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美院博士后、清华美院博士、天津美院副教授 范晓楠:行为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王守山学堂 2020-02-11

:范晓楠,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艺术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思潮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血与肉的纽结:培根与战后英国艺术研究》;另有“坚守与更新: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平庸时代”,“疾病的隐喻:欧洲当代绘画研究”,“被剧场性腐化的感性: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契机”等多篇评论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独立策划多场学术展览:“在与不再——当代艺术邀请展”“松动的螺丝——虞村&一了双个展”“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等。自2016年以来多次作为学术主持为国际、国内大型当代艺术展及个展提供理论支持。

  

  范晓楠《触摸阳光》2019年,天津,15分钟行为作品

  当代艺术先锋:范老师好,很高兴今天能采访到您,听说您最近做了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我真的很惊讶!等看到现场照片和影像后,就更惊讶了!在我心目里,您一直是很文静,具有高学历和学者气质的艺评人,为什么会突然想要做行为作品了呢?

  范晓楠:做那件行为作品对于我来说也是意外,最近参加了行为艺术家蔡青先生主持策划的第五届“国际行为艺术巡回展”(2019 ART NOW LIVETOUR 5),本是作为学术理论支持的身份去观展,但那天活动现场的废弃厂房空间真的带给我很大触动,最初只是被厂房内破败的景象和高耸宽敞的空间所吸引,等到下午4:00多左右,炽热的太阳在西下前照射进厂房内的缕缕光束真的让我很感动,我下意识开始伸出手来触摸这缕缕的光束,并开始环顾四周,思考如何进行这样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

  

  当代艺术先锋:您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关注行为艺术的,您认为行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有人说行为艺术就是暴力和性,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范晓楠:自2016年以来,我多次参加国际行为艺术交流活动,在设身处地感受各国行为艺术家的现场创作后,激发了我对行为艺术本身的一些思考。众所周知,行为艺术的门槛很低,任何人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创作,“行为艺术” 的泛化,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似乎都可用“行为艺术”解释。各种江湖骗术、愚昧无知的群众也纷纷投入到行为艺术的杂耍之中。在艺术界,很多没有任何知识背景和行为艺术理论研究经验的艺术家也出于好奇而随意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尝试;更有很多急功近利的艺术家竭力在绞尽脑汁,希望通过各种摄人耳目的行为事件一夜成名。由此,造成行为艺术作品的产量极高,好作品却极少。基于此,我开始关注行为艺术理论和评价体系的建构。

  

  我想行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毋庸置疑一定是“身体”,行为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身体成为其艺术表达的核心和重要媒介,时至今日,西方的行为艺术只有短短6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行为艺术自80年代起来算,也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相对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这仅仅是行为艺术刚刚开始的阶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各个历史节点的时期,一些艺术作品的要素和结构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会决定后期几百年艺术史的走向。从现阶段来看,许多重要的行为艺术家及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下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更加花样翻新,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互相结合,“总体艺术”的表达方式成为常态。由此,行为艺术也不甘示弱,开始跃跃欲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行为艺术与影像,行为艺术与虚拟网络,在我看来,这些形式都可去尝试和实验,但行为艺术以身体为媒介的核心却是根本,高科技无疑可以成为行为艺术作品传播的载体,但当下对其独特“身体”媒介纯粹性的强化应该远远胜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无疑,很多行为艺术以身体为媒介展现了暴力和性的特征,但其艺术的终极追求远不是浅表的视觉层面。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一定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行为艺术家多会选择赤身裸体,选择人作为动物性的状态。因为人原生于自然,动物性是其本性,但在人类的发展和建构中又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由此,社会对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均具有压制性。所以人在社会中会感到痛苦,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对身体的压制都是相同的。由此,行为艺术家选择身体,成为与社会对抗的媒介,希望挣脱一切束缚,回到动物性,回归自由。这恰如巴塔耶对“三界”欲望的诠释,三界理论可被视为是动物世界、世俗世界、神圣世界的等级划分,是“兽性”、“人性”与“神性”之间进行的互竞其强的力量游戏。人类常赋予人性以洁净、纯真、高贵等地位,赋予兽性以污秽、肮脏、低贱等身份。最终导致“人性”踩踏“兽性”;“理性”压制“欲望”。由此演绎了“世俗世界”的所谓的“劳动的历史”“理性的历史”“主体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等种种型态。巴塔耶强调当人有意识的回归到动物世界的原始状态,方可冲破世俗世界的禁锢,进而通达神圣世界的自由境界。以此来看,行为艺术又怎能仅仅是暴力和性呢?

  

  

  

  

  行为艺术表演现场

  当代艺术先锋:那么以“身体”为核心,行为艺术还有哪些品评要素?您又是如何评价和界定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呢?

