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地图 【地名由来】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盐山县为无棣地。' 碣石山(无棣山) '无棣',一词最早是山名,即今无棣县境内的碣石山。《左传》载:姜太公封齐地四履为'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由以上东为水(渤海),西为水(黄河),南为山(穆陵关,山名,原在临朐今在沂源县),可推北为山(无棣山,即今无棣县境碣石山)。所以,'无棣'一词最早是山名。无棣远古时期,地处九河末梢,土肥水沛,植被丰富,棣树遍地。而唯独碣石山为紫红色火山岩体,光秃秃棵棣不生,形成了葱郁棣林簇拥着突兀特立的碣石独峰的景象,所以形象的称其为'无棣山'。《盐山县志》载:'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现实生活中观其形,而取其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山形似战盔叫'突厥'、山体紫红色名'火焰山'、河水黄色称'黄河',等等。 漳卫新河(无棣水) 无棣水,又名无棣沟、无棣河,干道下游大部分与今漳卫新河(古鬲津河、黄河故道,山东河北两省界河)重道。西起今河北省东光县和南皮县间又西的古黄河,东流经无棣县入海。该河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谭其骧主编)西周时期地图上,标注名称为'无棣水',是该地图上标出名称的全国13个水系之一,'无棣水'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般,其干流河道(南渎),大部为今漳卫新河河道,北渎今仍称无棣沟在河北省盐山县境南部。'无棣水'春秋时期称无棣沟,南北朝、唐朝沿称无棣沟,北宋称无棣河。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有人类聚居,有东李遗址、韩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西小王乡王家坟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石斧。原始社会后期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时期,属于东夷集团。有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导河无棣水(无棣沟)。 夏县境为兖州之域。'九河入海处当属兖州'。《禹贡》载:'济水、河水之间一带是兖州。' 商县境属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国地,治所在博兴县境内。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盐山县为无棣地。' 春秋战国无棣邑,为齐国地。《史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救燕返国,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于是分沟(无棣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国'。自此无棣沟以北地区划归燕国,沟为齐燕国界。 秦县境为厌次县,初属齐郡,后属济北郡。秦始皇以东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读压)之,次舍于此,而得名,治所在今惠民县桑落墅北。楚、汉战争时期,县境为汉将韩信所据,筑有韩信屯兵的信阳城,位于信阳乡车里村。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县境置阳信县,属渤海郡,治所在信阳乡车里村信阳城。新朝渤海郡改迎河郡,随属之。 东汉县境初属青州平原郡富平县,永平五年(62年)改为厌次县,延光元年(122年)改属冀州渤海郡阳信县,延康元年(220年)阳信县改属青州乐陵郡。 魏晋县境属冀州乐陵国阳信县。晋末国改郡,为乐陵郡阳信县。 东晋十六国县境为阳信县地,晋咸和二年(327年)属后赵。晋太和元年(366年)属前燕。晋太元七年(382年)属前秦。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属后燕。晋义熙五年(409年)属魏。 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南朝宋属冀州乐陵郡,后属北魏青州乐陵郡。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并为沧州,阳信改属沧州乐陵郡。后为东魏、齐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厌次省并入阳信县,阳信县移治马岭城(今惠民县),为附廓县。 隋无棣县,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部、饶安县东部置,属棣州,治庆云县于家店村。大业二年(606年),棣州改沧州,属沧州。大业八年(612年)废州置郡,属渤海郡。 唐无棣称上县,属渤海郡。贞观元年(627年)省并入阳信县。贞观八年(634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沧州改称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沧州,无棣随属。太和二年(828年)划属棣州,不久复属沧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无棣县,属河北道沧州。 后周无棣县,隶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置保顺军于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所在信阳乡城角村,军如下州,辖无棣一县。 北宋无棣县,于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保顺军城,称望县,即县治置军使。大观二年(1108年),属沧州景城郡保顺军。 金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占沧州,无棣县入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顺军废,无棣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无棣省并乐陵,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是年,析无棣为东西二县,县境为东无棣属棣州,治信阳乡城角村。西无棣县隶沧州,即今庆云县,治于家店村。 明海丰县,属武定州。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省并。明史载:洪武初州县俱废,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置海丰县(另旧县志载:明建文四年九月初四无棣改海丰),以县境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取名,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乐安州改武定州,随属之。 清海丰县,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济南)道武定府。