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恶”的思考

 中医凌凌漆 2020-02-12

后,我对古文中一些带“善”字的语句进行了思考,进而对几千年来大家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有了自己的思考。如果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我在这里,暂且在贾老师对于的理解基础上对进行自己的一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人  性  本  善

《三字经》两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是顺,那这句话就应该很好理解:人刚出生时性情是从顺的。也就是说,小孩子刚刚出生以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所以孩子只能是顺从的。家长怎么做、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怎么做;你怎么影响孩子,孩子就怎么学、怎么成长。孩子会顺着周遭人对他的引导而成长、处事、做人。用现在大白话来说就是:父母(监护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办熊事,在这种影响下,孩子自然就成长为熊孩子。

所以才有了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孩子受到家人的影响而实践(实习),自然就与原来的初心不同了,人和人之间也就形成了差别。

最该学习《三字经》的不是孩子,而应该是父母。因为这第一句话就是教人怎么为人父母,这是为人父母应该遵从的育人理念。现在大家总是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会脊背发凉。父母首先应该学习,才能谈考试。学习如何为人父母最好的书,就是《三字经》。

“恶”  字  详  解

回归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按照去理解,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挺合理的?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分析“恶”。

字拆开,上边是,下面是

“亚”是什么?我们比赛的时候亚军是指第二名,也就是说,有第二的意思。那么亚心就是第二种心思、不是初心,是二心、初心之外的心思。

不忘初心。人出生时初心是顺从。但是人渐渐的有了欲望,开始知道为己的时候,就开始忘记初心,有了亚心

比如,我们常常评价一个村子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初心。但如果村子里开始有人对金钱有了欲望,看到地上别人遗失的钱物就起了贪心,而丢失掉了路不拾遗的初心,这个贪心就是亚心,继而引发了他将其据为己有的行为,我们后世人将这种行为称之为

如果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个走丢的孩子,他的初心应该是帮他找到他的父母,或者直接报警,这种初心所引发的行为就称之为,因为自己也可能是为人父母,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嘛,这是初心。但是如果他起了歪心思、第二种心思,那么他就会把孩子直接抱走、拐卖,这种贪心亚心引发的行为就是

图片来源:@Hippopx

如果一个国家,致力于管理好、发展好自己的国家,让国家日益美好,这是初心。但如果这个国家觊觎别国的资源、土地,产生了亚心,从而发起对别国的入侵、掠夺和战争,这就是

图片来源:@Hippopx

我们在路上见到美女,想要多看两眼、心生漂亮的感叹以及对美的向往,这是初心;而如果见色起意、想要据为己有,或毁掉美女的面容,这就违背了初心、产生亚心,继而引发恶行。

所以,初始应该指心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某种行为的代名词和形容词。

见到弱小,施予关心和帮助,这是初心,是顺、善,我们称之为善良。

见到弱小就欺凌,这是亚心,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

不忘初心,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大人创业的动力,更是我们做人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人才是善良的,社会、世界才和谐。

行善止恶,从你我保持初心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