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甪直行

 tangaolus 2020-02-11

    苏南有一个富庶和平的小镇,2500年来几乎从未经受兵火的骚扰,这漫长祥和安逸的岁月,据说全赖于神兽“甪端”的庇佑。故所以人们一改原先的“甫里”古称,命名为“甪直”。

    这神奇的“甪端”,其形怪异,和“麒麟”一样,是我国古代民间臆造的,流行于官场和民间的一对独角兄弟。在官方,它们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它们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据说“甪端”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皇帝宝座的两端就摆放着一对“甪端”侧卫,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圣明地治理天下。

    民间传说中,甪端的产生与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除了到处收括民间宝物装饰皇宫,还在咸阳郊外围地千亩,筑“禽兽园”驯养珍禽异兽。一日,秦始皇忽发奇想,命令园官利用所集养之动物杂交培育出世上独一无二的野兽。园官不敢违命,只得奉旨照办。不意几年下来,竟偶得一对野牛所产之独角怪兽,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众官大喜,商量该起个名称,再向秦始皇报喜,最后定名它为角端。    

    秦始皇获报,即赴“禽兽园”,见之甚喜。问:“此兽何名?”园官忙答:“角端。”秦始皇说:“角端之名欠妥。朕赐名甪端。你等可有人明了甪端之意?”一园官略思片刻,伏地奏曰:“皇上赐名甪端,意在:角字为七划之字,字的头形似双角,指的是双角兽之角;甪字为六划之字,字的头形似独角,指的是独角兽之角。皇上改得极妙。” 秦始皇颔首大笑:就命他专管繁殖甪端。

    可怜这批园官,并不知晓偶得甪端之缘故。更不知以异种动物杂交所得之仔,如同骡子一样,是绝无繁衍能力的。     

    秦始皇等了数年,不见奏报甪端有后,居然下令,再不育出后代,一个月杀一园官。甪端得知此情,为不冤屈园官,于深夜腾空向东南出逃。秦始皇得知,即命御林军全力追捕。     

    甪端飞行到甫里旁的澄湖上空,见湖水清澈,烟波浩渺,葭荷流芳,林木秀绝,便偷偷降落匿于湖中。当地人得知后不但不追捕,反而悄悄为它们提供食物和居所。甪端见当地人谆朴、善良、厚道,也就安心居住在澄湖之畔。每当湖中发生沉船,有人落水,甪端就腾飞而至,背驮落水人送至岸上,又将沉船拖至浅滩。自从甪端来临,澄湖一带变得风调雨顺,且少有天灾兵祸。甪端遂成一方吉祥神兽,澄湖畔也有了甪直地名。

   其实,我们从地理角度看,甪直处于苏州古城之东20余公里,周边布满河流湖泊,是个水网地带,既脱离开兵家要冲之地,又不利行军排兵布阵。历来战火之幸免,全赖于此。而苏南水乡物产丰盛,且常年风调雨顺,天灾极少,使甪直人丰衣足食,充满自豪。到苏州的各地“驴友”,常常会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遇见穿着特殊拼接布衫的农家女,不免会惊问是何方女子敢着传统乡间服装闯荡都市大街?答曰:这一定是被昵称为“苏州少数民族”的甪直女。她们来自富得流油的甪直,所以家乡的拼接布衫是她们值得骄傲的标志。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奇葩: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曾经,这是甪直农村妇女劳动时的普通装束。

甪直行

(甪直古镇入口大牌坊)
甪直行(穿着拼接衫的本地女导游)
甪直行
(热闹的现代甪直商业大街——晓市路一偶)

甪直行
(甪直古镇游览图)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端广场)

    一般旅游车都停在古镇西面的晓市路旁边。晓市路是现代甪直的商业中心,主要大商家都集中于此,繁荣之程度不输同里。在一个路中央有大花坛的十字路口,可见坐东朝西的甪直古镇大牌坊。牌坊之南,路口有甪直旅游服务中心,有售票处,游人亦可进入里面拿几张免费导游图。过牌坊,再跨过一座大桥,即是甪端广场。
   甪端广场不大,那只怪异的甪端石雕像宛如传统的中国石狮般高高蹲坐在一座台阶上。不断有游客在雕像下拍照留念。