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改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府,随属。 中华民国无棣县,属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2月,海丰县属山东省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海丰复称无棣县,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改属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冀鲁豫省代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无棣县第二届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南行政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无棣县解放,无棣县属渤海区第四专区,治无棣城。是年10月,迁水湾街,11月,迁信阳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迁车镇小高村。1949年7月,第四专区改垦利专区,无棣属之。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0月6日,县政府迁无棣城。1950年5月,渤海区及所辖专区撤销,改属惠民专区。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属淄博专区。1959年1月,阳信县并入无棣县。1961年,专区与县恢复原建制,属惠民专区。 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滨州地区。 2001年1月,滨州地区改滨州市,无棣随属。 【寻欢文史】 碣石山秋色 '无棣'之名深解'无棣'之名,始见于,即公元前656年,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管仲'四至'之说,源于周初封齐,'无棣'之名周朝初就已存在。据记载,春秋时齐国北境还有无棣邑、无棣山、无棣水、无棣城等地名。 最早,'无棣'二字究系何义?为何以'无棣'命之,史志中均无解说。1994年,无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齐鲁书社出版的,在最后以存疑对'无棣'之含义记述有:'民国时期贾恩绂修,解为'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建国后,又有人训'无'通'芜',提出了'广被棠棣'的新见解。但究以何说为是,终无所据。'在中对'无棣'载有:'无棣古无确诂,水名、邑名均系后附'、'召陵一役,管子四至始有无棣之说。其三至皆河海山陵,惟无棣古无确诂,以义例之,非山即薮。或曰无棣者,无尽也,泽薮广漠无尽。审是,即海隅之异名也。或曰,无棣者,不毛之义。'贾恩绂认为,'无棣'原没有合理的解释,以义推理,不是山就是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无棣'者,或指广大空旷的湖泽,海角的异名;或指荒凉的意思。 许慎:'无,奇字无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无'小篆写作'*','*,丰也。从林,从大,数之积也;林者,木之多也。':'无,橆,亡也。奇字,无通橆。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无,奇字,作无。无或作橆。韵会,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隶变林为四点。' '无'有三种意思。一种是相对的'无',用'亡'字来表达。本来有,现在没有了,是依于'有'而来的。比如'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一种是现在简写的那个'无',是'绝对没有'。最复杂的一种'无',就是繁体字的'无'字。里'无'字'从大',表示'丰也'。'无'不是没有,'无'是比'大'还要'大','无'是最大。这种解释在现在许多文字字形里面还保留着。如'芜'字,草字头下面一个'无',是荒芜。荒芜不是不长草,不是一点草也没有,恰恰相反,荒芜就是有大量的草,比应该有的还多。广场的'广'字里边加个'无',就是房屋,正殿两旁的房子叫做'两庑'。两庑不是说两面没房子,是两面的房子数量非常多。原来,一切表示大的、繁的、多的东西,也往往用'无'来表示,只是到现在,在人们意识中'无'字只有'没有'这一种字义了。 '棣'比较好解释。:'棣,白棣也。小雅传曰,常棣也;秦风传曰,唐棣也。常与唐同字可证矣。浑言之则白棣亦呼唐棣也。豳风传云,郁棣属。'称:'棣,棠棣,落叶灌木'。 无棣为禹疏九河之域,黄河水长期徘徊于天津和无棣之间,在此造就了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春秋时的'无棣'不应是'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而应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遍地'广被棠棣',从而构成'无棣'这一名字。 '总结说,近五千年以来自仰韶文化开始,我国的气候大体上是温暖多雨的,除西北地区属半干旱区外,黄河流域气候大致类似现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型。''古代黄河以北平原地区确实曾经有过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这种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到宋代才开始急剧变化。' '在距今5000年~3000年的近2000年间,太行山东麓平原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当时平原上落叶阔叶林极为发育。据有关专家测算,1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度~5度,7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度~2度,年降雨量比现在多200毫米。' 2003年3月6日,考古人员在无棣东南十几公里处阳信李屋遗址清理了晚商、春秋、战国、两汉、宋元时期墓葬34座,出土了铜器、玉器、瓷器、陶器、骨器、蚌器、卜骨、卜甲数百件。该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牛、猪、狗、鱼骨以及蚌壳、鹿角,为复原该地区三千年前的自然景观提供了科学资料。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由于此地发现了大量的蚌壳、麋鹿骨胳,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可知此地在晚商时应属亚热带气候,气温比现在要高很多,是靠海非常近的一个气候湿润、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地带。由该地出土蚌壳多为河蚌分析,此地当时也是一处河流密布的地方。此外,渤海西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在埋深3.5-12.7米地下发现了喜暖湿的阔叶树种的大量存在。 由此可见,此地遍生棠棣,才始有原生'无棣'之名,其后的邑、山、水、城、县名,均系由此派生而来。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