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了最终的工作成果。上司布置给下级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就算完成了也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没有完成任务”“没有达成目标”,问题在哪里呢?答案是:没有执行力。 那么到底“执行力”是什么呢?其实“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个人执行力表现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相对于执行层主管来说应该是“做事正确”,相对于操作层员工定位来说,又应该是“做正确的事”。 中层主管既是执行者,又是任务的发布者,发挥得好,他们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决策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企业全体中中层队伍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执行和实施。 要做一个“服众”的好中层,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一、领悟能力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 二、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放在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上。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三、指挥能力指挥部属,首先要考量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四、监控能力监控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然而企业的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监控,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监控若是操之过急或是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监控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监控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 五、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 六、授权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高级主管不能象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力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创造机会。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感和成就感,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七、判断能力判断对于一个主管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要清楚这样才能化为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八、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企业是不断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也存在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说管理体系本身也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需要企业、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管理体系是否与企业发展规模相匹配,构成企业执行力的主要因素之间又是否相互匹配,不断地调整企业管理思路并建立相应的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过程,也是打造企业执行力文化的过程。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