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一起参加过的高考!

 少读红楼 2020-02-11

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记得那年非常炎热,一天,我一个人穿着大裤衩和拖鞋,光着膀子,正在院子里啃西瓜,忽然听到外面鞭炮响,我一边啃着西瓜,一边出去看,一边心里纳闷这越来越近的鞭炮声到底是谁家,是有人去世了吗?还是谁家娶媳妇?我刚门口,只见一大群人朝我这边涌来。人群中我一眼看出了我的班主任。原来是学校老师在给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录取通知书,我考上大学了!

名在孙山外,意志消沉

2005年我18岁,第一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

我所就读的高中,是全县唯一一所省示范重点高中,我高三时的成绩不算差,每次月考全年级排名,都在前50名左右,最高的一次排到了前10名,班主任说,只要能保持这个成绩,考上二本是没问题的,没想到我却遭遇了高考滑铁卢,当年我只考了460多分,离二本线差了20多分,这几乎是我整个高三时期分数最低的一次。

我们班每次大小考总是稳居第一的一个女生H,也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她考了540分,虽然过了二本线,但离一本线差几分,离她自己的目标也差了很多,最终只能报一个比较知名但却偏一点的院校和专业。

虽然我没有考上二本,但却被湖北的一所大专院校录取了,还是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专业,但当时的我们都只认准了一件事,先不管什么专业,一定得是本科才行,于是我置之不理。那段时间意志消沉,每天浑浑噩噩,跟几个同样落榜的朋友,每天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晃荡,晚上在路边摊喝酒,大半夜翻学校的围墙进去,扯女生宿舍楼下晾晒的床单去教室睡觉……

也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学会了上网,学会了交友聊天,我认识了一个女生S,聊天之后发现,她也是今年参加高考,而且顺利考上了大学,这让我很羡慕,同时,心里更加失落。觉得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白费了,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他一直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为我自小成绩就好,是很多人眼中的大学苗子,恍然觉得自己就是个“伤仲永”的活案例。

跟S说了我的失利的高考和过去的一些经历后,她劝我不要气馁,建议我从头再来。当时的我,已经有了放弃读书的念头,准备出去打工了,但心里还有不甘,不想就这么认命。她一再劝我,千万不要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有时候一不小心,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

正在我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班里另一个落选的女生Y跑过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复读,现在邻县的一所高中在招复读生,高考400分以上都可以报名,我问报名费用多少,她说两千。但是我手里一分钱都没有,我高考落榜的消息,还没有告诉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

经过了几天内心的煎熬和挣扎,最终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复读。

卖五千斤麦,从头再来

那年夏天,父亲收完小麦交代了我几句高考要注意的话,就再次返回城里挣钱去了,他临走时跟我说,如果有来收麦子的,可以找邻居婶婶帮忙看着,把麦子卖掉,不低于五毛就行。那时候我才十八岁啊,父亲竟然敢把这样重要的一件事交给我。

现在的小麦要一块多钱一斤,但在十几年前,小麦很便宜,只有五毛多,这也是我父母出门打工的主要原因,因为光靠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在地里一年四季见不到钱,出门打工,虽然脏累苦,但至少能见几个活钱。

既然下定决心复读,自然要报名交学费,这就需要一笔钱,但我落榜的消息又不想让父母知道,准备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再跟他们说,免得他们担心。当时的我,身上没有多少钱,只有几百块生活费,于是我就想起了父亲临走交代的话。

我从县城回到家,找到了隔壁婶婶,把准备卖小麦的意思跟她说了,她说没问题,又说你要不要跟你爸打个电话。我说不用,我做主。她就说,我一直在家,有来下乡收麦子的,喊我就行了。那时候麦收刚过去不久,家里每天都有开着车到各村收麦子的。下午果然就来了一个,满村子吆喝,我就喊了婶婶,让收麦的人到家里看麦子。

讲好了价钱,婶婶觉得可以卖,我一个点头,于是从过磅到结算,半个小时不到,五千斤小麦就全部卖掉了,看到那五六十袋小麦从家里被运到了收麦的车上,我手里攥着两千五百块钱,心里忽然就难过起来,这些麦都是父母一陇一陇种下的,拔草,浇水,收割,扬晒……然后父亲又一袋一袋扛到车上,拉回家……这是父母的血汗钱。

