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千年后,医圣张仲景又上了热搜!

 一葉一如来 2020-02-12

在这场抗疫之战中,

张仲景终于登场了!

作者:何生
本文为咪咕阅读原创

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根据近期中西医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情况,将《清肺排毒汤》推荐各地使用。


而这个清肺排毒汤,正是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我不懂医学,但我可以带你了解张仲景及中医发展的故事。听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泱泱中华几千年,张仲景能被誉为“医圣”


▲电视剧《霍去病》剧照,张若昀饰霍去病。



扁鹊还发现磁石有治病效果。可是,现代有些商家就以此为契机,推出各种“磁石产品”。

扁鹊大概是第一个被后人玩坏的中医圣手。






张仲景在世时没有人给他写书立传,但他的著作却影响了中医历史。

晋朝之后是混乱的南北朝,然后隋朝统一。隋朝记载《伤寒杂病论》几乎毁于战火,但到了唐代手抄本又公开于世,几乎所有学医者都要习读,孙思邈尤为推崇。

孙思邈,大家都知道,唐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药王”,传说活了100多岁。

他的著作是《千金要方》,这个名字是含义是,如果一个药方能救人一命,那就比千两黄金更有价值。

我们熟悉的藿香正气水,就是源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到了宋代,医学界对张仲景的推崇达到高潮。宋朝重新整理编纂,出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者合起来就是《伤寒杂病论》。

就连衙门的仵作也要习读,比如宋慈

宋慈是宋代著名的法医学家,被誉为法医鼻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宋提刑官”。他的著作是《洗冤集录》。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

明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各种学科融会贯通,医学也有了迅猛进步。明王朝对张仲景极为尊敬,开始尊他为“医之亚圣”。

李时珍以张仲景的著作为基础,写出了《本草纲目》。

比如,民间常用的鸡内金,就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


到了清代,虽然医家还是奉读经典,但整个清王朝很多科技都没有太多进步,包括医学。

到了清朝末年,西医开始进入中华大地,很多人开始怀疑了。

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西洋医生史密斯就对喜来乐说:“你们中医就知道给人吃草根树皮和小虫子熬成的汤。”

喜来乐反对:“除了中药,中医还有望闻问切,针灸等等。可不是吃草根树皮那么简单。”

▲《神医喜来乐》剧照

当时西医的进入,对中医的传承造成了极大影响。

到了1920年代,孔夫子学说被打击,中医理论也被打击,甚至提出“废除”一说。军阀混战的民国,是中医发展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后来,屠呦呦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她感慨道:“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写在文末  

有个医学生朋友调侃着形容:“西医看不好的找中医,中医看不好的找上帝。”当然,这只是调侃。

我问他,为什么不钻研中医学。他大声回答:太!难!了!

“如果不懂中国文化里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无法读懂中医理论。”

医学生尚且读不懂的东西,我们这些外行自然无法去断言评价了。就像博大精深的《易经》。

几千年的中医发展,留下的,除了医书药方,还有医德。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里最后写道:“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看得出,他很谦虚,坚持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当初学医,目的也很纯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了解张仲景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竟然还是当官的!

在士族体系的东汉末年,张仲景这样士族大家出来的人做官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一边做官,一边给老百姓看病。

但是汉代官员不能随便去百姓家里,于是他在做官期间,每逢初一十五,便坐在大堂上,请百姓们进来看病。

也因此有了中医“坐堂”的说法。

我们不懂医学的人,无从评价《伤寒杂病论》的方子,但从张仲景身上,我们能读到泱泱华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医德。

每当灾难来临,总会有人负重前行,替我们老百姓抵挡风刀霜剑。

崇尚医德的医护人员们,永远是每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们。

(特别声明:文中提及部分药方疗法请勿擅自使用,若有不适,请遵医嘱!)

原创作者:何生,咪咕阅读独家版权所有。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