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综述太阳坏病脉与证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0-02-12


太阳百二十一,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 本条是总结太阳病误下,坏病之脉象与杂证。余解之或不对,以黄师为准。
2 太阳病下之,不结胸者,表阳未陷,里气不逆,但表邪不解,表里束迫,则见脉促,必经热外蒸发而为汗,此为欲解。
寸脉浮者,必结胸也。表陷里逆,胸膈壅塞,浊阴不降,故见寸浮。
脉紧者,寒邪外束,热不外泄,则伤咽痛。
脉弦者,此为里虚,下而伤阳败中,肝气不舒,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下而寒动,胆木不降,升浮无根,则见细数,太阳不解,则头痛不止。
脉沉紧者,下而寒动,湿寒胃逆,必作呕吐。
3 浮而见沉,是为沉滑,表病误下,表热不解,下伤脾阳,肝木不升而陷泄,必协表热而下利。外热协合内寒而下利也。
沉而见浮,是为浮滑,表病误下,脾气不升,则木气下陷,升而不达,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此下血者,先有里虚,气陷血瘀,误下败中,木气不升,泄则失藏。
论;提纲言,沉滑病协热利,浮滑病下血。余以前原来的理解,脉浮滑者,协热下利,脉沉滑者,病下血也。但是提纲也是这么写的,遂又查小本《伤寒》对参,也是相同。此处沉滑浮滑,校正一下,参考对比,以助后学。
  细观脉法三十八,脉滑的定义,余觉此乃为古中医互文思维也。
阳升于寸则为浮,脉正浮动,忽然而沉,其名曰滑,本条提纲称此为沉滑。余言此为浮滑;
阴降于尺则为沉,尺本沉紧,忽然而浮,其名曰滑,本条提纲称此为浮滑。余言此为沉滑; 
重复一遍;
我的理解是:浮而见沉,名曰浮滑;与此互文,则言此为沉滑。
      沉而见浮,名曰沉滑;与此互文,则言此为浮滑。本条提纲可以反着理解。以后遇到相同的脉象,浮滑或沉滑,当注意到有互文表达。
余言脉象,或者说是从浮论之曰浮滑,从沉论之曰沉滑,本条正好反之从浮论见沉,曰为沉滑,从沉论见浮,曰为浮滑。其实本条二者是为一理,只是表达的语法不同,浮沉者,互文之义。此处不要被误导,不要真以为浮滑者必病下血,此沉滑者必下血之义,反之沉滑协热利,就是浮滑协热利之义
4 沉滑,浮滑,无表热与有表热之别。浮滑者,表陷之浮,中伤利下之沉也。沉滑者,俱是木气郁陷,郁迫欲升,升而不能之象。皆因误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