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笔记打造终身受用的写作系统

 mrjiangkai 2020-02-10

作者:欢喜


信息汪洋,浩如烟海,身在其中,你想攫一瓢饮,却发现时光流逝,仍然一无所获,焦虑刚下眉头,迷茫又上心头,让你无所适从。

这时候,你需要打造一叶扁舟,才能遨游其间,怡然自得。

这叶扁舟,就是印象笔记。

初识印象笔记,是 2014 年 3 月,我像令狐冲一样,刚习得吸星大法,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信息都吸过来,像是一只饿着的小松鼠,不停地囤积。
由于缺少一个消化机制,信息越囤越多,从一个笔记本到一堆笔记本,查找信息如同大海捞针。

尤其写作时,明明知道有一条信息以前收集过,结果打开印象笔记,上千条信息跳到我面前挥舞,我却找不到那条需要的信息。
在信息汪洋里,我迷航了。

一盏灯火,来自写作。




使用印象笔记的终极目的


2017 年,我开始在公号上写作,将 3 年来的运营经验沉淀成一篇篇文章,写着写着就被掏空了,只能靠读书补充弹药。那时候,每一本书都用心做笔记,读完输出一篇读书笔记。

有一天,后台有人留言说,你的笔记写得不错,刚好就是我们需要的类型,我能买你的笔记吗?

最后得知,她是一家内容平台的主编,经过几次交流,最后成交了近 10 篇笔记,扣完税,拿到了上万元稿费。



这次经历,让开始意识到,要严肃对待读书写作这件事。

无意中,我看到李敖的一个访谈节目,他说,我李敖最会读书了,我读一本书,都会大卸八块,五马分尸,书只读一遍,精华全部带走。

然后他会用浆糊将这些精华内容都贴在纸板上,做个分类,写作时需要哪个类别,就一桌子铺开,组合调用。

他说,如果等到写作时再去找资料,就来不及了,人就得跟着资料跑了。

我听完一拍大腿,瞬间醍醐灌顶:我可以像李敖一样,把文章、书籍精华变成一张张知识卡片,沉淀到印象笔记啊。

我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把印象笔记变成一个随时调取的素材库。

我找了市场上能找到的印象笔记付费课程、书籍、全部买下来研究,线下和一些效率达人交流,了解他们如何高效使用印象笔记。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虚心向别人请教。

同时,我又知道,每个人都有认知遮蔽,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厉害的,对别人那一套有点嗤之以鼻。

只有把所有课程买下来,向不同的人请教,当这些知识之间有了碰撞和冲突,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像是习得了九阴真经,不,是少林易筋经,将吸收的信息通过打标签,优化标题逐步化解,变成我的写作素材,沉淀在印象笔记。

我的信息开始有序化了,写作库也逐渐形成。

之后,我将这段经历沉淀成了一个课程。在为近 2000 名用户服务过程中,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经验:信息有序化是第一步,目的是创作作品。

所以,接下来,我会和你分享两点:

  • 构建一个私人 google,让信息有序沉淀。
  • 发展一个写作系统,创作作品。



构建一个私人google


我们知道印象笔记由两大块组成:笔记本和标签。
构建私人 google,就要发挥笔记本和标签的作用。

1、笔记本

我们先说笔记本,印象笔记本有三层架构:笔记本组、笔记本和笔记。

一个笔记本里面可以建立多条笔记,两个以上的笔记本拖到一起就是一个笔记本组。

你可以想象,笔记本组是一个书房,笔记本是一个书架,笔记是一本书。
你进入书房,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书。这样一个由大到小的逻辑,非常顺畅。

如果再做一个类比的话,你可以把印象笔记本想象成电脑里的文件夹,笔记相当于电脑文件夹里面的文档。

不同地方在于,电脑里的文件夹你可以无限制的建立,每个文件夹可以一层层嵌套下去。

而印象笔记本数量有限,最多只允许建立 250 个,而且笔记本结构非常简洁,只有三个层级,不会让你无限分类下去。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在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都会莫名其妙的建立很多个笔记本?

