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流深shi 2020-02-11

玉韘形佩,玉质,西汉,长7.4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玉韘形佩

位于河南永城县东北30余公里处的芒山,面积20余平方公里,是芒砀山、保安山、僖山、黄土山、铁角山、夫子山等山的总称。古时亦称砀山,秦时设砀郡、砀县,秦末汉高祖刘邦曾避乱于此,西汉时为梁国辖地, 梁孝王家族的王室陵墓亦分布在芒山的各个山头之上。僖山墓位于芒砀山东的僖山东端峰巅。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永城芒山西汉梁国王陵分布图

1986年,经商丘地区博物馆发掘,确定僖山墓为西汉墓。这是一座凿山竖穴石室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平面呈“甲”字形,上面填土夯实,墓顶封土达10米以上,封土之外有石围墙,墓道开口向东。经考证,此墓是西汉末期梁国的一位国君之墓”。因当时封地势力削弱,其规模和形制,远不及梁孝王墓。该墓出土器物多为兵器和礼器,其中有金缕玉衣、玉璧、玉剑饰、玉佩饰等大量精美的玉器。此件玉韘形佩为白玉,长7.4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体为扁长椭圆形,中间有一圆孔,一面微鼓,另一面稍下凹,以阴线雕刻勾连云纹,两侧饰透雕流云纹附饰,细部以阴线刻卷云纹。此玉佩雕琢精细,技法高超,形制在西汉晚期韘形佩中具有代表性。