   左前方,就是甪直古镇的西汇上塘街和下塘街入口了。

   东西向的西汇河道比较狭窄,所以架在河上的古石桥都显得小巧玲珑,挺像古典园林里的精巧摆设。第一座桥名曰永安桥,周围景色一下子就把游人拉回了明清时代。永安桥边有门面颇大的“甪直酱菜厂门市部”,挂着百年老店的招牌。看着柜台上下玲琅满目的各式酱菜,当然不由得有些嘴馋,禁不住诱惑,我进店称了一斤“蜜汁小青瓜”。不过,再往里走,大家会发现更多的大小酱菜店和“门市部”,个个自称“百年正宗”,而且价格小有偏差,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就里。还好,回家尝过后,众人都说味道不错。

甪直行

(永安桥)甪直行
甪直行

(香花桥)

    沿街东行百余米,有香花桥,周遭古意盎然,桥北之小巷即直通有名的保圣寺大门。这里是游客不得不到之处。

甪直行
(苏州曹仁荣所作《保圣佛地》)
    保圣寺者,甪直仅存的千年古刹,建于公元503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内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的半堂泥塑罗汉更是国之瑰宝。保圣教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据说殿宇达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但这“据说”毕竟不能当真,许多古寺都有这种缺乏考证的夸大了的历史数字,我们看重的只能是真正遗留下来的文物真迹。

    寺内现存建筑仅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

    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但见天王殿气宇轩昂,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的是江南佛殿风格。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斗拱结构。据古建长专家陈从周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这是北宋年间的遗物。殿内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刚)泥塑,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日本人自甲午到二战,在中国到处伤天害理,罪恶滔天,至今拒不谢罪,竟轻易得免其巨额战争赔偿,常令国人愤懑不解)。现殿内专门展览当地之出土文物。天王殿北庭院内,有两大件珍贵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二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保圣寺的经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保圣寺的这座铁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敲钟也是一种善举。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713-741年),吴县人氏,唐开元年间,他与吴道子一起学苏州画家张僧繇的笔法,后专功泥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谈。杨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过许多塑像,但由于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铜雕那样经久,因此其真迹很难保存下来。1918年夏天,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人之邀来游保圣寺,在大雄宝殿里见到这出自唐代圣手的作品时,不禁为之惊愕倾倒,兴奋之情难于言表,但当时大雄宝殿已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罗汉塑像随时有被毁的危险,于是就在报刊上将这堂久不为人注意的罗汉公布于众,呼吁抢救,但当时的政府未能立即采取措施。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过后,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1932年,由建筑专家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并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等把这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放在这个位置,现馆内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泥塑罗汉现在是国宝级文物,因此大殿内严禁摄影。游客参观时只能就着殿内暗淡的光线瞻仰那九尊传世罗汉塑像。
    保圣寺现在是博物馆性质,无僧人住持,无佛事活动,也没有香火。

甪直行
甪直行
(这是从网上转载的2幅保圣寺罗汉照片)

    保圣寺有西门通叶圣陶博物馆和陆龟蒙墓园。叶圣陶先生大家都知道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和童话作家。陆龟蒙是唐朝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在古甫里,陆龟蒙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由于当时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常要面临饥谨之苦。陆龟蒙只能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

    顺便录得陆龟蒙诗一首,供欣赏:

           《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1500年的古银杏树依然枝叶繁茂)
甪直行
甪直行
(清风亭)

    古人赞美清官和文人的“两袖清风”,也许陆龟蒙正是这样的人物。

    出保圣寺大门,才发觉门口还有一座古井亭。这里尚保留着镇子古朴的小巷风貌。

甪直行
甪直行

    香花桥之东即沈宅,甪直著名教育家沈柏寒先生旧居。房屋建于1873年,距今有130年历史,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

