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运用九痛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2-11

吴海芳1,2 尹湘君1,2 指导 何庆勇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九痛丸 急性心肌梗死 方证辨证 经方叠用 经验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导致心肌细胞因长时间缺血而死亡[1]。A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范畴,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估计,目前全国心肌梗死人数为250万,2011年AMI死亡率农村为48.53/10万,城市为47.36/10万[2]。中医治疗AMI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色。九痛丸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由附子、巴豆、吴茱萸等药物组成,有破积逐寒,宣痹除痰之功,主治9种心痛及诸积冷邪闭血疾,在临床上合理应用常收奇效。然纵观近代医家著述,竟无人用此方,弃医圣奇方于茫茫书海若此,实为可惜。何庆勇副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何师心怀继承发扬往圣绝学之志,夙耽于医圣之书而以为乐,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3-4]。现仅就其应用九痛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介绍如下。

企业通过标准系统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不断完善企业标准系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传统的标准系统管理手段,如运用计划、组织、监督、调节等职能来协调标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关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要求,需要探索利用标准系统理论的方法来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1 九痛丸的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张仲景用九痛丸治疗9种心痛,亦可治中恶不通、沉寒痼冷而致胸痛及冷肿上气,又可治疗外伤类疾病。关于此方主治,后世医家有不少论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中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此之谓九痛。此方悉主之……好好将息,神验”。药王之言稍详于仲景,解释了九痛的具体含义。再如,明代王肯堂的《杂病证治准绳·诸痛门》有言“温利谓治口食寒物于里者,如仲景九痛丸……治大实心痛之类是也”。王氏以为九痛丸可用来治疗大实寒心痛类疾病。此外,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说“九痛者……而并以一药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尤氏认为9种心痛多由积寒所致,治病求因,是可以九痛丸温开之。

何师反复品读仲景原文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人体经脉脏腑当以通为顺,以结、塞为逆,而寒邪性收引凝滞易结,热邪性炎上易动。又《神农本草经》言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又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可知附子、巴豆皆性温味辛而具温通之性,所以九痛丸当以附子、巴豆为君,以温通荡涤五脏六腑之沉寒痼冷、癥瘕积聚。又吴茱萸、干姜、狼牙3药有温中散寒、除痹祛痰之功,以之为臣,以逐脏腑之寒热。佐以人参以补五脏、除邪气。故九痛丸可治疗心胸积冷、卒中恶及外科血疾等。何师充分梳理古文献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九痛丸的方证是“心痛或胸闷,遇寒诱发或加重,舌淡苔白,脉沉弦紧”。

1.3 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主要分为3个等级[8]:(1)显效。视力恢复超过2行,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出血点的面积、微血管瘤数目、渗漏面积减少超过10%,未出现新的血管和其他增殖型改变。(2)有效。视力恢复超过1行,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控制,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眼底血管瘤数目、渗漏面积、出血点面积减少未达到10%或未发生变化,未出现新的血管和其他增殖型改变。(3)无效。视力恢复不足1行,患者血糖水平无改善,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微血管瘤数、渗漏面积、出血点面积发生扩大或原有病变加重,或出现新的血管和其他增殖型改变。

2 运用九痛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

2.1 方证辨证与抓主症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其可简化为“辨方证,抓主症,定方剂”。经方大家胡希恕曾强调“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可见方证是一种高级的辨证论治方法[5]。何师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当年临床的实践记录而方证辨证便是在还原以及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过程。譬如,若遇见某位患者出现“常欲蹈其胸上”,遂用旋覆花汤,此过程便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记载的“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旋覆花汤主之”,即医圣某日某时诊疗经过的再现。古代医家亦有类似论述,柯韵伯在《伤寒论翼》说“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那么何为方证?方证便是应用方剂的依据凭证[6]。而九痛丸证,根据《金匮要略》原文可归纳为“九种心痛,卒中恶,积冷流注心胸痛,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舌淡苔白,脉沉弦紧”。徐灵胎《伤寒类方》序中有言“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见症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可见方证辨证在临床上既实用又便捷。虽尔,经方的方证往往多个,临床上患者病情千变万端,临证之时常思绪繁杂、彷徨于诸方之中而莫之指归。故在方证辨证的同时还应抓主症以执简驭繁。何谓主症?何师认为每首方必有与其相对应的主症,此主症能揭示该方的病机。通常情况,一方有一个主症,一般不会超过3个。关于九痛丸的主症,何师临床经验总结是“心痛,遇寒诱发或加重”,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型还是非ST段抬高型,只要符合“心痛,遇寒诱发或加重”方证者,皆可用之。

2.2 重视相对剂量及煎服法近代名医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说“在学习古方时,不但要牢记方内的药物,而且应当牢记药物的剂量,各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煎服法等,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学到方剂的妙处”。经方作为万方之祖,尤当重视临床上的药物剂量。至于药物剂量的重要性,以经方为证。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主治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脉微细。若在四逆汤中生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增至三两,则变为通脉四逆汤,主治里寒极盛、格阳于外之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细欲绝。加大干姜、附子用量,以有破阴回阳,通阳复脉之功。同样的药物组成,剂量一变,方名就变,主治也变了。再如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加桂二两则为桂枝加桂汤,倍芍药则为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功用皆因剂量改变而变化。仲景之书中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医圣用心良苦,唯恐后世医家忽视剂量的重要性。尽管当代名医李可呼吁“恢复经方剂量,中医再造辉煌”,然而实际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往往难以遵从原方原量,故选择使用相对剂量(即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比例用量)。九痛丸原方剂量是“附子三两,生狼牙一两,巴豆一两,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实际中由于药房常不备巴豆、狼牙,故舍去之。何师秉承尊崇医圣经方本义及尊重临床事实的精神,强调遵循相对剂量,即人参、干姜、吴茱萸等量,附子剂量应该是方中诸药的最大剂量(一般应在15g以上,为安全起见可逐渐加量)。

