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道”

 智见智定 2020-02-11

什么是道呢?

通常的回答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都说了道是讲不清楚的,我们又怎么能讲得明白呢?

但我有时候在想啊,如果老子抱着“道讲不清楚”的观念,那何必要留下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来讲这个“讲不清楚”的“道”呢?

所以,我揣测老子的意思是,道有可以言说的部分,当然也有不可言说的部分。

即便道可以言说,对于道可以言说的部分也存在一些难处。

其一,道的观念并不是道家所独有。

庄子在《天下》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本来啊,上古之道为“一”。后来,礼乐崩坏,诸子并起,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言“道”,因此对于道也有了丰富多样的解释。

《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

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先秦诸子都有各自对于“道”的理解。同样都是说“道”,但可能都是各有所指。

其二,《道德经》作为先秦的典籍,并没有近代西方哲学那样严密完整的结构和脉络,概念的界定并不清晰。

“道”是《道德经》很核心的概念,但是关于“道”的定义是散落在八十一章中的,需要归纳、总结和提炼。

其三,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很多人容易将探究《道德经》本来的可能的原意与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想象合为一体,不加区分。

如果你指出他的理解和原文不一致,他也许会振振有词地说:“每个人眼中的《道德经》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话咋听起来不错,但是一千个观众眼中的哈姆雷特依然有一个大致、基本的原型是不变的,那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观众并不能把眼中的哈姆雷特看成孙悟空、贾宝玉或是宋江……

因此,对于“什么是道”,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但是不能脱离《道德经》所给定的框架,而天马行空。

道是什么?四句话。

道是永恒无限的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和最终的归所。

道无意识、无目的。

道不能被经验和感知。

“道”是永恒无限的存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数量上独一无二。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种东西浑然一体,比天地还早,寂兮寥兮,杳无声息,独立存在而没有变化,循环运行而不停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它是什么,姑且称之为“道”吧,再勉强起个名字,就叫做“大”吧。

这句话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a.道是天地万物之母,也就是天地万物的起源

b.道是永恒地存在,TA独一无二,周流不息的运转,但本身并不会随着运动变化而改变。

c. 强为之名曰“大”,“大”说明了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

四 

“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总依据和最终的归所。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的原初状态,它生成万物,作为万物的总根源。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 ,物形之,势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章在肯定道生成万物,是万物总根源的情况下,进一步论述,“道”通过“德”让万物成形、生长,并辅助滋养万物。所以,“道”又是万物运作的总根据。

道和德是同一的,“道”体现于万物即为“德”,如,同样是水,在天为云雨,在地为江河湖海。万物含德就不会出现异常。自然万物依赖“德”而正常运行并发挥自己的功能。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榖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这个“一”就是道,道作用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使其各有不同。

道在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之中,则体现为德。

天之德为清,天无清则裂;

地之德为宁,地无宁则废;

神之德为灵,神无灵则歇;

谷之德为盈,谷无盈则竭;

万物之德为生,万物无生则灭;

侯王之德为正,侯王无正则蹶。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道是天地万物最终的归所

董平的《老子研读》认为,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方向”是永恒地朝着自身本质回归的。……正因为“道之动”是永恒回溯的,所以凡由道所引导而产生出来的一切万物都必然地朝向其原始生成点回复。

“道”化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目的和意识。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没有感情和意志,对待百姓一视同仁,无偏私之情。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没有刻意行善、亲近的意志,客观上却总能保护善人。

道不仅对于天地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就连对于自身也是如此。

如《道德经》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运行不为自己,所以能够始终充满生机。

道不能被感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道”是浑然未分的。感知意味着分别,当你看到一只苹果,就意味着,你对于“苹果”和“苹果之外的部分”进行了区分,而对于“道”而言,并不存在“道之外”的部分,因此道不可分,不可被感知。

第二层,“道”作为天地万物运动的总规律是内在的,在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但规律只能通过发生作用的对象来体现,不能被感觉和直接把握。。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超越视觉、听觉和触觉,超越一切人的感官作用的能力和范围,人的一切通常的感觉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办法直接把握“道”。

