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强说《伤寒》11——太阳伤寒“三纲鼎立”新论

 rwm1110 2020-02-11

    “三纲鼎立”学说是后世在《伤寒论》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学说,发端于孙思邈用“麻桂青龙”来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指小青龙汤),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清代喻嘉言在《尚论篇卷一·论太阳伤寒证治大意》中提出:“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大青龙汤。”后世称为“三纲鼎立”学说,遂使其广为流传。对此观点,后世颇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之说,不足以和桂枝汤、麻黄汤比肩,尤其太阳伤寒系风寒合而为病,发则营卫俱伤,何来风伤卫、寒伤营之说?

    在《伤寒论》中,伤寒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就太阳病篇的主要内容来看,论述的多为狭义伤寒,也就是《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所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至于后人所谓的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结合仲景原文来看不过是外感风寒误治后的变证(坏病)。对于外感风寒初起,仲景根据感邪后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两大类,并主以不同的方剂来治疗。正如《伤寒指掌》所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其实,证之当今临床,外感风寒初起,在发病上的确常见三种类型,孙思邈所谓的“麻桂青龙”之说,的确很有远见卓识,切合临床实际。愿不揣鄙陋,略为发挥之。

风寒之邪为病,自皮毛而入,发则循腠理、伤营卫。体质盛壮之人,多皮苍肉实,感邪则腠理闭固,以拒邪气;然风寒内侵,郁遏营卫,正邪交争于表。故卫气被遏则恶寒,营气不行则身痛,太阳经气不利则头项痛、腰脊强,邪正交争剧烈则持续发热(多为高热),腠理闭固则无汗,恰似一派寒邪郁遏之象,故曰伤寒。腠理疏松之人,素面白肌弱,感邪则城门(玄府)大开,令邪气直逼肌肤;邪盛正弱,营卫自乱,正邪相争于肌表。故卫气虚则恶风(遇风则卫气愈泄),营气弱、玄府开则出汗,邪正时有交争则间断发热(多为低热),营卫受损则脉缓,恰似一派风气开泄之象,故曰中风(风寒伤人致伤寒、中风之理,详见拙作《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二章)。以上两类都为平人(平素健康无病之人)外感(风寒),但“肺主皮毛”,若肺有宿疾,外窍必为之不利,极易触冒外感邪气,发病后又容易内外相召,呈现表里俱病(《内经》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观临床有哮、喘诸疾者,素有痰饮内伏之宿根,冬日最畏风寒,感邪则表里俱病,外为恶寒、发热,内有咳、痰、喘、息。此时仲景无问表实还是表虚、中风抑或伤寒,均以小青龙汤主之。所以大家在小青龙汤条文中也就找不到有汗还是无汗、脉紧还是脉缓,只要见外寒内饮、表里俱病,便可放胆用之(证之临床,患者多见恶寒发热、劳动或咳喘则虚汗出,当多属表虚中风)。揣测仲景用麻桂之意,远不在于仅发汗解表,更借麻黄以平喘咳、桂枝以化饮邪,当属表里同治之法。

    至于大青龙汤证,个人认为当属伤寒之重证,仍隶属于麻黄汤类方范畴,其证因外寒郁遏甚而卫气不得出入,故郁而化热,扰心而出现烦躁,故仲景增麻桂用量并加石膏以发之。另外,书中还有麻桂合方,则为太阳伤寒后期、邪轻症微的调治之剂,非太阳伤寒起手之法。因此,临床太阳伤寒初起(结合现代医学临床多为病毒感染,若外感风热则多合并细菌感染或为细菌感染,病多起于少阳),外感风寒袭表,若发为表虚中风证,主以桂枝汤及其类方;发为表实伤寒证,主以麻黄汤及其类方;若素有肺疾发为外寒内饮伤肺证,则主以小青龙汤,是为太阳伤寒之“起手三法”(套用柯云伯之阳明起手三法)。以上鄙见,暂且称为太阳伤寒“三纲鼎立新论”,以博人眼球,请高手正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