仲景之书是东汉之前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极其重视煎服法。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亦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遂将丸剂改为汤剂,取其“汤者,荡也”之意也。何师强调九痛丸原方是“酒下”,所以在服用前,可以往温药液中兑入10~20 mL左右白酒(具体量可视患者平日喝酒情况而定)。酒,《千金翼方·米谷部二十八味》言其“味苦,甘,辛,大热……主行药势”,知其可以温通心阳,故效果更佳。

2.3 经方叠用经方叠用是方剂应用的特殊形式,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经方相合为用[7]。经方叠用首见于仲景,如治疗表郁轻证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及治疗太阳少阳并病的柴胡桂枝汤等方剂。后世医家受仲景启迪常经方叠用而获奇功,如刘完素的三一承气汤即大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叠用。

何师受先贤的启发影响,临证多叠加使用经方,并在临床上常取得较好的疗效。九痛丸可用于治疗遇寒诱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而临床上此类患者可兼有胸闷、心前区刺痛,心悬痛,小便不利等症状,故可叠加其他经方。若患者出现胸闷,后背发紧、疼痛,舌苔厚腻等症状,可以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若患者出现胸腹逆满,两胁下不适,脉弦等症状,可以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患者自觉心脏有悬空感,胸胁闷痛,便可合用桂枝生姜枳实汤。若患者感觉心前区刺痛,皮肤粗糙起屑,舌质暗,舌上有瘀点,即可合用桂枝茯苓丸。若患者出现小便淋漓不尽,口苦口干,尿色黄赤等症状,可以合用当归贝母苦参丸。

3 典型医案

患某,男性,74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26日。主诉:间断胸痛16年,加重4 d。患者于1999年因受寒劳累后出现胸痛,就诊于北京急救中心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予输液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缓解出院。2002年患者因胸痛反复发作,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提示冠脉3支病变,予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术后胸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明显缓解。同年后,又因心慌,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房颤”,曾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症状稍有缓解,后未系统治疗。其后,患者定期就诊于我院门诊,接受口服灯盏生脉胶囊、丹蒌片等中成药治疗,但胸痛、心慌仍间断发作,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015年1月22日下午,患者因劳累、受凉后突发心前区疼痛,疼痛放射至左上臂,自行吸氧,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 h后症状缓解。近4 d来,上述症状于饥饿、饱食、受凉后反复加重,今日就诊于本院急诊,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予硝酸甘油、丹红注射液等药物静滴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前往我处以求诊治。刻下症:频繁发作心前区疼痛,疼痛剧烈,严重时不能忍受。每次疼痛持续10~15 min,一受寒则诱发,以刺痛为主,偶可放射至左上臂,几乎每天均发作心前区疼痛,今晨2∶00小便后受寒,即发作疼痛,疼痛持续20 min,动则气喘,胸前区不适,平素全身怕凉,少量白痰,不稠易咳,时有心慌,双下肢轻度水肿,口干,纳眠差,尿频尿急,尿淋漓不尽,夜尿3次,大便每日2次,成形。舌淡暗,苔白腻,中间部分无苔,脉弦滑。辅助检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16.445μg/L。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频发室早,室内传导阻滞,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V1~V6T波低平。西医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永久性心房颤动;中医诊断:真心痛,证属心阳痹阻、沉寒痼冷、血瘀湿停证。治则:温通心阳,活血利湿。方用九痛丸合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黑顺片15 g(先煎),党参13 g,干姜13 g,制吴茱萸13 g,桂枝15 g,茯苓15 g,桃仁15 g,白芍15 g,牡丹皮15 g,当归20 g,苦参20 g,滑石块10 g,浙贝母20 g。急煎1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服用5剂药后胸痛已愈,全身怕冷明显缓解。遂将黑顺片降至10 g,制吴茱萸降至9 g,余药不变。服用7剂药后尿频尿急尿亦明显减轻,CTNI降至0.254 μg/L。随访患者2个月,病情稳定,未见明显不适。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中的Dunnet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标准为 P<0.05。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嗜食膏粱厚味,吸烟日久,遂致化运失司,瘀血水湿,诸邪互扰,阻遏阳气,阳气受阻,荣卫相干,阳损阴胜,阴寒蓄结,经脉凝滞,结塞不通,瘀血诸邪,愈发积结,久之以成心阳痹阻、沉寒痼冷、血瘀湿停之证。患者心阳痹阻,阳损阴胜,遂其症可见“平素畏寒,每因受凉而诱发心痛”,符合“心痛,遇寒诱发或加重”的九痛丸方证。患者“心前区疼痛,以刺痛为主,舌淡暗”,此为久病成瘀,瘀血痹阻经脉的表现,符合桂枝茯苓丸证。又患者阳气受损,州都之腑,化气失司,津液难出,小便失约,水湿难行,湿停生热,故可见“双下肢轻度水肿,尿频尿急,淋漓不尽,夜尿3次”,符合当归贝母苦参丸证。综合本案四诊信息,据方证辨证,遂用九痛丸合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3方叠用,共奏温通心阳、活血利湿之功。

参考文献:

[1]Thygesen K,AIPert JS,White HD,et al.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7,28(20):2173-2195.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

[3]钟小雪,赵桂芳,何庆勇.何庆勇副主任医师应用木防己汤治疗顽固性水肿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447-449.

[4]尹湘君.何庆勇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3):104-105.

[5]冯世伦,李惠治,张长恩,等.经方传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

[6]熊兴江.论方证对应中证之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06(04).

[7]何庆勇.经方叠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5)09-1556-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18

(收稿日期:2015-04-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02803)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heqingyongg@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