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一位中庸的大象耳语者——《正义之心》

 WHC超级英雄 2020-02-11

本周进入新的读书专题“社会”,主题是“道德”,精读书是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

《正义之心》书封

        在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各种新变化,社会成员的道德立场变得更加分裂,各种思想碰撞非常激烈,就比如每到毕业季,体制外与内的选择,通过跳槽换取高薪还是循规蹈矩的稳定,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慢生活等等话题,总能引起强烈的争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坚持“我对你错”,并总想评判或说服他人呢?乔纳森·海特的这本《正义之心》,从道德的三个原则出发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乔纳森·海特

《象与骑象人》书封

        大家可能听过一本名叫《象与骑象人》的书,其实也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心理学知识,跟我们读的这本分析道德的《正义之心》共享同一个理论基础: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却并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所以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在这本书中,海特将告诉我们,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理性,就连在做道德判断时,我们依靠的也是头脑中的感性结构。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性结构。海特将其细分成六个领域,又将我们的道德之心比作能品尝出六种味道的舌头,就像吃饭时有的人喜欢酸甜的,有的人喜欢咸辣的,在做道德评判时,我们也有各自的偏好。

        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道德的三条原则


一、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书的一开始,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道德观念,我们的道德观念是通过理性思考得来的,还是出自情感的影响呢?

        有三位思想家给出了经典的回答: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借主角蒂迈欧之口表达自己的看法:理性是主人,激情是仆人

        出轨有夫之妇的杰斐逊在情书里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道:理性和情感是互相独立的两位统治者

        大卫·休谟的回答听起来却有些反常识:“理性只能是激情的奴隶,除了侍奉和服从激情,不能假装自己还有别的差事。”

        对于这三种回答,海特没有马上表示自己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人都能提出自己的理论,但口舌之辩并不能得出真知,只有通过做实验的方式研究道德的起源,才能分辨出谁对谁错。因此海特经常创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情景,让人们去判断,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合乎道德规范,例如自愿援交的少女是否道德、是否愿意签订出卖灵魂的契约、是否愿意喝下浸泡过无菌蟑螂的饮料。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迅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如果再问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么做不对,他们很可能会被问倒。他们会说:“我知道这是错的,只是想不出理由。”海特把这种情况叫做“道德之愣”(morally dumbfounded)

        据此,海特提出了结论: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我们找借口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深思熟虑,其实是在为自己辩护。休谟讲的是对的,理性不是情感的主人,而是情感的仆人,更贴切地说,理性更像是情感的辩护律师

英国哲学家 大卫·休谟

        道德的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这说明,道德主要不是由推理而来的,那就应该是来自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社会学习。

        如果我们从先天的直觉来看道德的起源,应该从漫长的人类演化过程去寻找线索,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某些道德规范更有助于人类的生存

        如果我们从后天的社会学习去看道德的形成,我们就要承认,道德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社会,甚至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成员,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那么道德究竟有多少种类别呢?


二、道德的内涵不止于伤害和公平

        《正义之心》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道德比作口味。其实早在很久以前,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经说,每个人体会到的道德,和甜与苦、冷与热的感受一样,是来自于感官的独特感受。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人类有五种味觉,酸甜苦辣咸,不可能只用一种调味品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

        在这个部分海特讲到,人类的道德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口味,分别是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自由。这六种不同的口味最初源自演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形成了这些道德口味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之后,我们身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后天的学习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道德口味。想要充分地理解人类的道德,尤其是理解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的道德,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了解道德的六种口味,然后去观察每一个人的不同口味。

        第一个口味是关爱与伤害,这是我们在照顾脆弱的孩子时发展出来的,已经刻入人类基因的一种道德情感。进化也会更青睐那些能对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应的人,将这类人的基因保存并传递下去。

        第二个口味是公平与欺骗。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够知恩图报的个体会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也更容易继续和其他人合作获利。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可信的对象产生好感,对不可信的对象产生愤怒甚至是恶心的道德情感。

        第三个口味是忠诚与背叛。这种道德情感是在巩固群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人类对叛徒的憎恨古已有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敌人的仇恨。不管在哪个国家,爱国主义都是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个口味是权威与颠覆。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对等级的尺度不同,但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五个口味是圣洁与堕落。关于圣洁和堕落的道德情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恶心感。这种感觉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作为杂食动物,特别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恶心感的出现能帮我们更好地选择食物,应对病菌和寄生虫的威胁。

