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流在云端,非常时期学校管理者如何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张福涛lu70kpm9 2020-02-11

1982年,在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作品中,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首次被创造出来,用来指代网络的交流情境。

此后的数十年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赛博空间这一词汇逐渐具有全新的意蕴,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描绘出对于人类在虚拟世界交往图景的种种想象。

即便如此,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当今的我们,依然不可或缺。在网络世界发展的同时,交通工具也日益便捷。一天之内,跨越城市、省份甚至国界的当面交流不再是难事,“见面详谈”仍是商议要事和交流感情时的首选方式。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来其来的疫情,给我们频繁的“见面详谈”按下了暂停键,卧室、厨房和客厅的几点一线成为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视频聊天代替了好友相会,亲朋相聚变成了隔空拜年,安静的大街小巷和喧嚣的微博朋友圈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

随着复工和开学不断延迟,人们频繁讨论起了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的种种可能,恍惚之间,甚至有一种全民进入“赛博空间”的感觉。

除了已经习惯虚拟世界的“数字原住民”一代,更多身为“数字移民”的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也不得不习惯在一段时间内,暂时延缓面对面交流,把网络作为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载体。

对于更习惯现场安排各种事务的民办学校管理者,如何在这一非常时期有效推进管理工作,传播学校信息,表达教育观点,需要个人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

本期,我们就从线上传播信息的方式、载体、内容和主体的选择等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建议,期待大家顺利度过这段需要对空言说的非常时期。



1、 交流方式:同步交流VS异步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多种方式,按照互动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前者的交流实时发生,而后者的信息存在延迟。

在互联网的新媒体兴起之前,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边界相对清晰,比如,当面对话和电话沟通是同步交流,而书信往来和电子邮件则是异步交流。

但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二者的边界却逐渐变得模糊。比如,在主要的社交媒体中,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更类似于同步交流,但如果参与各方不能及时响应,或网络存在较大延迟,又会变成异步交流;微博、头条等平台更类似于异步交流,但在某些热门事件发生时,评论的密集刷屏,就会具有一些同步交流的特质。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各具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
 
同步交流的优势很明显,不仅可以及时处理问题,应对危机,而且参与者还能享受到互动的乐趣,获得陪伴的感觉;但同步交流的局限也显而易见:有效的同步交流需要互动各方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交流,这样的条件并不是随时可以实现的,此外,同步交流不适应大规模的场景,如果有太多人同时发送信息,有效信息就会湮没在信息的洪流中,难以辨识。

由于异步交流没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可以接纳更广泛的群体进行互动,也便于内容的发布者精心组织内容,还可以减少信息流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干扰;其主要问题在于不能苛求对方及时回复内容,交流的速度相对缓慢,在互动的空白时间,可能让隔阂进一步加深,最终难以弥合。

了解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特质后,学校管理者在线上管理沟通的场景中,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讨论问题的情景,应适当控制同步交流的人数,尽量召集密切相关人员拉小群讨论,避免因参与人数过多而导致的信息混乱。

  • 涉及到重大紧急事件,或需要沟通的对象已经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尽可能采取同步交流,即使不能面对面交流,也要以电话形式交流,此时通过微信等形式未必能形成同步交流,可能对事务的处理产生负面影响;

  • 需要通过线上实现同步交流时,如通过微信群(或更强调同步性的钉钉等软件)等进行交流,要事前通知参与各方空出时间在线,提升沟通效率;

  • 除重要紧急信息之外,在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过度强调所有信息在所有成员范围内的同步沟通,减少信息对大家的过度干扰。

 


2、媒体选择:贫媒体vs富媒体?


在新近出版的《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一书中,资深媒体研究者南希.拜厄姆表达了她对于网络传播的观点,在她看来,人们在通过数字媒体维持人际关系过程中,社交线索的稀疏,是交流产生大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面部表情、目光注视方向、姿势和身体朝向等非语言的社交线索,都会对受众的感知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线上使用纯文本形式进行沟通的时候,由于提供的社交线索极其有限,往往会流失很多信息。

鉴于这种情况,早在线上交流囿于技术能力只以纯文本的形式呈现的时候,人们就创造了各种利用文本符号表示情绪的方式,比如以符号“:)”或字母组合“LOL”表达微笑,把强调的字母大写,以及把关键词用星号括起来等等,此后的表情符号、表情包的盛行,也是这种意图的延续。

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形式被用于线上交流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了文本、图形、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对象,具有更强交互能力的媒体形式出现,被称之为富媒体(rich media),与此前使用媒体对象相对单一的贫媒体(lean media)相对。

在富媒体中,人们可以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从身体、动作到面目表情,都能得到更清晰的传达。

当下,无论是嵌入越来越多的影音元素的微博与微信,还是蓬勃兴起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是富媒体大行其道的显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要充分传达学校信息、传播学校品牌形象,尤其是需要表达与情感体验相关的内容时,不妨充分运用富媒体形式,借助宣传片、微电影、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实现学校品牌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富媒体的应用亦有其局限性,由于人们的注意力有限,在同一时刻会有“选择性注意”的现象发生。

在传递重要信息以及线上教育等场景中,媒体的形式并非越丰富越好,否则,可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传播的效果。这个时候,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多采用表达方式简洁的“贫媒体”作为载体,正所谓“大道至简”。


3、表达方式:理性节制VS幽默风趣?


回顾新兴媒体近年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内容的幽默风趣已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在喧嚣的新媒体平台上,幽默风趣的内容更容易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互联网适合于内容众创的特征,也更有利于集中广大网友的智慧,通过迭代的方式,输出持续不断的“笑果”。
 
从2018年的“万物皆可盘”到2019年的“明学”,都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网友的持续加工传播,成为年度的流行文化现象。
 
当下,疫情关系万家万户,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种并不轻松的氛围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要沉重严肃,漫溢悲伤。相反,一些无伤大雅的幽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给人们带来希望。
 
正如多年前一位媒体人所言:
 
笑声是战胜困境最好的方法,国家和社会常常靠幽默度过他们最严峻的时光。

 
在最近的微博和头条上,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自己宅在家中现状的调侃,也看到了各地预防疾病的“土味标语”汇总,这些有趣的内容在引发人们欢笑之余,也传达了乐观积极的情绪,为人们深居简出的时光增添了活力。

参考上述案例,学校在发布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媒体文章时,不妨偶尔加入一些幽默轻松的元素,可以起到安抚师生和家长情绪的效果。
 
当然,幽默风趣要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切勿触碰公众心理底线。

比如,适当的自嘲和自黑可以带给他人带来欢乐,但加入过多娱乐元素的狂欢,带有地域歧视的段子,以正在经历苦难的他人遭遇作为笑料,都可能会引发公众反感的情绪,不合时宜的“抖机灵”只会适得其反。



4、发声主体:个人VS机构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多数重要观点是由机构作为主体进行传达的,相比于个人,机构意味着更强的权威性和更高的影响力,传播的优势明显。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魅力人格体”得以彰显。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时,我们更希望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