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身处其中,我们有恐惧、有希望、有愤怒、有感动……每天都是五味杂陈,心神不宁。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太想要背后的一个个真相。 真相固然重要。但是,一个跨世纪的耄耋老人,却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这世上,索要真相的人多,看见真相的人也不少。但是,能面对真相的人,寡。 他,就是钟南山。 因为敢于说真话,他被誉为国家的脊梁,被媒体赞为“国士无双”,被百姓视为“一面旗帜。” 一旦发生什么重大公共事件,老百姓都想听听“钟南山怎么说。” 可以说,如何面对真相,他最有发言权。他最知道,要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真相的人,要经过哪些沟坎。 “求真”这粒种子,从小就埋在了心里1936年,七七事变的前一年,钟南山出生在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当时,父亲钟世藩是南京中央医院著名的儿科医生,母亲廖月琴则刚从协和医学院高级护校毕业不久。 虽时局动荡,但钟氏夫妇喜得麟儿,内心依然十分激动。 一向不苟言笑的钟世藩,很快就给儿子起好了一个非常有气势的名字:南山。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次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沦陷。 右下:父亲钟世藩 左下:母亲廖月琴 父亲钟世藩曾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后又相继担任中华医学会 钟家也被炸成一片废墟,家中片瓦无存,小南山从废墟里被捞出来时,脸色已灰。好在命大,大难未死。 随后,全家随南京中央医院转移至贵阳。 逃过一劫的小南山,在这里逐渐长成一个顽皮的少年,人生行至开蒙之时。 上了小学的小南山非常淘气,每天都不好好做功课,还经常逃学溜出去玩。 钟世藩有心辅导幼子,每晚都会在格外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小南山。 可调皮的小南山哪里能安静下来?不到几分钟就借口尿尿离开了。 钟世藩看在眼里,也并没有怎么苛责过小南山,大概觉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吧。 直到有一天,小南山做了一件事,钟世藩终于大发雷霆。 那时,学校每个月都会让学生交一些钱作为饭费。小南山并没有把家里给的钱交到学校,而是自己拿着买了零食吃。 等到学期末,母亲要去学校问问他在校的表现时,他才不得不向母亲承认了错误。 那一晚,钟世藩并没有棍棒教育,却厉声甩给小南山一句:你自己再想一想,为什么撒谎? 小南山彻夜未眠,那时他就深深地明白: 别的可以打哈哈,但一旦涉及到“说谎做假”的事,爸爸的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说出口的话,一定要有事实根据如果说,童年时代“知道真相,拒绝欺瞒”,是钟世藩给小南山上的第一堂课。 那么,“不允许毫无事实根据定义真相”,则是钟南山成年后,父亲给他上的最深的一堂课。 纪录片《钟南山·医者仁心》钟世藩的扮演者 1955年,成年的钟南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考取了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 没过几年,便迎来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钟南山也来来回回不断被派往农村锻炼,很少有机会回家。 1969年,好久没回家的他回到家中,和父亲聊起近况。 他跟父亲说,自己跟随下农村的医疗队看了一个尿血的病人,他和队友判断病人得的是结核,并且用了药,减轻了病人尿血的情况。 本以为父亲会夸奖自己,没想到父亲反问:“做病原学检测了吗?” 南山回答:“没有,但是我们医疗队一致判断是肾结核,并且病人吃了开的药也好转了。” 钟世藩说:“那又怎样?医生说话要有事实根据,治病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 当时的钟南山,还是不服气的,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病人的症状已经很明显了,还非要做什么检测。 但是,到了1971年,35岁的钟南山几经周折到了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后,一个“血”的教训,终于让父亲的话深深印在了他心里。 初上任的钟南山,接诊了一个老结核病人,看到他嘴角还有黑血,就判断他肯定是结核病又犯了,做了一般处理,就送去结核病房了。 独自顺利完成任务的他很是高兴,没想到第二天就被上级训话,让他赶紧把病人接回来。 原来,那个病人根本不是什么结核病犯了,而是一根鱼刺扎在了肚子里一根小动脉上。 病人是在呕血,不是在咳血!由于他的误诊,病人血压一度接近于零,幸亏后来补救的手术及时,才把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这次的“历险记”,结结实实让钟南山长了记性,以后说出口的话一定要有事实依据。 尤其是作为一名医生,更应该如此,否则代价可能就是鲜活的人命! 事实根据从哪来?其实,那次对病人咳血的误诊,不仅仅是因为钟南山浮躁,没有把父亲的话听进心里。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医学知识不扎实。 虽然当年他考上了当时全国排名领先的北京医学院,但是入学后不久,他就参加了校体育队,经常参加训练,功课难免会耽误。 尤其到了大三,他更是由于体育成绩出色,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训练了半年。 