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分类原则和标签意识。

你收藏的笔记越多,你越不知道该归为哪一类。于是再建一个笔记本,然后越建越多,这就导致分类越细越混乱。

这是一个律师朋友构建的笔记本,我截取了其中一部分。



他的笔记本组有 11 个,笔记本 50 个左右,每次打开信息,侧边栏就会出现长长的笔记本,如果全部展开,光拉动滚动条就要好几秒,想要查找一条笔记非常困难,因为他也忘记放哪里了。

你可能也建立了很多笔记本,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反倒很少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形成一个科学的分类逻辑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认知科学入手。

1956 年 Miller 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记忆区间是 7,意思是我们的大脑一次大概能记住 7 个信息组块,其他认知科学家认为这个数字被高估了,认为有更精确的容量限制,在 3- 5 个组块之间。

2016 年,Cowan 发表了论文,证实了在对信息分组或组合时,普通成年人可以在工作记忆中保留 3-4 个组块,这种工作记忆能力是近乎恒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比如手机号,1382322xxxx,大脑会自动将 3-4 个数字分成一组,138 - 2322 - xxxx 或者1382 - 322 - xxxx,容易记住。
一般来说超过了四个组块,记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在信息分类时,就要确立一个原则:少分类,多搜索。

在笔记本分类时,就要尽量克制,不超过四个笔记本,或者不超过四个笔记本组。让大脑一下子记得住,检索就快。

有了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构建笔记本。以我为例,我的目的是创作作品,那应该如何构建呢?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吴伯凡老师。

吴老师以前也收集大量的信息,他发现收藏即冷藏,如果这些信息没有穿过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之后,他做了一个改变,每收集一条信息,都要写上感受和思考。

他说,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才是知识净资产。

从收集信息到创造知识,这是一种思考范式的转移。

我们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刚好在你的近期主题研究范围内的信息,像吴伯凡老师一样,把它变成最小的知识单元,也就是一张张知识卡片。

写作时,三五张卡片就拼接成了一篇文章,多篇文章又组合成了一本书,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项目了,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创作的流程:收集箱=知识卡片=文章=项目=归档。你不仅是在管理信息,还在创作知识,输出作品。

当你回顾时,你只需要回顾加工过的知识卡片,随时回顾、日回顾、周回顾,这些加工过的卡片是你创作的源泉。

回顾的目的是形成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连接,生成新的知识。

所以,我把知识创造流程部署在印象笔记笔记本中。



2、标签

笔记本搭建起来后,就完成了私人 google 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搭建一个标签体系。

信息如海,要保障你的印象笔记系统不崩溃,你不可能建立上百个笔记本,而是要用标签对分类信息。

因为笔记本是一对一,像是一个容器,一旦归属一个,就不能归属另一个。

标签是一对多,可以对一条笔记打上多个标签。

比如《发现的乐趣》这本书,既属于科学读物,又属于人物演讲,就不好归类,需要借助标签来解决。
我们可以给它贴上多个标签,科学、智者思想,人物演讲、探索观察等等,只需搜索其中一个标签,就能快速调取这本书。



标签打破了容器属性的限制,这样极大的方便我们对信息的分类和调取。你可以把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标签提取出来,构建在印象笔记。

比如崔健在《蓝色骨头》里面唱到,人生要得到三件事才幸福。

第一,身体一定要健康;
第二,有份工作能高高兴兴挣钱养活自己;
第三,就是要有一个爱情。

你的标签分类可以是幸福三件事:健康、工作和爱情,也挺好。如果你的创作性事情比较多,事务性杂事比较少,你的标签也可以分成:创作和事务两大类。

这些都是偏个性化的分类,那么如何进行一个科学化的标签分类呢?

就不得不提到 MECE 原则。

MECE,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原则。

简单来说,MECE 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不重复」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迭的;「不遗漏」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按照这个原则,标签基本上是三大类:

· 学习
· 生活
· 工作

分类完成后,为了视觉统一和方便调用信息,我们需要对分类进行编码排序,具体数字编号我们参考的是杜威十进制。


杜威十进制是一种科学分类法,全球有超过135个国家的图书馆都在使用。它以三位数字代表分类码,三位数的好处是你可以完全穷尽你要罗列的要素。

应用到个人分类上就是:

#100学习类
#200生活类
#300工作类



#只是作为排序使用,不作为打标签和归置信息使用,点开后里面没有信息。

我们以学习类活动为例,将学习要素罗列出来,比如:有阅读、写作、演讲、生产力工具、设计、投资等,当然,你可以根据你的学习需求再进行扩展。

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一个整体,需要继续往下拆分。

比如阅读:

我们需要把阅读拆分成可以各自独立设计的要素,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阅读整体。
我提炼了阅读的四个要素:

· 读书笔记
· 方法
· 工具
· 资源书单

这里强调一点, 不要将读书笔记、方法、工具等要素再无限拆分下去,拆分太多大脑也记不住,无法给笔记快速的打标签,处理信息的速度就会变慢。

这时,要将这些要素和阅读组块在一起,再用杜威十进制进行编码,如下图:

-100阅读
· 100-阅读-读书笔记
· 100-阅读-方法
· 100-阅读-工具
· 100-阅读-资源书单


标签组块可以解决两个问题:批量调取信息和快速归置信息。

点开标签「100-阅读-读书笔记」可以批量调取出读书笔记;看到跟阅读有关的信息,可以输入阅读编码 100 ,调出阅读组块,快速打上标签,归置信息,大大提升处理信息的效率。

其它学习类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清楚某个学习类活动的构成要素,你可以用 5w1h 思考框架收集资料,等对某个学习活动原来越熟悉了,再罗列出核心构成要素。

比如,演讲类我不清楚有哪些构成要素,我就按照 5w1h 来收集资料。


当你掌握了标签功能,你还需要对一条笔记进行整理,来提高搜索效率。

整理一条笔记最重要的是:提取关键词作为标题。

为什么要提取关键词呢?

因为这个关键字是建立在信息的高度浓缩上,需要你完整的读完信息,还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用几个关键字概括重要信息。

这样,你每一次的提取不仅是浓缩一条信息,这个时候大脑的神经元也会被你激活,会和大脑里储存的其它知识发生联系。

一次简单的提取行为,就能激活大脑的神经元,如果经常做这样的提取,会促使神经元的连接。

如果标题都是通过关键词优化的,用搜索语法「intitle:关键词」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就算忘记了关键词,还可以通过标签批量调取出信息。

比如有一条笔记的标题是《巨人的工具》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你忘记了,你还可以通过标签100-阅读-读书笔记,批量调取出信息,然后再一个个查询。



这样,可以实现处理一条信息的标准化流程,先用标签组块归置信息,然后再提取关键词优化信息,形成从一般到具体的检索逻辑,可以全方位无死角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最后,一个私人 google 就水到渠成搭建起来了,你可以在这个地基上搭建一个写作系统。



发展出一个写作系统

说到写作系统,我头一回听说,是在蒂姆·费里斯《巨人的工具》里面。这本书采访了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追求的就是一个写作系统,他不在乎具体每篇文章多少阅读量,写作能给他带来多少收入,而是发展一个写作系统,让自己有能力胜任任何类型的写作。

就像是修建一条供水管道,在管道没有建成时,每一天都是消耗,回报非常少,一旦建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产出。

为了打造这个系统,他会:

· 在固定时间练习写作,培养写作习惯
· 在博客上尝试各种题材,收集用户反馈
· 收集一些打动自己的素材

亚当斯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知道用户喜欢什么,当华尔街日报找他写专栏时,他一出手就是高招,文章在华尔街日报大受欢迎。这就是建立写作系统的威力。

然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一开始就有构建写作系统的意识。

我们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性」 的,写一次算一次。

每次写作都要一个词汇一个词汇地敲打出来,就像盖房子,和泥、砌砖、一块一块往上摞,下次开始写,又得像盖房子一样,推倒重来。到头来,每一篇文章的输出,只是简单的字数积累,这种积累并没有产生重要的关联,难以获得真正的复利。

可能你已经写了一段时间,如果你每次写都很抵触,没有灵感是常态,那么,你的写作就是在盖房子干粗活,你大概率会有一天体力不支,不想再干这件事。

写作想要具备复利效应,且能保证持续做下去,应该具备系统意识。

经过不断写作实践,我帮你提炼出了写作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把握好这三个核心要素,构建在印象笔记里面,你将会搭建一个终身受用的写作系统。

这三个核心要素是:

