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斯文卿相 2020-02-11

关于夫妻关系,北宋司马光在《家范》当中有云:夫妻以义合,义绝则离。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感情是夫妻一起的基础,倘若丧失这个基础,那还不如好合好散,省的硬凑到一起,让大家都非常痛苦。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夫妻

儒学发展到了宋朝,已经即将到达巅峰,说句不客气的话,其中很有些精神,对人,尤其是对女人的约束,甚至有些,不大好说, 然而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还有人这么开明,似乎成了当时女人的一缕曙光,然而,夫,天也;妻,地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

需要说明的是,这句话还是司马光在《训子孙》当中提出来的观点, 一方面主张夫妻之间要讲个“义”,一方面又提倡妻子单方面的绝对服从,事情就能整的这么尴尬,司马光什么人,他除了砸过缸之外,还是当时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学家,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在夫妻关系问题,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都能这么矛盾,这么顽固,那么,女人就能看不到一点希望了吗?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公公

当然没有绝对,有一个人就做的比他好,很显然,这人是儿媳的公公,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这件事别说古代,即便放到现代,也是了不得的大事,那么,这位公公是谁, 他究竟是怎么做的,还让后人传颂数百年呢。

这个故事记录在北宋大臣王辟之著述的《渑水燕谈录》当中,故事是这样的。

宋朝王安石家老二王雱,任太常寺太祝,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的一个小官,虽然是个管“礼”的干部,精神却有点小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时替父亲担忧, 压力太大导致。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庞氏

然而,这跟他媳妇有什么关系呢,他揪心的不是这些,王雱成年之后,娶了江西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庞氏,开开心心的成了亲,庞氏很争气,第二年就生了个孩子,而且还是个儿子。

王家后继有人,按理,王雱应该非常高兴才是,可他呢,瞅孩子瞅时间久了,忽然发现个问题,什么问题?

咱家姓王啊,可这孩子怎么不像自己呢,心中有了疑问, 那是越看越犯嘀咕,就为这件事天天跟老婆吵架,非要问个子丑寅卯出来,那么这孩子到底是谁的?书中没有交代,咱也不好胡乱猜测,就这么时间一长,两口子实在过不下去,到了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所说的“义绝则离”的地步。

到了这个地步,王安石就出面了,他实在是个好公公啊,考虑到儿子脑子有点问题,他怀疑的也不一定有道理,但两口子已经“义绝”,这么闹下去也实在不是个事,想离就离吧,但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孩子

就这么离婚,儿子自然没事,因为儒家的礼法还没有惩罚丈夫的规定,但儿媳,就这么出门,一定会背上“不贞”的恶名,一旦背上这个恶名,就跟以后的潘金莲一样,人人都提防着她时不时喊一声:大郎,喝了这碗药。

有了这个名声,谁还敢要,这不是害了人家姑娘一辈子吗?害了一辈子怎么办?自然要设法避免,于是,王安石也绝,压下儿子、儿媳离婚的事不提, 而是暗地里替儿媳张罗,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才公开儿子儿媳离婚的事,然后,把儿媳风风光光的嫁了出去, 这事就这么了了。

即《渑水燕谈录》当中所说的:宋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

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

出嫁

所谓:儿媳生下的孩子不像儿子,公公想出一个办法,被后人传颂了数百年,儿子儿媳闹了矛盾,公公不是盲目的一棍子打死,而是先从儿子身上找问题,然后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将问题解决,这一做法,被后人传颂数百年,很多人都认为,这实在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公公,也许,庞氏能遇到这样的公公,也是她一生的福气吧。

参考文献:《渑水燕谈录》、《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