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秦始皇陵里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怎样生产和保存那么多呢?

 鹿文康金 2020-02-12


水银毒性极强,但与此同时它也有防腐的作用。因此很多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帝王就对水银情有独钟,多用它来提炼仙丹,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经考古专家测试,秦始皇陵中竟有多达一百吨的水银,此数量令人咂舌。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数量如此之多的水银是如何被制作的呢?而这些水银又是如何被保存的呢?

中国古代对于各种金属的提炼技术一向比较发达,在春秋时期炼制水银的方法就已被发现。朱砂是硫化汞矿物,其中的含汞量多达百分之八十六,虽然它多呈红色,被女子用来化妆。但它却能提炼出银色的汞,朱砂一旦加热就会和氧气相互作用继而分解出汞,但此时的汞极其容易挥发,难以收集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中毒。此法乃是最早的炼制之法,只是风险太大。

到秦始皇时期新的制作方法已经被发现,那就是下火上凝法,上下两个密封的容器,下放朱砂,上则凝结水银。在下面的容器下用火加热分解出水银,继而用特殊方式引流。这种法子远胜前者,不过冶炼方法是有了,原料也是个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到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虽为女流之辈在当时不被重视,但却极有商业头脑,是赫赫有名的大工商业主。她就是秦始皇陵中水银的提供者。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记载说她富甲一方靠的就是垄断式的丹砂开采和冶炼。巴寡妇清所在的巴地盛产丹砂,由于开发时间早,成了丹砂的主要产地(虽然不是丹砂唯一来源,但确实是主要来源)。也是丹砂成就了巴寡妇清的家财万贯,连秦始皇都颇为忌惮。

秦始皇陵中大约一百吨的水银所需要的丹砂至少要一百二十吨,而巴蜀地区的水银经探测,大约占我国水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数量如此之多,可以满足秦始皇陵的大部分需求,当然后来也有推测,一部分丹砂有可能来自陕西和贵州等地。但就数量而言,与巴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原料的问题和冶炼问题解决,随之而来的是运输和储存的问题。巴地距离咸阳路途遥远,若是在巴地冶炼,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为了万无一失,运到咸阳去的是原材料丹砂而非水银。在咸阳提炼出汞,然后密封以待日后使用。古代密封技术虽然不如现在,但不计后果的储存金属汞却是足够的。不得不说,古人还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秦始皇对水银如此热衷,除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外还用水银营造出江河大海的感觉,希望死后仍能像活着时一样统治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然此举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陵墓中存在大量的水银,蒸发后的毒气非常厉害,这让盗墓贼不敢轻易来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巨量的水银保全了珍贵的秦始皇陵,否则它很有可能与其他的陵墓一样被盗墓所毁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