比较研究

西汉前期的玉韘形佩仍保留着玉韘的许多特征,有的形体较厚,大多主体呈扁平椭圆形,中孔较战国时期小,上端尖顶,下端圆弧,正面凸出,背面内凹,器身有附饰。附饰位于器身的一侧或两侧,个别位于器身顶部,一般不对称,有的短于器身主体,有的长于器身主体。本期末,出现了两侧附饰向上延伸在顶部相连的玉韘形佩,且附饰夸张,韘形难辨。韘形佩的雕琢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透雕镂空和细线阴刻的技艺精湛,装饰功能及艺术性进一步加强。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长5.4厘米,宽3.6厘米,厚0.3厘米,孔径1.5厘米。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玉色黄绿,局部受沁剥落。主体长圆形,顶尖缺失,中有圆孔,器中厚边薄如龟背状,一面光素,另一面浅刻云雷纹。一侧有透雕的变形鸟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长7.2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孔径1.6厘米,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玉受沁呈白色。体型修长,一面稍凹,另一面微拱似龟背,中有一圆孔,顶尖,两边附饰一大一小,为两只透雕的变形凤鸟。器表及附饰上均刻有单线云纹,表面粘有朱砂和丝绢。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长11.6厘米、宽2.9厘米、厚0.25厘米,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玉黄绿色。器形扁平修长,两面雕刻,上部透雕变形双凤纹,下部为椭圆心形,中有一大圆孔,一面稍凹下,一面呈龟背形。两面均阴刻卷云纹。此器与常见的韘形佩造型不同。应为单件佩饰。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高4厘米、宽4.1厘米、厚0.1—0.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青白玉,有部分赭色。玉佩呈片状,圆形,中部透雕一圆孔。下端为弧形,上端中部为尖形,上刻阴线云纹,左右两侧均镂雕出廓的猴子,短圆脸,细眉,圆目,竖鼻小口。猴一臂上伸攀扶玉佩顶端,身体紧附于一侧,神情机警。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前期玉韘形佩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西汉前期后段玉韘形佩,高7.1厘米、宽4.4厘米、厚0.4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青玉,泛青黄色,有少量受沁灰白斑和褐色纹理。片状盾形,两面造型略有不同,中心钻一圆孔,正面圆孔下呈半圆状凹形。两侧和顶部均镂空,其图案为变形且不完全对称的螭纹和凤纹,表面又随形阴刻各种云纹,背面中孔上下基本上处在一个平面,唯下端略向内收。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前期后段玉韘形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形制趋于定型,主体扁平而中孔较大,两侧透雕云纹或凤鸟纹附饰。附饰向上延伸在顶部相连的韘形佩依然较少。此外较为鲜见的还有一种新形式,此类韘形佩形体较狭长,中孔较小,一侧附饰上端延长曾尖状,整体类似玉觽,有专家认为这是韘、觽结合为佩饰的初步形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5.2厘米、宽4.1厘米、厚0.3厘米,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妻窦绾墓出土。白玉,质润光滑。呈椭圆形,一端委角,一端圆弧,中有一圆孔。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面皆饰细阴线流云纹。两侧附饰透雕鸟兽相搏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14厘米,宽9厘米,厚0.2厘米,1977年山东省巨野县红土山汉墓出土。玉白色,扁平,心形,上尖下圆,两侧透雕卷云纹。雕琢精致,已残。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山东省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3厘米,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玉灰白色,质温润。呈鸡心形,中有圆孔,一端尖,一端弧圆。两侧透雕变形凤鸟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南京博物院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4.6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1975年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曹女巽(为一个字)墓出土。玉白色。扁平心形。中部有一圆孔,两侧饰透雕卷云纹,表面饰阴刻细线卷云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 (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10厘米、宽4.1厘米、厚0.3厘米,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白玉,质润光滑。呈椭圆形,一端尖头,一端圆弧,中有一圆孔。两面皆阴刻细线流云纹,一端有透雕流云纹附饰。纹饰优美,线条流畅。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长8厘米,宽3.5厘米,河北定县40号墓出土。玉为黄褐色。器体扁平。其主体部分造型为椭圆形,并在上部凸出一尖,中间有一椭圆形孔,外侧透雕凤鸟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中期玉韘形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心形主体变得窄长,有的主体较直,有的弯曲呈弧形,中孔逐渐退化为一椭圆形小孔,两侧及上部都有透雕附饰并且较之之前更为夸张,有少数心形主体外有附饰围绕一周。韘、觽结合样式的韘形佩增多,还出现韘、璧结合的样式。此阶段玉器透雕、圆雕、浮雕、细线阴刻等雕琢技术更加发达,尤其是透雕镂空技艺的高超,体现出玉佩玲珑剔透,活泼流动,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为玉佩增添了一份空灵之感。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长7.1厘米,宽4.3厘米,厚0.4厘米,江苏省徐州市石桥村2号墓出土。玉白色,体扁平,两面饰纹相同,中部为一有阴刻卷云纹的心形。中有一椭圆形孔,两侧透雕变形夔龙和凤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江苏省徐州博物馆藏)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长9.5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白玉,为扁平椭圆形。中间有一圆孔,一侧尖,表面饰勾连云纹,佩的两侧饰透雕卷云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河南博物院藏)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长9.5厘米、宽4.2厘米、厚0.4厘米,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妾莫书”墓出土。玉白色,表面光润。为双面片雕,采用透雕和阴线浅刻法雕琢而成。主体长条形,中有一圆孔。上部雕饰一龙,作回首状;下部雕饰云纹,一端作尖角状。雕刻精细,造型别致。这种玉佩似为韘和觽的合体。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江苏省扬州博物馆藏)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长9厘米、宽3.7厘米、厚0.55厘米,湖南省长沙市五里牌7号墓出土。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扁平体,俯视略呈椭圆形。主体作心形,中部有椭圆形孔,周边为透雕双螭纹饰,阴线刻螭的五官和腿爪,在心形上下左右缠绕。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后期玉韘形佩(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末期玉韘形佩,长7.2厘米、宽3.2厘米,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131号墓出土。玉质受沁为鸡骨白色,上有赭黄色沁。器为片状长条形,在心形上端透雕龙纹,龙尾横卧在心形的左边,右边透雕凤鸟纹。器身上饰有极细的阴线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末期玉韘形佩(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后期心形玉佩,直径9.2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汉墓出土。青玉质,呈青灰色,并有褐色浸蚀。两面镂雕龙凤纹,龙凤纹之间为心形,其上阴刻变形云纹。在器面和孔的边缘各刻弦纹一周,刻工巧妙,纹样精美。这件佩饰从内部看有韘形佩的基本特征,而忽略中间的心形主体,则似玉璧,“肉”部位镂空。可看作是璧与韘形佩结合的样式。这种玉佩出土数量极少,目前仅见于西汉后期的北京大葆台汉墓、朝鲜大同江面内古坟汉墓、东汉早中期的湖南零陵东门外汉墓等,以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最为优美。此类韘形佩出现于西汉后期,至东汉逐渐消失。虽与觽、韘结合的韘形佩大约同时,但其流行程度远远不及后者。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汉后期心形玉佩(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

