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拍视频大都用相机拍摄而不用摄像机?

 任红亮任颖哲张 2020-02-11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刚刚提到了一个概念,大尺寸传感器相比传统摄像机拥有更大的成像区域,想要获得相同的景别构图,你就必须使用更长焦距的镜头。所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传感器大了,景深浅了。浅景深带来的背景虚化画面能够分离主体与背景,而传统摄像机(2/3、1/2甚至1/3英寸传感器)想要在相同的拍摄位置上获得同等的浅景深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这个特性在当时被人们与“电影感”画了等号——这是一种在日常电视上很难看到的质感,电视摄像机即使拍出景深效果也无法与相机相比。

《最后三分钟》

其实回过头来看《最后三分钟》这样的短片,虽然确实有着电影的质感,但这种质感不仅在于浅景深,更在于故事、调度、灯光、音效、置景、服化道等等各个方面。虽然当时的普通摄像工作者很难有现在这样的觉悟,但从根本上说,视频相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容易实现的,更接近电影风格的画面观感。

《最后三分钟》

而在记录格式方面,当时的EOS 5D Mark II相比市面上的专业级摄像机也并不落后,H.264编码MOV封装格式,8-bit 4:2:0。要知道当时行业用户普遍使用的也无非是DV、DVCAM、DVCPRO、HDV、AVCHD、MPEG HD420,这些格式中相比5D2的H.264并无明显优势,有些标清格式在分辨率上就先输了。编码指标能全面超越5D2的机型(HDCAM、XDCAM HD422等)在价格上则比该机贵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当年最流行的高清制作格式还是HDV

当一款器材,价格便宜、拍摄效果出众、而且能够满足影视创作的需求,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它呢?仅仅是因为它有着照相机的外形吗?

而到了现在,高端单反和无反相机的视频功能又经历了多次巨大的优化,在设计上,视频功能就已被提升到与拍照功能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操作、功能、还是工作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对影视制作人越来越友好。部分机型甚至主打视频拍摄功能,以吸引专业视频制作者采购。作为一款照相机为什么考虑视频功能?只能说这是用户的选择,也是厂家的决策。

视频相机是残酷市场竞争的幸存者

接上个话题,视频相机能够发展至今,用户的选择和厂家的决策是两大推动力,而其中的本质还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换句话说,视频相机通过自我进化和打败竞争对手才幸存到了今天。

照相机的机身设计其实并不适合摄像应用,无论从握持手势还是监看方式,相机都更适合于拍照。所以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影视制作人喜欢用大尺寸传感器来拍视频,为什么厂家不直接推出同一价格区间的大尺寸传感器可换镜头摄像机呢,这样你既能用熟悉的方式拍摄,又能获得大底带来的高画质。

相机制造商并不是没有这么做过,还记得索尼NEX-VG系列吗?NEX-VG10搭载了APS尺寸CMOS,当时被宣传为更接近Super35电影的画幅。此外它搭载了E卡口可换镜头设计,H.264全高清视频编码,还拥有比相机更好的收音装置,价格也就一万出头,比5D2便宜了不少,那稳赢了吧?况且VG10之后,索尼还推出过VG20、VG30甚至全画幅的VG900,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类产品不但没有稳赢,而且仍旧是视频相机笑到了最后。

NEX-VG10曾被寄予厚望

定位尴尬是其中最大的问题,视频相机的优势是集合了拍照与摄像功能,摄影师、摄像师或者摄影摄像全能型选手都会考虑购买。而受困于成本和定价,VG系列这类大底可换镜头摄像机的摄像功能相比视频相机并没有碾压性的优势,摄影功能还不如相机,同时还面临着与传统手持摄像机的竞争,生来就是个内外交困的苦命孩子。但现在来看,索尼VG系列也并不能说是失败的,它本身就是个搅局性质的产品,不但赢得了一部分用户,还在推广E卡口的同时争取为索尼争取了时间,索尼全画幅微单成功的背后有它不可忽视的市场培育以及技术沉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