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装帧:如此“卖萌”为哪般

 年度人物 2020-02-12

爱书者不可能不购买图书。但不知从何时起,图书出版市场掀起了一场比拼装帧之风。此风一旦刮起,便经久不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令人啧有烦言。

在沉寂数年购书狂热之后,鄙人今年旧病复发,闲暇之余频频光临各家图书市场和书店。徜徉书海,在惊叹图书数量井喷式增长,图书品类蔚为大观之余,愈发发现图书设计之前卫,装帧之精美,包装之考究。当然,还有书价之昂贵。

进书店的人,大都不会像女人逛服装市场,只过眼瘾。既来之,则必购书一二方引以为快。问题来了。书价令人“高处不胜寒”不说,单就繁复的装帧和过度包装就让人大跌眼镜,叫苦不迭。

先说书套。早些年的图书大都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没有花里胡哨的外包装。裸书一本,就搁那,翻阅自便,购者自酌。自打有了“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一说后,这种肇始于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的勾当,便悄无声息蔓延到了图书出版市场。毫不夸张,当下的图书三分之一以上流行起在图书本体之外再“安装”上一张书套这一做法。就像孩提时代用报纸和牛皮纸包裹住小学课本一样,把图书严严实实、一丝不露地罩上一副“盔甲”。出版者的本意许是出于保护图书的考量,但这纯属“多余的关心”。现在的读书人虽不至于像古人那样焚香净手后用木板托着书看,但也绝不会视书如玩偶,肆意把玩耍弄。况且,买书人是否敬纸惜书,也不是你一张书套就能解决问题的。每每捧读这类带套的图书,总是碍手挂指,书套在掌间上下滑动,影响阅读的快感,展卷之时无一不将书套弃置一侧,不再理会。纯属浪费资源,增加读者购书成本。

更有甚者,在书套之外又叠加一张略占图书封面三分之一面积的腰封。读者讥笑现在的图书:无书不腰(妖)、妖风(腰封)不止!这条“裤带”(腰封)上除了推介图书的广告语外,就是著者的头像,没半点实用价值。腰封就像丫鬟身上的钥匙——不当家。读者购书看重的是“小姐”的千金身价,即关注的是图书的内在品质,这斜刺里杀将出来的半拉子腰封纯属狗尾续貂,并无多大用处。我多次怀想,要是把腰封改为书签该有多好!

尤令读者诟病的是,在书套、腰封之外,出版商誓将折腾进行到底的勇气。近年来别出心裁,花样翻新,使用上了塑封这一图书包装的升级版。也就是用一层透明的白色薄膜将整本图书彻底封死,俗称“塑料外衣”,让购书者束手无策,连看看图书简介和目录的知情权也生生剥夺,更遑论浏览书的内容,这不是欺负人吗?

这书套、腰封、塑封齐齐上阵,将一本图书五花大绑,读者好生纳闷:这卖的是哪门子书?岂不是有“品质不够,装帧来凑”的嫌疑?

好书不是靠买而是“淘”来的。看不到简介目录,不阅览书的大致内容,读者岂会轻易出手。每当此时,有同好如我者,便斯文扫地,将书挟持一暗处,手下做着小动作,竖起耳朵听动静,用眼角的余光扫瞄着巡场的工作人员,如同做贼般慌乱地将图书的那层塑封撕掉,以观书之详情。若被图书管理员逮着,只好红脸告饶道“我买、我买”。可恶的图书塑封,于读者而言,就像拿着一张心仪的绝世佳人的照片,只能用目光抚摸,不能肌肤相亲,折煞人也!

因书制宜的图书装帧并非不可。想必聪明绝顶的图书策划者和出版商心知肚明,在电子阅读时代,纸质图书本就式微,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取决于广大读者用钱袋投票,只有推出内在品质上乘,价格适中的图书才是王道。

过犹不及!如果包装过度,书价因之水涨船高,只能弱化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影响图书的销售。商家出力不讨好,又何苦乃尔!

【本文作者简介】廖云新,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供职于省级、中央级新闻媒体十余年。现为当代人物网总编揖。2008年至今,用本名和笔名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广州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南方日报》《解放军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 香港《文汇报》《做人与处世》《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经典杂文》《中国青年》《山东青年》《意林》《思维与智慧》《钟山风雨》《文史博览》《文史月刊》《华人时刊》《南风窗》等知名报刊发表散文、文化随笔、时评、杂文1600余篇(次),近百篇文章被《报刊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 《读者》以及人民网 新华网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凤凰网等知名网站转载。《说谎与测谎》《给善心一个容器》《文化一脉说家训》等文章被多个省市选入语文中高考模拟试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