所以他的大学生涯并不完整,好多临床上的东西都没学到。 那次误诊,也狠狠把“混”日子的钟南山抽醒了。 他开始领悟到了关于真相的另一重道理: 事实真相有时就摆在眼前,但是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依然无法抵达。 从那以后开始踏下心来,跟着科室的大夫学习,仔细观察他们每次如何行医问诊......对待病人也格外认真起来,每次都给病人做详细的病程记录。 下班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做笔记。 从那以后,天资聪颖的钟南山,在35岁时,终于迈上“大器晚成”之旅。 面对真相,初心是根后来,钟南山找到了自己的专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方向。凭借着努力钻研,他在医学界逐渐声名鹊起。 他发现,当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能抵达的真相越来越多。 比如,他去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进修时,师从弗利兰教授——一个权威的呼吸科专家。 当时弗利兰教授有一篇论文,是关于一氧化碳对人体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影响研究。 钟南山看到之后,觉得论文不严谨,弗利兰教授得出的结论只是在小白鼠身上实验过,并没有进行过真正的人体实验。 他决定,在自己的身上亲自实验一番。 但是,那就意味着要在体内注入相当剂量的一氧化碳,相当于短时间内连续吸50至60支香烟,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钟南山和当时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开展实验的同学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当一氧化碳注射浓度达到22%时,才让同学停下来,那时他已经眩晕。 之后,在床上连躺了3天才缓过来。不过,经过他的实验,证明弗利兰的教授的结论确实有一半是错的。 钟南山慢慢体会到,发现真相其实没那么难,只要肯下苦功探索。 然而,在之后漫长的行医生涯中,钟南山认识到:更艰巨的挑战,是当真相被诸多利益缠绕在一起时,如何面对。 相信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面临的共同考验。 作为一个医者,钟南山找到了自己拨云见雾的窍门,那就是回到初心。 他时常告诫自己:我看的不是病,是病人。 所以当挑战来临时,他也偶有挣扎,但最后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局势还不明朗时,一个科学家解剖一个死去的非典病人的尸体时,发现了病毒衣原体,就宣布找到了非典疫情的源头,只需抗生素就可治疗。 当时,人心惶惶,需要安定。 北京大部分医院都采纳了这位科学家的意见,其中包括权威部门CDC。 并且,准备在京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告诉大家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当时,钟南山也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记者会。 根据他在广州呼研所的一线战斗经验来看,那位科学家的结论完全可能与事实真相南辕北辙,如果按照他的治疗方法很可能使更多病人丧命。 但是,如果他说出事实真相,很有可能就是在挑战权威。 当他想到千千万万的患者,尽管煎熬,他还是选择了澄清。所以有了后来他最著名的那番言论: 疫情根本没有得到控制。疫情源头还没找到叫什么控制? 再比如,后来当他带领的团队研究出治疗慢阻肺疾病的药,然而要价只有当时其他药药价的六分之一时,就有医药商找到了他。 医药商劝钟南山不要扰乱市场,况且医院也需要盈利才能维持下去,应该适应现在市场形式提高药价,他同样拒绝了。 因为,他始终牢记着自己行医的初心。牢记着父亲的教诲: 做医生,要拿事实说话,不要随大流。 当足以定义“真相”后,如何面对真相?到了今天,钟南山已然成了医学界的权威。很多人把他的诊断书都当成了金科玉律。 但是,当记者问到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时,他说是学习。 因为,他至今为止也会犯错,也有疑难吃不准的病例。 甚至,有好多慕名前来的患者都不是呼吸疾病。所以,他现在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其他科的专家一起查房、看门诊。 与其他专家一起查房,一是对患者可以诊断的更全面,二来遇到疑难吃不准的病例,可以请教其他科的医生,这样更有助于将自己成为一个全科医生。 每天抽出时间看门诊,是因为可以接触到更多“新鲜”的疾病,让他挑战一下,研究一下。 这就是钟南山对真相的敬畏。 并且,他还对自己的后代们说: 你们要记住钟家的优良传统:第一,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办事要严谨,要实在。不要认为权威的话就是对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事实。 后记:有人问,你和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钟南山如此说道:
是的,这也是我想告诉小川和所有孩子关于真相的事: 1、真相有时候虽然灰暗,但美好的东西依然在。 2、知道真相时,不隐瞒; 3、学会求知真相的本领; 4、不要急着去索要真相,想想自己能为面对真相承担些什么。 当眼前迷茫,不知方向时,回归初心,问问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