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山水诗,以写景为主,兼顾抒情。 首联描写山居秋曝的整体画面:一场秋雨刚刚下过,傍晚的山间一切都呈现出秋天的特色,点明了时间(晚上)、季节(秋天)、气候(雨后)、地点(山中)。诗人写秋雨后的山景,既不描摹山形的奇异秀美,也不描绘山色的苍翠欲滴,而是写神,有意突出了山中的静——万簌俱寂又显得“空”。一个“空”字,既指环境的寂然空旷(人事活动尚未展开,秋雨已停,山林中出现了短暂的宁静),也表现诗人幽静的情怀。表面上看起来,“空山”似乎与下文出现的归浣女和下渔舟有相互矛盾之嫌,但恰恰收到了相反相承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逐渐降临,“明月”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的流逝,“清泉”暗应“新雨”,写出了雨水对山石的滋润。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动静结合;出句写所见,对句写所闻,视听交错;出句写月光,由远而近,对句写流水,由近及远。以“明”饰“月”,以“清”饰“泉”,略加点染,以简约疏淡的笔触粗略勾勒,以形写意,着笔成绘,画意盎然。默然屹立在山坡的松林,静静投射在林中的月光,缓缓流淌的清澈山泉,安然静卧在水底的山石、月色水声,和谐入诗,声声俱备,顺承首联安静的描写,使“空山”更显得安闲静谧,悄然恬然。 颈联由前两联的状物转到写人,同样写山间景色的美丽动人。“竹喧”、“莲动”前置到句首,一则说浣女隐于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所遮盖,起初未见,等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见人见舟,更富有真情实感,声情并茂,同时也强调了“竹喧”、“莲动”的吸引人心。出句写听闻,对句写所见,出句写岸上,由喧笑声而寻竹林,由远及近;对句写水中,因莲动而见渔舟,由近及远。“归”、“下”两种动态显示出持续不断的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写竹林中浣女的喧笑和池塘中荷叶的晃动,同样是为了衬托“空山”的幽静:正因为静,山坡上的喧笑才能透过浓密的竹林飘过悠远的山峦,入人耳膜;正因为静,远在池塘中央的荷叶轻微晃动,才能够招人注意。在清新优美的画面里,又融入了浣女的身姿和荷叶的摇动等形态,姑娘的欢歌笑语、船桨击水的声音等音响,使之成有一组连续活动的镜头,使诗味更浓郁,画面更富有生机,情景更为融洽。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外物的描写转入对内心思想感情的抒发,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语意,表明诗人自己在貌似“空山”的青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表明了自己隐居山中的愿望,归纳和传达了诗的主题。 这首诗把自己从山间秋景得到的心理感受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含蓄地表现在所描绘的景物中,达到情从景出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而且,声光色态,无所不包,天地远近,无所不容,动静显隐,时时变化,使这幅清晰可见、典雅隽秀的山水画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
|
来自: DavidCCH > 《李商隱等之诗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