  范晓楠:行为艺术无疑是具有“剧场”性的。无论行为的场所在室内或室外,在美术馆、公共场所亦或自然空间,一旦艺术家开始实施行为创作,身体立刻会与当下的场域空间发生关系,观众与表演者二元身份的确立,使得当下的空间成为行为艺术家展演的剧场和舞台,由此,行为艺术的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具有表演的性质,无论是行为艺术家根据场域空间即兴的展示,或事先预设好的方案,都具有设计和谋划的成分,哪怕是在无人观看情况下的行为作品,其创作的过程以及记录也预设了观众的观看关系。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正是这一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它呈现了一个行为艺术家总体的素养,以及作品最终的价值高度。这需要行为艺术家对自我身体极限挑战的勇气和拿捏作品实施过程尺度和细节的能力。艺术的品评规律均是相通的,一首美妙的歌曲有其高潮部分,一幅画作需要设计核心刻画的聚焦点,那么,行为艺术亦有其前奏、高潮和尾声的设置。当然,因不同作品实施过程的需要会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品评的总体标准是一致的,即行为艺术的高潮部分一定会带给观众某一刻或某一时间段内精神上的触动:身体体能的极限,濒临死亡的临界点、出乎意料的设置、血腥的场面、惊恐的视觉,等等。从而达到观众与行为艺术家在此时此刻精神的共鸣和心理的契合。

  

  

  当代艺术先锋:行为艺术的剧场性与戏剧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范晓楠:行为艺术的“剧场”性,使其表演内容上具有了某种剧本的属性,但并非传统戏剧故事情节叙事的逻辑,尤其是当代戏剧的多种先锋实验,已经使戏剧表演更加即兴、个人化和生活化。使当下的行为艺术与剧场艺术又产生了很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作为行为艺术家在对作品进行内容设计与策划的时候,作品内容的展示结构,身体以及场域空间所暗含的隐喻意义,行为实施过程中的符号指涉,时间长度,高潮设置的点位,吸引观众互动或参与的可能性,都是构成作品整体价值意义的要素。谈到20世纪非常有影响的戏剧理论,想必众多人会提到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但很多人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戏剧理论家,他就是 “残酷戏剧”理论的首创者翁托南·阿尔托,他是法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诗人,艺术家。著名哲学家苏珊·桑塔格对他如此评价,欧美近代多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阿尔托之前”和“阿尔托之后”,可见阿尔托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维也纳的行动画派在60年代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赫尔曼·尼特西等人以鲜血和动物尸体而进行的剧场表演,是对阿尔托残酷剧场理论生动的诠释。阿尔托的理论对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等人产生深远影响。而恰恰他们的理论都是围绕着“无器官”的身体展开的。这里涉及到整个20世纪关于身体的哲学史和思想史,包括很重要的哲学家:梅洛·庞蒂、巴塔耶、福柯、德里达、德勒兹以及梅洛-庞蒂思想的最新研究,我的博士后的研究正是这个领域,在此我就不展开来谈了。概括而言,一件很好的行为艺术作品一定是具有“剧场”性的,并需要以身体为本,进行悉心的设计和谋划,而其中设计的比例和“度”的把握又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个好的行为艺术家而言,其不同阶段行为艺术作品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谢德庆连续五年的行为作品能高度展示一个行为艺术家深度持续的思考以及艺术作品呈现形式的考究。他用极致的重复行为,打破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从而深刻解构了社会对自然人的压制性。纵观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创作的历程,她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串联起其艺术生涯中以挑战身体极限为线索的创作脉络谱系,亦是一个探究行为作品内容持续连贯性的绝佳案例。其二,行为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先天具有利用身体对抗的意识,但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行为艺术作品都需要采用血腥的方式对抗社会体制,或关涉政治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行为艺术的价值狭隘化。

  

  

  

  当代艺术先锋:非常感谢范老师精彩的分析和解答,再来说说您这次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吧。

  范晓楠:我们这次行为艺术交流展第一天的活动场所,选择了天津ASC艺术社区当下艺术工作室附近的旧厂房。6月20日那天天气特别炎热,站在高耸宽敞且破败的厂房空地上,炎热的午后阳光穿过破碎的玻璃窗直射进厂房内,在空荡荡的空间里形成一缕缕光束,朦胧且静穆,使人感到某种神性的降临。伸出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光与身体的强烈接触,站在光柱下向窗望去异常刺眼。可以想见,这个被废弃的厂房内曾经一定充满着大机械的轰鸣声和成群忙碌的工人。这个昔日被资本操控的权力场而今又短暂地恢复到它作为建筑之物的自然存在属性,破败的身躯具有某种即将消失在这个世界中的悲凉,窗框上的玻璃早已支离破碎,巨大的窗体只留下了几根横竖交叉的铁柱。阳光可以自由地射入厂房内,不再受玻璃的阻断。

  此时此刻,我突然萌生了做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念头。那天我正好穿了一件纯白色的亚麻裙,正巧符合我所需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图。于是我脱下凉鞋,摘掉身上的饰品,走入屡屡的阳光中。我想这是我冲破自我思想与行为束缚的一次尝试。在众多艺术家和朋友的注视下,我走入了沐浴在光线中的场域空间。伸出手臂,缓缓地行进,去触摸每一束光,感受它的温度,沿着厂房的墙壁,将手臂伸向窗外,却被窗体上的铁栏阻隔。显然,即使是在这废弃的厂房内,也并非是完全自由的。远处那大机器残留下的基座以及上面高耸的残骸,像脚手架一样安静地矗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踏在上面的瞬间,似乎联想到某种受刑的仪式。抬头望去,不远处厂房的墙体上仍然留有曾经车间内安装在墙壁上的“×”形的钢梯,如果倾斜一下头去看这个梯子的形状,好像教堂里的十字架,而这样的符号恰恰是我在这个场域空间中触摸阳光时感受到的寓意,我突然有爬上梯子到上面去触摸阳光的冲动。

  

  

  

  行为艺术表演现场

  当代艺术先锋:我看到您爬上梯子的那张照片,真的让我很震惊,那个钢梯看上去很陡很危险吧?