东汉时期的玉韘形佩注重图案布局,讲求完整性,雕琢风格上更为细致精密,纹样生动。东汉玉韘形佩在继承西汉时期形制的基础上也出现新的变化。玉韘形佩不再凸显主体图案,而是着重加强周围的附饰,以致主体与附饰图案基本融为一体。附饰还逐渐摆脱了平面化的限制,向立体化发展,这种纹饰立体化发展的工艺风格延续到魏晋时期。晋以后直到明代,未再有韘或韘形佩出土。

东汉玉韘形佩,长15.6厘米、宽7厘米,河北省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青玉,质地润泽。造型呈椭圆形。两端各透雕一独角蟠螭,翻转扭动,肢体盘踞于心形佩上。雕琢剔透、精细,局部以细线勾勒。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东汉玉韘形佩(定州市博物馆藏)

东汉玉韘形佩,长6.8厘米、宽4.6厘米、厚0.4厘米,湖南省衡阳市苗圃蒋家公山4号墓出土。玉色黄白,略有黑、褐点沁。片形镂雕,主体略呈椭圆形,中间呈鸡心形,一端尖,一端圆浑。两侧镂雕蟠螭,螭身用阴刻线毛片纹装饰。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东汉玉韘形佩(湖南省博物馆藏)

东汉玉韘形佩,长10.2、宽6.3、孔径1.8—3.7、厚0.4厘米,陕西省华阴县油巷新村大司徒刘崎墓出土。白玉,表面多处夹有赭色。玉佩呈椭圆形,正面微鼓,中心部位为一椭圆形孔。孔边缘镂雕出三只螭虎,螭虎头上雕出长独角,四肢弯曲,均呈正背连体的穿云奔腾状,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阴线装饰细部。背面较平,以阴刻的曲线和短平行细线装饰螭虎身躯和四肢。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东汉玉韘形佩(华阴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藏)

西晋玉韘形佩,长11.8厘米、宽8厘米、孔径4.1厘米、厚0.5厘米,湖南省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白色,受沁有黄褐色斑痕。主体呈鸡心形,上端中间起脊,中部有一圆孔,鸡心两侧为不对称的镂雕图案龙、凤、螭,孔下有浅浮雕的螭龙首,上部作兽首形,另一面饰谷纹。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晋玉韘形佩(安乡县文物管理所藏)

西晋玉韘形佩,高9厘米、宽7.5厘米、孔径2.9厘米、厚0.5厘米,湖南省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灰白色,有绿色斑点沁。方首,中间鸡心形,两侧对称透雕龙纹,龙首向上,卷唇长舌。龙首上部有一长方形孔,作系带用。中心有一圆孔,下部以细阴线刻兽面纹。这件玉佩顶部增加了实用性的附件,但主体还是具备韘形佩的特征,故认为属于异形韘形佩。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西晋玉韘形佩(安乡县文管所藏)

东晋玉韘形佩,长7.1厘米、宽4.6厘米、厚0.47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东晋墓出土。玉青色,经浸蚀而呈灰白色。体扁。正面对角镂雕双螭,一大一小,遥遥相望,中央有一椭圆形穿孔。背面平雕螭身等纹饰。精美别致,玲珑剔透,为魏晋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东晋玉韘形佩(南京市博物馆藏)

玉韘形佩是汉代典型的玉饰,所以在尚古之风盛行的清代被大量仿制。清代韘形佩的孔变小,孔外装饰复杂精致,宫廷使用的韘形佩极多,有的完全仿汉代作品,有些则是在汉代作品基础上加以变形。

清代玉韘形佩,长8厘米、宽5.7厘米,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黑舍里氏墓出土。羊脂玉,润洁无瑕。长方扁片形,镂空碾琢减地阳起流云纹。四角借云纹作倭角形,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两朵祥云盘在其中,佩两面纹饰相同,琢刻线条纤细繁密秀丽,抛光极好。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清代玉韘形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清代玉韘形佩,长7.7厘米、宽4.6厘米,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黑舍里氏墓出土。碧玉质,莹绿略透光,局部泛黄色或黑色瑕点。扁片形,以减地阳起镂空技法琢制。四角呈委角。佩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另一面为凤鸟,依附在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出土后仍极光亮。

【国宝品鉴】玉韘形佩

清代玉韘形佩(首都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刘芳,女,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

吴歌,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学学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办公室,助理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