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诸葛亮还多一次,唐太宗4次邀请才出山的马周到底是何许人也?

 以史为鉴v 2020-02-12
“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一个故事讲了两个含义:有才华的人要懂得“营销”,以此来抬高身价;求才的时候要放下架子,使人心悦诚服。
唐初的宰相马周,就是一个很懂得“营销”的人。唐太宗请他的时候,比“三顾”还多了一次,整整请了四次才见到了人。
(唐初宰相马周雕像)
这个马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新唐书·马周传》中的记载:马周出生在山东茌平的一个农民家庭,自由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少孤贫),靠着亲戚和乡邻们的救济才得以存活。幼年的经历让他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非“勤读博学”不可。所以,他在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潜心苦读(精《诗》、《书》,善《春秋》)。
这说明马周出生寒门,想要通过读书来扭转自己的人生,并且也经过努力成了一位饱学之士。但是他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性格,却让他最初的仕途之路很不如意。
武德初年(618年),马周在官府里谋了一个官职,算是正式进入了仕途。但是他却对这个职位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才干,于是就消极怠工,不好好工作。刺史达奚恕知道之后非常生气,把他叫到跟前直接骂了一顿。
(马周剧照)
马周本身就对现有的职位不满意,再加上自恃有才,被刺史这么一骂,干脆辞职不干了。结果在辞职游历的过程中又被浚仪令崔首羞辱,马周内心气愤不已,这样的经历使得马周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使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且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足以施展的的空间和平台。

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于是,他将目光盯向了最繁华的长安。下定决心之后,他只身来到了长安,并投到了中郎将常何的门下。
(常何剧照)
常何当时在京城里面的官职并不高,也没有什么文化,就是一员武将出身的大老粗。马周之所以选择投靠他,一方面是武将们的文化一般都不高,有很多事情需要仰仗身边的文人来做,所以对文人的待遇比较好;另一方面,在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中,常何为太宗立过功,深得太宗信任,留在他身边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高层。
就这样,马周在常何门下安顿了下来,静待展翅高飞的时机。让人没想到是,这个机会没过多久就让他给等到了。
(唐朝时的祭天仪式照片)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中的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唐太宗为此焦虑万分,曾多次率文武百官祭天求雨,虔诚祷告,而且还极尽谴责自己(以旱虑囚),希望能感动上天,普降甘霖。但是所做的一切始终没有缓解灾情,无奈之下,太宗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诏文武官言事)。并且要求众臣,每人必须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对策。
常何是武将出身,上马杀敌是他的长项,书文陈策这种文官干的事儿,对他来说真的比登天还难。所以他回到家之后坐立不安,急的来回踱步。
马周得知情况之后喜上心头,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主动找到常何,答应帮他书写奏疏条陈。他稍加思索之后,就书写了二十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常何对此千恩万谢,视马周为知己。
(唐太宗和常何剧照)
第二天,常何将马周书写的奏章呈给了太宗。太宗看后大吃一惊,因为每条建议都有理有据、切实可行,且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太宗深知常何的斤两,于是问他由谁代笔。常何不敢隐瞒,于是就说:“臣客马周,忠孝人也”太宗听后大悦,立即命人诏马周入宫。
马周对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非常珍惜,但是他又想在太宗面前“饥饿营销”一番,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有就来了一个“不去”。
《太宗本纪》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帝即召之。未至,又遣四辈督趋之。
也就是说,前面请了三次都没去,直到第四次才“心不甘、情不愿”的跟使者进了宫。马周进宫之后,太宗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感觉马周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破格留用,并委以重任。
(马周绘画)
马周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策略,将自己推到了太宗的面前,从一个落魄书生一直做到了当朝宰相。
马周深得李世民欢心,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感叹:我一会看不到马周,就想他!

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但是马周这个人患有糖尿病(消渴病),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了,病重的时候唐太宗亲自给他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可以想见马周的恩宠。
但是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治疗,于是马周年仅48岁就去世了,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马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哪怕具有很高的才华,也要懂得营销自己,而且营销的对象很重要。马周可以在唐太宗跟前彰显才华让唐太宗四顾茅庐,但是在刺史跟前彰显才华就直接被开除了……
所以说:有才可以适当的“营销”,但不要太过分。试想一下,马周是正好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唐太宗,如果换了其他皇帝呢?说不定早没有这个耐性了,能不能借此翻身是一回事儿,丢了脑袋也未尝可知。
所以,恰到好处就行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马周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