季来临之前,它们露出头,窥视着这个世界,当别人不注意时,它们早已将自己的根伸向更深地下,伸向远方,去寻找养分和水分,为自己积蓄能量,它们的根甚至可以达28米之长。

毛根草只有脚踏实地,困苦中学会蛰伏,去积蓄能量,只待时机一到,全部迸发。想想如果没有早期的准备,哪有释放的那一刻呢。学习不就是如此吗?端正学习的态度,顺境中不忘本心,逆境中不失本心,何愁不能成功呢?所以,从小开始就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好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一旦养成,支配着你的内心去向上,这就是所谓的好的学习态度,这也必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我们说端正学习态度很重要,那么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很关键的学习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不能好好教育的话,也许会留下终生遗憾。就像文中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每个孩子都是一块被无知包裹着的玉石,如果不能加以锻造,讲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巧夺天工的玉器;那么一个人如果不能认真地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思考和求真,就不可能有出息。

俗话说:严厉是爱,溺爱是害。对于美玉来说,只有工匠们的用心雕琢,才能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的;对于孩子来说,不管资质平平还是天资聪明绝顶,只有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父母、教师的严格要求、教育,才能明白事理,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端正做人的态度,是我们人生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生在天地间,怎样才能明白事理,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呢?

《三字经》接下来就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做到: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一生会遇到好多人,无论老幼,我们总会在他们身上学到好多知识的。出生时,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牙牙学语间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和为人处世原则,这就是学习家庭文化,这是立身之根,甚是重要,作为父母,责任重大;上学时,老师和同学们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授业解惑,传教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家庭文化的基础上去深化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慢慢丰富着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的感知,学会做一个积极、上进的人;走进社会,众人为师,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渐已形成,走出迷茫期,人生目标清晰起来,信心满满,对未来有自己的预判。除了良师,还有益友在影响着我,让我愿意去面对真正的自我,建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虽有时见解不同,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端正“心怀敬意”的态度。古人学习礼仪重在心怀敬意,存敬畏之心,学习礼貌、懂道理。古人认为一个人学习礼仪(就是德育)重在学习知识,先于学习知识。我们现在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有才但无德,那是很危险的事情了。古人的礼仪分为很多,“三纲五常”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当今社会,也不是说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国富民强、国强民安)、夫妇齐眉、家庭和睦、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实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