    沈柏寒,甪直人,从小就得到名师的指点,打下了旧学根底,21岁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在日本,他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且开拓了视野,23岁,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了严重纠纷,沈柏寒只得辍学回家,回到家乡,他痛感古镇风气的闭塞,认为必须启迪民智,于是确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从事教育事业。

    沈宅的精华部分——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不仅高大宽敞,雕饰遍布,且因前后做重轩,东暖夏凉,四季皆宜。堂内有两幅抱柱联,其一: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和气祥光,请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前一幅是教育子孙的话,后一幅则是跟堂名有关,是希望由“乐善”而达到的至高境界。
甪直行
甪直行
(乐善堂)

甪直行
    继续由香花桥东行,来到T字形河口,有进利桥。这儿是甪直镇最热闹的南市上塘街了。它的特点是整条街都有为行人遮阳避雨的廊棚,且沿河都具备“美人靠”供行人坐靠休息。河对岸的南市下塘街却没有廊棚。
    南市上塘街紧接着中市上塘街,沿市河南北而建,从进利桥到和丰桥约350米。古镇甪直之精华,俱在于此。如果你纯来甪直逛街,不消半小时,足够你打个来回。但这充满原汁原味中国风情的地方,你得慢慢细细嘴嚼品味才是。
甪直行
(进利桥)甪直行
(南市上塘街,漂亮的完整廊街)
甪直行
甪直行
(南市下塘街、市河即景。前面是三元桥。)

甪直行
甪直行
(在这家秀福楼吃了一碗焖肉奥灶面,10元。)

甪直行
(萧芳芳故居大门)
甪直行
(萧芳芳故居的重檐和骑马墙)

   要不是门票上有“萧芳芳故居”条目,还真不知道萧芳芳是谁。既来了,就进内打量了解一番。原来萧氏原为一位在香港拼搏的并不怎麽出名的影人!甪直人觉得萧毕竟也算是甪直的优秀女儿之一吧,就把她的故居辟为甪直名人馆之一。于是到过甪直的游人从此晓得了萧芳芳,尽管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看过她曾饰演的电影。

   河对岸,倒是有一位真正历史人物的旧宅。

   这就是王韬纪念馆。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

甪直行

甪直行
    王韬是清朝后期少数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称之为中国社会变革先驱也不为过。他是近代中国报人的鼻祖之一。甪直出了这么一位有思想有热血的先辈,足以表明甪直人并不满足于丰衣足食不愁温饱之小康,而是胸怀天下志在高远以强国为己任。
甪直行
    清末,还没有“新文化运动”之前,国人诗歌格式严谨,绝不许乱来。所以王韬翻译马赛曲歌词,竟以七言长诗规格要求之。虽然显得古板了点儿,毕竟算是歌词形式。不免试看现今,如大白话隔行写的“现代诗”甚至被人戏称作“回车体”,“洋洋洒洒,肆意奔放”。请看“代表作”: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如果广泛收览近代到现代的中国各家“白话诗”,我得承认,现代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念起来倒是颇有味道的,比多数现代诗人在书刊上发表的“白话诗”强多了。古人的诗词都是可以唱的,现在也应该一样吧。

新诗体要取代旧体诗,首先得具备有诗的节律和韵味,让读者有回味的余地。如果自说自话把一句大白话拆行写“变”成了所谓诗,那岂不全民都成了诗人?回想自己年轻时也曾不知天高地厚,胡乱填写所谓新诗,现在看来都是垃圾,与诗根本不搭界,所以现在已不敢“写诗”了。对诗歌创作真要有一点敬畏感才行。也许,诗人在创作时自己下意识中过分的拿腔拿调会把平平常常的字句读得美妙起来,但读诗的普通大众是明白人,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会否定这种不经推敲的伪诗。
甪直行
(古人读书的书房。鸳鸯厅-——蘅花馆)
甪直行
     蘅花馆后有私家小花园——韬园,不大,却有“山”有水,花草藤木俱全。
甪直行
(市河北端之和丰桥)