· 元写作
· 时间银行
· 知识银行

你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你要用银行定义时间和知识。因为它们就像银行里面的存款,积累多了,可以帮你产生利息,一点一滴,越积越多,终有一天,它们会撬动你的生活。

1、元写作

我们先说元写作。

元写作是写作的写作,是写作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把写作的复杂问题拆解为一个个写作要素,再逐个击破。这个理论来源于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他专门就科学写作写过一本书《写作风格的意识》,把提升写作的清晰路径讲清楚了。

他说,

写作技巧也许不是来自写作指南,但肯定有其来历,这个来历,就是其他作者的作品。好作者酷爱阅读,他们掌握了一份由海量字词、成语、构造、比喻和修辞技巧构成的清单。

翻译过来就是:提升写作能力要学习一流作家的作品,积累他们用到的修辞技巧,动词、成语、类比等,分析这些用法好在哪里。

这些写作要素基本由两大类构成: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基于想象与创作的写作,是虚构写作。

主要是一些文学作品、散文、小说等,这些要素积累研习多了,会提升文章的美感。

基于事实的写作,是非虚构写作。

像一些概念阐述、理性思考,注重的逻辑清晰,知识密度大,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干货文章,属于非虚构写作。

这两大类写作要素一起积累,可以帮助你写出干货美文。

关于虚构类的写作要素,我给你总结了 12 个,如下图:


在你研习每一个写作要素时,为了保证每一条积累的素材能够有序沉淀,调用方便。我们最好遵循一个模板:标签 标题 「见感思行表格」,形成从粗放到精细的检索逻辑。

比如,我研习了王小波杂文的开头,标签可以打上 101-写作库-2开头;标题是:开头清单-王小波杂文;笔记内容是「见感思行」,「见」是如实摘抄原文,「感思」,写写自己的感受思考,「行」,做一些仿写和应用。


这 12 个要素里面,我想和你分享我收集的一些感动点,相信也会带给你一些触动。

比如我喜爱的贾樟柯导演,他提到他奶妈的故事,一个人要养活三个孩子,她是怎么把孩子养大的呢?她是靠在长途汽车站卖茶水,两分钱三分钱一杯,就这样要养活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将来怎么样,我从来没恐慌过,像我奶妈那样摆一个茶水摊,她可以养一个家,我不可以养我自己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生活,是我不可以过的。没有什么是我不可以去冒险的,因为,在我们这样的人的词典里,没有失败。

再比如,汶川地震后,有个校长叶志平,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从 2005 年开始,叶志平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学校给每个班规定了疏散路线。地震这天,全校 90 多位老师、2200名学生,从不同的教学楼、教室中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2011年6月3日,叶志平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7岁。

生前,他说过一句无比荣耀的话:“1分36秒,是我此生最绚烂的时刻。

说完虚构类写作要素,接下来是非虚构类写作要素。 

 我们在阅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或者是学习某一个学科时,涉及到的要素一般有:概念、人物、故事、反常识观点、方法、金句这六大类。


我一个一个和你解释。

第一个是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清晰准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一个人有足够清晰、准确的概念,而且概念之间有清晰、准确的联系,可以帮助他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人物。芒格说,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

所以,撰写人物卡,可以让你更生动的学好某一学科,芒格认为,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或者研究一个主题,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相当于你把一本书或者一个主题的精华都带走了。

第三个是故事。故事有很强共情的力,人们天生就希望透过故事来了解这个世界。当你积累的故事越来越多时,你的文章会更打动人。

第四是方法。 方法能帮你达成某个特定目的,有实际的操作模式和步骤,你可以直接拿来用。

比如「见感思行」创作框架,印象笔记等工具的使用技巧等等,当你积累大量有用的方法,可以帮你解疑答惑,更好的指导生活。

第五是反常识观点。常识观点是你的认知边界,「反常识」观点则是一些新事物,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第六是金句,积累那些最打动人心的性感句子,感动你的同时也会感动别人, 让人产生无限思考。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电子化的李敖读书法,一篇文章或书籍只读一遍,按照写作要素拆解后,精华全部沉淀到印象笔记。

2、时间银行

说完元写作,接下来是时间银行。你说你过往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但是回想起来却模糊一片, 那你的一辈子,还是你的一辈子吗 ?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留不住时光,却可以用它发酵出一段记忆,存储我们记忆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时间银行,我们可以在那里穿越时光。

那么,如何低成本、科学的打造一个时间银行呢?