也就是那一刻,我暗暗地告诉自己:考不上大学,对不起自己无所谓,对不起父母,我心里一辈子不好受。

辗转两地间,前途渺茫

我跟Y还有几个同学,一起去了邻县的一所高中复读,这所中学有百年历史,每年的升学率都很高,比我们的省示范高中要高很多。我跟Y被分到了同一个复读班。

我兜里揣着用父母的血汗换来的两千五百块钱,报名缴费后还剩下五百块钱,加上之前身上剩的钱,又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巷子里租了一间房子,与一通来复读的一个男生一起合租一间,这样更划算一些。

我跟Y所在的复读班,有我们一起过来的差不多十来同班同学,这个班里全都是落榜的复读生,有分数未达本科线的,也有超过了本科线但没有达到个人目标的,三间房子的教室,不算大,但却坐了130多人。天很热,教室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每天吱吱呀呀地转,此外没有一丝声响,翻书的声音,笔在纸上沙沙响的声音都听得见。

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在全班130多人中考了40多名,我才知道,这个班级藏龙卧虎,一点不能马虎。我的成绩只算是中上等,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后班主任宣布了一个调整座位跟成绩挂钩的规则。

班级每月根据月考成绩重新排座位,从第一名开始,每次进去十人,可以自选座位,想坐哪都可以,为了让先进带后进,每人还可以占一个座位,帮助你最想帮助的后进生。这个规定一出,激发了很多人的好胜心,我就是其中一个,第二次月考的时候,我的成绩就进了班级前二十名。

那时候Y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为了帮她,在占座的时候,就帮她占了一个座,我们坐在前几排的最中间,这样上课能够听的更清看得更清,还不容易走神。但后来忽然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跟Y和其他十多个人再次面临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

那时候两个县争升学率,于是两个学校就抢复读生资源,我记得是过了圣诞节之后,元旦前后的时候,我们原来应届的班主任,跟几个老师一起,来到我们复读的中学,劝我们回去复读。我本是心软的人,高中时班主任待我又不错,三说两说,我就决定回去。那时候Y已经跟我关系非常好,她说我去哪她去哪。

就这样,我们一行十多个人,收拾好行李铺盖,连夜回了我们自己的县城,老师答应我们单独给我们十几个人开一个小班,我们到了学校之后,十几个人坐在一个很大的教室里,显得空空荡荡,也没有老师,我跟几个同学,决定去找老师谈判,正是高考的关键时刻,老师不能把我们拉回来,就不管我们了。

Y忽然拉着我的衣服哭了,哭的很伤心,她说她回来没跟父母说,结果被父亲骂了一顿。她带着泪眼问我,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万一我们考不上怎么办?然后任眼泪不断地流,我一边给她擦泪,一边告诉她,都会过去。其实我心里也一团乱麻,看着茫茫黑夜,顿感前途渺茫,心里一阵凄凉。即便是现在,每次想到十几年前那个吹着西北风的冬夜,我们十几个人,拉着行李,从一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情景,就觉得无限悲壮。

最后我们跟老师达成了一个协议,因为人数较少,无法组成一个班,只能插班,我们的特权是可以自己决定去任何一个班级,无论是复读班还是应届班,随我们挑,而且坐在第一排。不仅如此,如果考上二本以上院校,奖励1500块现金,还给我每人办了一个出入证,可以自由出入学校。这对我们来说,算是很大的让步了,因为当时学校是半封闭的,周一到周六上课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出入。

就这样,Y跟我一起,还有另外一个女孩,我们三人最终决定不去复读班,而是插进了应届班,这时候,离高考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了。

电话查结果,网吧调档

十几年前的高考,还不像现在,不用估分,知道分数后再去填志愿,我们那时候不是,我们填志愿,是根据自己的估分,不是实际高考分数,这就有很大的风险,比如有人估分是500分,按照500分的标准填了几个志愿,结果高考成绩一出来傻眼了,只有400分,这样志愿几乎就废了,甚至直接就名落孙山了。而如果你考了600分,志愿是按500分估分填的,高开低走,就吃了大亏,可能出现600分高分却上了一个普通二本的情况。