就连老子也承认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道,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绳绳兮不可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必然有一个起源,运行必然有一个原因,但这个起源和原因,老子也承认并不真知,但他确信有这么一个根本的存在。

《道德经》之“道”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第一,道提供了一个永恒思考的对象。

人需要思考吗?显然是需要的。如果我们只考虑个人的生存和利益,或者只考虑现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很难有超越性的思考;

道作为永恒无限的存在,对道的理解、对道所代表的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则的不断思考,不断追问,有利于我们摆脱世俗的、纯生物的生活状态,去追求和实现人类生存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

第二,承认人的有限性。

老子承认自己不能确切地知道“道”究竟是什么,这说明,我们个人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世界的起源、宇宙存在运行的根本奥秘是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完全掌握的。因此,对于宇宙、天地、众生要有基本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始终保持自我反省和自我节制。

第三,直觉体悟和理性分析并存的修行之路。

道,不能被感知,对于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强调经验、数据、实验,要求可被证伪,论道显得很玄虚。但我们认识世界、指导人生,不仅仅需要理性精神,直觉体悟也同样重要,修道既是直觉感悟的探索和追求,也是理性的追问和谨慎的自信。单纯的理性分析或纯粹的信仰都无法达到“修道”的目标。

关于认识“道”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改变,我还想分享一下,群里小伙伴的观点:

A

道德经带给我最大的是“力量”。

其实,任何改变,都是需要力量的,不然就是延续着之前的轨道继续前进。

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改变,是要克服千难万难的那个力量不够。想要向前去突破需要力量,想要往回收心,收住散逸的精力也需要力量。不论什么时候,我想改变的时候,道德经都会给我力量,带我找到那个路径。

B

带着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好的初衷,我从对道德经一无所知,到机缘巧合的进群,从参加线上讨论,到参加线下活动,到决心诵读道德经100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了修道之路。

记得刚进群,完全是个小白,不敢表达,洋相百出,然而这个群的包容性,道德经以及小伙伴们的思想观点,完全打开了我固有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认知的局限,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我有了持续想要改变的动力,有了想要表达观点的勇气。

我进群时记得说过想要通过道德经印证过去,看清现在,把握未来。事实是道德经中的经文都在给我答案。虽然我没有完全理解道德经的奥义,但是这半年来,很多举动,只是按着道德经的指引单纯的行事,却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幸运和随之而来的快乐和感动。

在没学习《道德经》之前,我不是一个很喜欢意外的人,为了能上大学,我选择了一个很保险但是并不喜欢的大学。找工作,基本上也是求稳不折腾。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对我进行风险评估,我的选择永远是“保本,不损失本金”,“亏损达到5%,会让我焦虑。”

在开始诵读《道德经》之后,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意外。

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不会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开始和终结,都是意外。

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充满着意外。最近,隔断时间,我的父母会和我说:“你知道吗,那谁谁谁过世了!”生命中熟悉的人,突然就离开了你。

有人意外地离开,就有人意外地加入,恋人、孩子……还有我们这个群,很多我想都没想过的人,会突然加入到这个群,会在一起聊天、吃饭、喝酒,也许还会成为不错的朋友。

当然生命中也有按部就班的那部分,但令你影响深刻、难以忘怀的永远是意外。

意外地在他乡遇见了老朋友,意外地被兄弟插了两肋的刀,意外地被男神告白了,意外地被女朋友告知只是备胎,意外地被心仪已久地单位录取了,意外地被裁员还没有赔偿,意外地中了500万,好吧,这是异想天开。

这些是生命之外的意外,如果你足够沉静,足够觉知,你还能察觉到生命之内的意外,那些突然强烈涌出的起心动念。

这一路走来,走着走着,发现每一步都不是深谋远虑,都是突然的起心动念,最初不知道何为“道”,走着走着,也就走出了一条“道”。

当下不杂,未来不惧,时刻做好准备,接受意外,就是《道德经》带给我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