中市上塘街的北端有规模较大的和丰桥。桥北有小花园,一座小石牌坊。不远可以看到甪直电影院。这里主要是本地人的休息场所,老人们在三三两两下棋、打牌、闲聊;几个烤羊肉串的摊贩照例把空气搅得油烟味呛人;数处树荫下,有卜卦者在为人算命;桥头,围了一群看客,近视之,竟是摆象棋残局者引诱市井“高手”上钩埋单的。
甪直行
(街头)
甪直行
(临河民居)
甪直行
(桥乡·环玉桥)
甪直行
(中市下塘街)
甪直行
(古镇民居的后门)
甪直行
(万安桥)
甪直行
(甪直水韵)
甪直行
(古玩店)
甪直行
(民间艺术品小商店)
甪直行
(作文博物馆)
    甪直有座全新的颇大的公园,名为江南文化园。院内设了许多所民俗风物博物馆,不过,我来得不巧,这天竟多数闭门谢客。于是,只得在园间随意走动浏览一番,再在小湖边的亭榭中乘了一会凉,又在广场上看了不知来自何方的歌舞团在仿古的漂亮大戏台上表演的水乡歌舞。甪直行
(江南文化园大门内的广场)
甪直行
(文化园内众多博物馆之一)
甪直行
(石桥、洲渚、庭院)
甪直行
(精致的古典园林景色)
甪直行
(廊榭)
甪直行
(廊桥)
甪直行
(戏台)
甪直行
(雕塑小品——下棋)

甪直镇南兴隆桥畔是依照叶圣陶小说里描绘的万盛米行复原的“万盛米行”景点。

当初叶圣陶先生十分注意“谷贱伤农”的社会问题。农民丰收了,每亩田比往年“多收了三五斗”,不料反而遭到卖不出价的损失,几近破产。但这个经济现象直到现在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菜农会遇到大白菜丰收了却卖不出去的尴尬;橘农会因为消费潮流的改变使生产的橘子少人问津;鸡蛋一多则必然价贱亏本。“生产过剩”一直是困扰社会、令人头痛的经济问题。
甪直行
(万盛米行内景)
甪直行
(叶圣陶那篇小说的开头)
甪直行
甪直行
(万盛米行内的农具博物馆之展品)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兴隆桥)
甪直行
(兴隆桥畔游船码头)
甪直行
(小巷)
甪直行
甪直行
甪直行
(临水酒家)
甪直行
(居家甬道和水埠)
甪直行  (回到入口大牌坊)



2012-8-22文 

 

附记:

 

王韬纪念馆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

  每当谈及改良,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则鲜为人知。其实,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只不过当局“用其言而仍弃其人”而已。  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弢,又号天南遯叟,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王韬多次上书,进献“平贼”和“御戎”方略,当局未有实际表示,他深感失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常州地区,进逼上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韬回乡探望病母,滞留里中三个月。为保护身世家产,他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苏福省总理民务逢天义刘肇均,建议太平军以不进攻上海为条件,来换取外国不再资助清朝军火的保证,并建议太平军力争长江上游,分兵干扰清朝海道运输等。不久,此书落到清军手中,并被查明,李鸿章遂下令以“通贼”罪缉捕他。这年十月,他在英国领事慕西士的庇护下避祸香港,从此改名为韬,号天南遯叟。  避居香港后,王韬在英华书院帮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译《诗》、《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书,暇时兼治经学。同治六年,他应理雅各之聘,赴英译书,顺便游历了英、法等国,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治九年,王韬回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王韬东游日本,与日本诸名士交往,并和当时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结交,数日一会,常“山钵联吟,谈天下事”。  光绪十年,王韬通过丁日昌获得李鸿章默许,移家回到上海,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旋被上海中西董事举为格致书院掌院,并担任《申报》编纂主任。此后不再远游,在沪西构筑韬园,潜心著述,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蘅华馆诗录》等数十种著作。  光绪二十年,王韬通过郑观应结识了孙中山,并曾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润色。  光绪二十三年,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甪直。  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思想家王韬,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门楼上书有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还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最后是一个小花园,名为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