高考结束后,我估了520分,跟当年的二本分数线相当,老师说为了稳妥起见,最好不要报省外二本院校,省内的也不能报热点二本院校,容易被挤下来,于是我就填了一个历年都是压着分数线略高几分录取的二本院校。后来高考成绩出来,我在家通过电话查询,最终分数是530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次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了,没想到后来还是出了问题。

看到身边的同学都陆续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的却一直没到,后来就着急的不行了,心里每天都忐忑的睡不着,不会我填的三个志愿都没有录取吧?如果再失利,我该怎么办?后来果然如此,全部都滑档了。第一志愿填报的院校,分数差几分,没录取。第二志愿填报的院校,虽然分数够了,但人家在第一志愿就已录满了……

好在当时可以调档,就是你的分数达到二本线以后,如果填报的志愿没有被录取,还可以通过网络再次填报志愿,选那些没有录取满额的院校和专业,一定要填服从调剂,也就是你服从学校对你专业的划分。这其实只是个权宜之计,为的是百分百调档成功,读大学后自己再转专业就行了。

后来我自己去网吧调档,发现那些没有录取满的院校,都是某某学院甚至大专批次的院校,心里就难过了,我要读的是大学,但最终却不得不去选择这些“学院”,总感觉它们跟大学还差一个级别,但也没办法了,我心里就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也是二本,是正儿八经的大学。

想想复读一年的辛苦,当时我就想,别说是个本科,即便是个大专,我也上了!我也认了!

轰动半个村,大摆宴席

现在来看,考上个省内的一所普通二本,没什么值得庆贺的,现在大学录取率那么高,不考上一本甚至名牌,都不好意思说,但能考上大学,对当时的我来说,对父母来说,对我们村来说,意义就不同了。

我是地道的农村孩子,家里不富裕不说,我们整个村子都是个穷村,不仅是衣食上穷困,知识上更是贫乏,当年我考上大学,轰动了半个村子,大人小孩都在奔走相告,谁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以后不用当农民了,我甚至成为很多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活教材,因为此前我们村,已经有近十年,没有出过大学生了。

农村的孩子为什么考大学那么难呢?一,师资力量跟不上,与城里没法比;二,父母多是白丁,全靠自己;三,家穷姊妹多,不能保证都读书。因此,能出来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

即便我早已大学毕业,工作了七八年,现在回家,我依然是许多人眼中的“大学生”,我的名字就是“大学生”,没人喊我的小名了,他们见面都会问“大学生回来啦?”

老师送完录取通知书不久,父亲得知我考上大学,一生要强的他,赶紧停了手里的活儿,来家应酬。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大到跟结婚一样重要,亲朋好友开始有人送礼,父亲一开始推辞,后来看人越来越多,就准备摆几桌酒席,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一下。

当时的我,很开心,觉得自己为父增光了,父母的血汗钱我没有白费,一切的付出都值了,但现在写到这里,我已经哭了。当年为了考大学,付出了太多,自己的努力,父母的心血,十几年寒窗,虽然不至于像范进那样中举后突然疯了,但也是到目前为止,我的小半个前半生中,唯一付出了几乎所有的一件人生大事。

家里最终摆了六桌席,亲友四桌,我的同学朋友来了两桌,他们竟然还弄了一块匾,放了一大串鞭炮,真的像结婚一样隆重。父亲全程忙上忙下的应酬,不是递烟,就是倒酒,我要忙,他不让,让我去招呼同学,我知道他开心,再累也开心。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我能考上大学,全是他的栽培和教导,这一点,我终身难忘。

亲友说给我在镇上电视台点了几首歌,在下午2点会放,但家里没电视,父亲就到处去找电视,好容易找来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关注着电视里的动态,终于等到了。

听着电视里放的景岗山等人唱的《步步高》: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看着屏幕下方的一行小字:恭祝XXX行政村XXX自然村XXX爱子XXX金榜题名,XXX等人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连播了有四五首歌,当时觉得无比荣耀,现在想想却满眼泪花。

后记:我的同学H后来去很偏远的西南,读了一所比较知名的二本院校,她入学的第二年,这所大学就被升格为重点院校,后来她因成绩优异,先后被保送了硕士和博士,目前在中科院读博,正好今年毕业。我的同学Y复读一年仍旧失利了,但她再次选择了复读,后来先后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匆匆那年,献给我们曾热血奋斗过的青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