        第六个口味是自由与压迫。个体想要获得支配地位是一种天性。只有对压迫行为敏感,个体才能尽量保全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这样的个体才更容易存活,并将反抗压迫的基因传递下去。


三、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当认识了六种道德口味之后,我们再结合人性进行分析:人性究竟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

        如果是从个体的层面来看,人是自私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鼓励并刺激了人们的自私行为。当然,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跟别人合作,但这些合作其实还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算计基础上,没有好处的事情,我们是不感兴趣的。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我们还会在群体之间竞争,这个时候,我们突然会变得无私,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跟团队合作的。

        因此,海特打了一个经典的比方:人类在90%的情况下是黑猩猩,注重个体超过群体,但在10%的情况下会变成蜜蜂,会为了群体携手合作。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像黑猩猩一样竞争;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像蜜蜂一样合作,共同与其他群体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本质上,群体比拼的是谁能更高效地把资源传递给后代

研究表明,黑猩猩们不会互相交流,也不分享战利品,每一只黑猩猩都必须通过武力夺取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猎物

        其中,促使我们变成蜜蜂的契机就是蜂巢开关。蜂巢有很多种开关。打开开关后,我们会追逐一种群体归属感和在群体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感觉,我们可能去落后地区做志愿者,加入某个社会团体,为某些社会事业奔走。

        举个例子,如果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要想打开机关,凝聚团队的力量,我们必须从正确的地方动身。为什么人们愿意追随别人?其实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性格使然,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更容易打开他们的“蜂巢开关”。汶川地震之后,中国人突然变得更加团结、互助。新生入学时的军训会让学生们变得更加团结。一起跳广场舞,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有一个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能够激发人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想要建立蜂巢型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关注的不是人们的品格,而是这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因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蜂巢模式”才能够被激发出来。

        那么道德的盲目性又是什么呢?

        我们讲道德是多口味多元的,但也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像瞎子摸象一样,只摸到了道德的一个方面。每个人看重的道德情感都不一样,我们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道德的本质,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我们的群体属性会让我们跟与我们共享道德情感的人走到一起,从而形成宗教和政党。原则一告诉我们,道德情感在前,道德推理在后。我们经常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无法理解我们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对道德的感性认知上。而且,道德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此,人类的群体属性可以带我们走往任何方向


        书写至此,终于可见海特写这本书的初衷了。海特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并学会和他们和谐相处。我们的道德不是来自理性的推导,而是来自情感的反应,但我们会调动自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辩论技巧,想方设法压倒对方,这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结果是破坏了我们和同事、朋友或家人的亲密关系。

        人之所以会选择哪个道德阵营,不是出于理性的考量,也不是出于利益的计算,而是源于大脑的反应。有些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冒险,有的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更喜欢规矩。他们的生活经历会进一步塑造其道德立场,这是一种互相反馈的机制。到最后,当他们听到不同道德阵营的宏大叙事时,会突然产生共鸣,但这种共鸣其实是无意识的直觉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道德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会在很多问题上变得更加固执、分歧更大。海特在研究美国政治的时候发现,美国的口号是“合众为一”,自由主义者越来越强调“众”,而保守主义者越来越强调“一”,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日益激化。不仅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道不同,都不住在一起了。怎么弥合这种分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种趋势也同样出现在其它的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心的趋势。

        海特说,我们要减少一些狂热、愤怒和分歧,代之以敬畏、惊叹和好奇。而这也是海特工作的伟大之处,他让我们意识到,道德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和说教,它是一种行为、一种情怀,一种感受。它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心灵解放的状态。

        总的来说,当了解了道德的三大原则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当发觉自己陷入荒谬的事后辩论之时,也许不会再急于驳斥他人了,因为我知道直接去推翻他们的观点是多么的无效,骑象人的语言再动听,道德心理的行为也不会接受他们的指挥。因此,如果再有机会与其他阵营的同胞相遇,试着先沟通一下,抑制住立马切入主题的冲动,尝试从称赞对方或诚恳地表示出兴趣开始,在相互找到一些共性或彼此建立了一些信任之后,再提出有关道德的话题。

        我们注定生活于多元的道德社会,所以,做一位中庸的大象耳语者吧!



作者:赖美云的小面包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2fb23420cee
来源: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