  范晓楠:是的,我最初没有预料到有那么大的危险,但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真的很惊险!梯子很陡很高,直直地伸向棚顶,我用手抓住梯子开始往上爬,那一刻才意识到这一行为对于我身体体能的挑战,梯子很窄,而且每节踩踏隔断之间的距离很大,这样的宽度,相对我的胳膊和腿是刚刚能勉强够到的范围,每登上一节都会异常艰难和危险,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我似乎没有退路了。就这样,我逐渐缓慢的向上攀登,越爬越高,越爬心理越忐忑,向下看时内心很害怕,甚至想万一摔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不由得手脚发抖。在意识的恍惚间,我爬到了“×”形梯子的交叉点,此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交叉点的口很窄,幸亏我还不算胖,才勉强钻过了那个口,换了个角度继续向上爬,颤抖的双腿每够到一级台阶都异常困难,我的双手死死握着梯子的边框,一点不感松懈,屏气凝神,稍不留神,都会有坠落下去的可能。最后,终于爬到了房顶上层最高的窗户,一只手可以抓住铁柱,另一只手便可伸向窗外去触摸阳光,这次触摸的感受显然不同,俯视下面的观众,他们紧张的情绪溢于言表,我的心里却突然异常平静,环视整个空间,似乎只剩下我一个人,思想处于游离的状态。

  在阳光的沐浴下,我开始试图从梯子的顶端下来,可想而知,从钢梯上下来要比向上爬的难度大得多。在这一过程中,下面看着我的朋友们一定在心里帮我捏着一把汗,此时我的身体异常疲惫,体力不支加之身体的高度紧张,已经让我的双腿和手臂同时抖动,我停留在梯子中间做短暂的休息,我想这是行为艺术作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只有对自我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与周边的空间发生这样激烈的冲撞时,才会激发出行为艺术中某种表达与阐释的力量。这是我最初实施我的行为方案时没有预料到的难度,但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完全用自己的身体去创作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奇妙过程。在我用尽所有的力气迈向最后一级台阶时,我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晓楠,人生就是需要这样不同的经历才可以。我向大家鞠了一躬,以示我作品的完成。在掌声中,我再次意识到作为行为艺术家的表演身份。

  

  范晓楠与英国行为艺术家 Bill Aichison 在作品结束后合影

  

  第五届“国际行为艺术巡回展”(2019 ART NOW LIVETOUR 5)

  当代艺术先锋:听起来真的很刺激和惊险,但有在这样的经历后,想必您对行为艺术一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范晓楠:是的,我希望我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不是“死”理论,希望在不断的介入、思考和观看的过程中激励我继续的深入思考。无疑行为艺术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中出现,它的语言逻辑离不开观念,观念一定是在深入的理论体系中升成的,而不仅仅是盲目的身体行为。所以对于一个行为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我的这件行为作品得到在场的艺术家和朋友们的高度认可,很多人都很喜欢。在我来看,这仅仅是突破自我的一个过程和试验,一个寻求自由的路径和方式。事后,我的同事和朋友,艺术家谭旭和我开玩笑说,晓楠就是行为艺术的“票友”,他说完还怕我会生气,我倒是非常高兴,“票友”对我的评价很准确,我就是“票友”,希望被业余化和边缘,这是保持艺术旺盛鲜活性的必备状态。

  当代艺术先锋:非常感谢范老师今天的谈话,我受益匪浅!

  范晓楠:也感谢你,通过这样的聊天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  

范晓楠
2018-06-14 00:29  

姓名:范晓楠

学习经历: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工作经历: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思潮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欧洲当代绘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平庸时代”,“疾病的隐喻——欧洲当代绘画研究”,“被剧场性腐化的感性——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契机”,“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对'死亡’主题的反思”等多篇评论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


  the Opportunity of Sculptur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many otheFan Xiaonan, PHD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Art critic,Independent curator, Artist, 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s Contemporary Art Trend and Studies of Visual Culture. Author 'Images of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A Stduy of European Painting Since the 1990s', 'Kink of Blood and Flesh: Bacon and Post War British Art ';Another'Persistence and Renewal: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nters the Mediocrity Era','The metaphor of disease: A Stduy of Europea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The Sensibility of Being Cursed by Theater: On r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Art works exhibited at home and abroad.Independently planned a number of academic exhibitions: 'In and No--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Loose Screws - YuCun & Yiliao Double Exhibition' 'Material in the heart - Zheng Jinyan & Tan Xun Double Exhibition'.Since 2016, he has provided academic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arge-scal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and solo exhibitio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