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和经验 | 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你了解多少?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2-12
AP

除胆道疾病、胰管阻塞、代谢障碍、酒精、手术创伤、药物之外,多种病原体都可以导致急性胰腺炎(AP)。关于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整理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红副教授有关“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的话题,让你在临床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病原体

病毒:HBV、CMV、HIV、HSV、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其他病毒;

细菌:军团菌、沙门氏菌;

真菌:曲霉菌;

寄生虫:弓形虫病,隐孢子虫和蛔虫;

其他:支原体和钩端螺旋体;

其中,病毒是最常见致病病原体。

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何会导致急性胰腺炎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 诱导细胞死亡,

  • 炎症反应直接破坏胰腺腺泡细胞,

  • 免疫调节引起不同器官炎症反应,

  • 血管局部炎症反应或全身高凝状态引起血管闭塞,

  • 病原体自身堵塞胰导管或局部水肿压迫胰导管。

当然,以上机制并不是互相孤立单一的,同种病原体可通过多机制途径诱发急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 急性发作的持续剧烈上腹痛,常放射至背部,伴恶心、呕吐;

  • 可有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等感染性病原体的特征性症候群;

  • 病原体检测常常阳性。

形态学分级

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形态学分级与其他类型胰腺炎相似,多数药物和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为间质水肿型。

  • 间质水肿性胰腺炎( interstitial edematous acute pancreatitis ,IEP)

  • 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acute pancreatitis)

      a.单纯性胰腺实质坏死

      b.单纯性胰周坏死

      c.混合型坏死(胰周和实质坏死)

以上均分为无菌性和感染性。

病程分期和严重度分类

第一阶段或称早期:发病第1周;

第二阶段或称后期:发病1周以后;

轻症AP:无器官衰竭,亦无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

中度重症AP:短暂性器官衰竭(48h内缓解)和/或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但无持续性器官衰竭(>48h);

重症AP:可能累及1个或多个器官的持续性器官衰竭。

多数药物和感染相关AP为轻症AP。

诊断

病原体筛查是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病原体血清抗原抗体检测、活检、细针穿刺所得组织培养、PCR、原位杂交等);

同时也需要结合检验、影像学表现,排除常见病因如胆石性、脂源性、酒精性、手术和创伤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70%有感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特征性症候群,不推荐常规检测特发性AP的感染性病因。

治疗原则

与其他病因导致的AP一样,根据轻中重度不同来治疗。

轻度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解痉、镇痛、蛋白酶抑制剂和胰酶抑制;

中重度治疗:液体复苏和监护、器官维护(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其他器官)、营养支持(酌情肠外营养、尽早肠内营养)、抗生素和并发症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怀疑感染时,在寻找感染源同时启用抗生素;若培养阴性且未发现感染源应停用抗生素。

病毒诱发多为自限性,可以治疗相应病原体感染(治疗感染性病原体对于逆转胰腺炎的价值仍不清楚)。

预后

80%表现为轻度间质改变,发病率和死亡率均<1%;

约20%发展为坏死性胰腺炎,具有早期渗出和坏死阶段,晚期为脓毒血症阶段。

病例分享

患者是一名14岁男性,皮肤黄疸2周,持续剧烈上腹痛1天,疼痛放射至背部,伴呕吐;既往血脂正常,无黄疸、胆石症,无手术史及输血史,无可致胰腺炎用药史,无吸毒史及饮酒史。

查体:腹肌紧张,急诊查血AMY:1131U/L,腹部增强CT:胰腺水肿;因有不洁饮食史,查HEV-IgM(+),HBsAg、抗HAV 、抗HCV抗体(-),AST 786U/L。

诊断思路
  • 满足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 有感染史

  • 控制感染后胰腺炎症缓解及胰酶下降

  • 再次感染后胰腺炎及胰酶升高

该病例中,患者有腹痛、血淀粉酶升高以及胰腺水肿,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同时根据病史,排除其他可能病因,结合有不洁饮食且史HEV-IgM阳性,考虑肝炎病毒引起可能性大,故予经补液、镇痛、保肝治疗,4天后患者病情好转;4周后复查AST 381 IU/L;未再出现胰腺炎。

因此,该患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是明确的。

总结
  • 感染相关AP多为轻症AP;

  • 治疗原则与其他病因所致AP无明显差异。

(文字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 | 刘莉丽)

作者简介

杨红,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200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访问学者,2013年9-11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兼秘书、炎症性肠病青年俱乐部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和循征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