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谒:唐代文人的悲情求职

 年度人物 2020-02-12

所谓“干谒”,是指那种奔走于名人权贵之门而有所求的行为。古代文人的干谒,更多地表现为以诗文呈请当权者阅览,以求得他们的青睐,从而显身扬名,猎取富贵。这种现象,在唐代表现得特别突出。


    杜甫虽曾自我标榜“独耻事干谒”,其实也未能免俗。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杜甫两次游于京城,除了应试(未能及第)之外,便是以诗文干谒权贵。《杜工部集》中就有该时期的大量投赠公卿的诗作。有的诗句不仅显得过分谦卑,而且表明作者当时十分热衷此道,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表现出杜甫性格的另一侧面。


    李白以狂傲著称,但他的散文名篇《与韩荆州书》就是用于干谒的。文中说,时人皆称“生不用封万户侯,愿能一识韩荆州”。希望韩朝宗能像战国赵国公子平原君那样 “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激昂青云。”同杜甫比较,李白的干谒显得豪迈而狂放。

    李贺曾干谒于韩愈之门,并因其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得到韩愈的赏识,从此名扬天下。


    诗文干谒之风所以盛行于唐代,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唐代科举名目繁多,但独重进士一科,及第者被称为“登龙门”,可以很顺利地显达。进士科考度诗赋,士人必须擅长此道,方有得第的希望。然而,唐代进士科名额很少,每年所取不超过30名,竞争十分激烈。中唐以后,科举基本上被名公巨卿操纵,每科及第者及其名次,往往事先已有安排。因此,举子们必须得到公卿和试官的赏识,才有希望中进士。这种人以诗文呈请阅览,称为“温卷”。这种行为,当时并不被认为是舞弊。


    其次,唐代庞大的官吏队伍,除少数科场中的幸运儿外,每年还有不少人是通过吏部“铨选”(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或公卿大吏推荐直接为官的。要想得到推荐,一个比较方便而可行的办法就是以诗文干谒。


    由于上述原因,中唐以下的文人“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曰“精切”。为了便于干谒,他们一般都准备了大量经过装裱的诗文卷轴以备不时之需。有的人一进京,连馆驿行李都不安排,便以诗卷造请于名公之门。而名公巨卿们一般也能做到热情接待,一旦发现人才,便大力为之延誉,这样做,一方面培植党羽,增强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奖掖后进,使自己获得“伯乐”的美名。


    德宗贞元年间,韩愈、皇甫湜名望特高,号称“一代之龙门”。文士牛僧孺来到长安,下车伊始,从容皆谒之,立刻得到二公的赏识。为了表明牛僧孺这一奇才是他们二人首先发现的,第二天韩愈和皇甫湜还专门趁牛僧孺外出时,前往他下榻的旅店拜访,并于其门上大书“韩愈、皇甫湜同访几官,不遇。”立刻引起轰动,观者如堵。牛僧孺因此名噪天下,不久登进士第,后来成为一代权相。韩愈、皇甫湜发现人才,礼贤下士的名声也因此倍增。


    唐代的文人,常随身携带诗文卷轴,以备与达官贵人不期而遇时便于呈阅。有的幸运儿还因此直接得到皇帝的赏识而飞黄腾达。士人卢沆偶遇宣宗皇帝微服出行,宣宗向他索取诗卷,藏于袖中而去。不久,将卢沆拔为进士及第。


    干谒的对象不仅限于京城的名公巨卿,地方藩镇、刺史都属于干谒的对象。晚唐诗人杜苟鹤,平生奔走请谒,遍及权豪,然郁郁不得志。最后游于梁汴,以浅近易晓之诗谒大藩镇朱温,得到这个粗人的赏识。可惜他入翰林仅五天就一命呜呼。


    虽然干谒之风遍及唐代官场各个角落,但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官场中更重视的是门第和权势。诗人白居易曾写诗叹道:“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字字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纸书。”正是对这种风气的辛辣讽刺。

【本文作者简介】廖云新,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供职于省级、中央级新闻媒体十余年。现为当代人物网总编揖。2008年至今,用本名和笔名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广州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南方日报》《解放军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 香港《文汇报》《做人与处世》《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经典杂文》《中国青年》《山东青年》《意林》《思维与智慧》《钟山风雨》《文史博览》《文史月刊》《华人时刊》《南风窗》等知名报刊发表散文、文化随笔、时评、杂文1600余篇(次),近百篇文章被《报刊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 《读者》以及人民网 新华网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凤凰网等知名网站转载。《说谎与测谎》《给善心一个容器》《文化一脉说家训》等文章被多个省市选入语文中高考模拟试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