写晨夕日记。

为了低成本快速启动,你需要设定一个模板,




早起唤醒你的身体,让你用更饱满的精神面对新的一天。同时,它相当于一个精神雨刮器,帮你整理思绪,清醒的面对新的一天。

这个模板里面我着重和你分享 WOOP 思维。WOOP 思维是心理学家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和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夫妻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

· Wish:愿望,罗列你的当日事件
· Outcome:结果,完成事件后带来的美好结果是什么
· Obstacle:障碍,你会遇到哪些障碍
· Plan:计划,遇到障碍你应该如何做

普通人制定计划都是目标意图,比如,我今年的目标是什么,我今天要完成哪三件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执行意图利用了大脑的未完成情结,给大脑编好指令,不让它思考,机械式的执行指令。

比如,愿望:完成晨夕日记课件;结果:写作系统课件升级完成;障碍:写作中途刷手机;计划:如果写作中途刷手机就把手机放回卧室。
把制定目标切换到用「时间 地点 行动」来执行目标,能更好的帮你达成目标。

有了晨夕日记的模板,你可以在印象笔记里面建立一个晨夕日记笔记本,标题是:日期 关键事件。

当你记录了 100 天、1000 天时,你就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时光机,只需要搜索日期,那天发生的故事历历在目,你知道你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你的生命层次和质量会非常高。

看似一个简单的晨夕日记,其实里面蕴藏了特别多的内容,

比如,晨夕日记标题可以用一个金句表达当天的心情。

我回顾十月份日记发现,居然有几个标题挺有诗意:一个人有信念会闪闪发光,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会逼你成长,诗意的少年春天,要不要尽情绽放等等。


3、知识银行

说完晨夕日记,写作系统的最后一个要素是知识银行。

所谓的知识银行,就是把每天收集的信息,看过的书,上过的课程等等,用「见感思行」加工一遍,变成你的知识净资产,

在印象笔记里面建立一个专属的「见感思行」笔记本,把这些知识净资产存储在里面。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见感思行」呢?

「见感思行」是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思考→行动的过程。

见:是把看到的现象或者信息用自己的话压缩提炼,这是通过压缩信息来提炼归纳知识,也是常说的费曼技巧。这也是创造的最小行动,通过你的提炼压缩,改变了信息的呈现结构。

这里需要注意下,如果你刚开始写「见感思行」卡片,你可以备注上信息来源,以免转述出现偏差,后续可以找到来源核查。

感:是结合自身案例解释知识,这是费曼技巧第二步,通过自身验证自己学会了某项知识,看能不能结合自身案例讲清楚这个知识点。

写「感」的关键点在于找到一个线索,可以从这样的潜台词开始。

看见这事,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这种看法倒是符合常理,但是我的经验是……

这样写「感」可以塑造落差,吸引读者读下去。

思:个人经验可能是有局限的,这时你需要找其它知识和这个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的作用,在于打造知识网络。

这个过程特别像星空的寻宝活动,本来一颗颗星星在天空上随意散落,看起来毫无关系,但经过一条特定的线把相关的星星连接起来,就变成了璀璨且有实际指引功能的星座。

知识也是如此,用「思」的方式激活它们,并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迸发出新的能量。

行:「行」的目的是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见感思行整个过程是学习知识,通过自身实践加上其它知识验证你看到的观点,举一反三,通过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吃透相关知识点。

当你积累一张「见感思行」卡片,就记住了一个知识点,100 张 就是 100 个知识点,1000 张就是 1000 个知识点,这些卡片的排列组合可以创作出源源不断的文章。

有人写作是搬运词句,有人是搬运一张张卡片,自然后者更轻松。再配合印象笔记的扩展卡片功能,大脑可以快速知识之间的联系,写作效率会更高。


 小结

从刚开始用印象笔记的小白,到开始搭建起一个私人 google,让信息在印象笔记里有序沉淀,最后,在上面发展出一个写作系统。如果对你有一些启发,我将深感荣幸。

信息汪洋,我们借助印象笔记这叶扁舟,一起抵达汪洋彼岸。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