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
-
心与小肠病辨证
证候 |
相同点 |
不同点 |
心气虚 |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 |
心阳虚 |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
心阳暴脱 |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 |
-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证候 |
性质 |
主症 |
兼症 |
舌苔 |
脉象 |
风寒束肺 |
实证 |
咳嗽痰液稀白 |
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
白苔 |
浮紧 |
寒邪客肺 |
实证 |
咳嗽气喘,痰液稀白 |
形寒肢冷,不发热 |
舌淡苔白 |
迟缓 |
饮停于肺 |
本虚标实证 |
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鸣倚息,不能平卧 |
胸闷,甚则心悸,下肢浮肿 |
舌淡苔白滑 |
弦 |
痰湿阻肺 |
外感急性发作属实, 慢性发作属本虚标实证 |
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吐 |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
舌淡苔白腻 |
滑 |
风热犯肺、热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鉴别
证候 |
发病季节 |
主症 |
兼症 |
舌苔 |
脉象 |
风热犯肺 |
冬春多见 |
咳嗽痰稠色黄 |
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 |
舌尖红苔薄黄 |
浮数 |
热邪壅肺 |
冬春多见 |
咳嗽气喘痰黄高热 |
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舌红苔黄 |
滑数 |
燥邪犯肺 |
秋季多见 |
干咳痰少质黏,唇舌咽鼻干燥欠润 |
恶寒发热 |
舌红苔白或薄黄 |
数 |
证候 |
主症 |
兼症 |
舌苔 |
脉象 |
大肠湿热 |
下利黏_或黄色稀水 |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小溲短赤,或有寒热 |
舌红苔黄腻 |
濡数或滑数 |
大肠液亏 |
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 |
口干咽燥,口臭,头晕 |
舌红少津 |
细涩 |
肠虚滑泻 |
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 |
腹痛隐隐,喜热喜按 |
舌淡苔白滑 |
沉弱 |
-
脾与胃病辨证
证候 |
相同症 |
不同症 |
舌苔 |
脉象 |
脾气虚 |
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
或浮肿,或消瘦 |
舌淡苔白 |
缓弱 |
脾阳虚 |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
舌淡胖苔白滑 |
沉迟无力 |
脾气下陷 |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
舌淡苔白 |
弱 |
脾不统血 |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
舌淡苔白 |
细弱 |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
证候 |
疼痛性质 |
呕吐 |
口味与口渴 |
大便 |
舌象 |
脉象 |
胃寒 |
冷痛 |
清水 |
口淡不渴 |
便溏 |
舌淡苔白滑 |
沉迟 |
胃热 |
灼痛 |
吞酸 |
渴喜冷饮 |
秘结 |
舌红苔黄 |
滑数 |
胃阴虚 |
隐痛 |
干呕 |
口咽干燥 |
干结 |
舌红少苔 |
细数 |
食滞胃脘 |
胀痛 |
酸腐食物 |
口中腐臭 |
酸臭 |
苔厚腻 |
滑 |
-
肝与胆病辨证
证候 |
性质 |
主症 |
兼症 |
舌苔 |
脉象 |
肝阳化风 |
上实下虚证 |
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骞涩,或舌强不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瘫. |
头痛项强,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
舌红苔白或腻 |
弦而有力 |
热极生风 |
热证 |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
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
舌红绛 |
弦数有力 |
阴虚动风 |
虚证 |
手足蠕动 |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
舌红少津 |
弦细数 |
血虚生风 |
虚证 |
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
舌淡苔白 |
细 |
-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虚诊断标准
|
主要标准 |
次要标准 |
肾阴虚 |
|
- 口干
- 头晕目眩耳鸣
- 面色憔悴
- 盗汗
- 失眠
- 遗精
- 便干溺赤
- 脉细数
|
肾阳虚 |
|
- 面色胱白
- 便溏,溺清长
- 气虚
- 阳萎
- 舌胖而润
- 脉沉迟
|
肾虚(不分阴阳) |
1. 腰酸 2. 肢软 3. 发脱 4. 齿摇 5. 二尺脉弱 |
肾病五证比较表
证候 |
性质 |
症状 |
舌苔 |
脉象 |
肾阳虚 |
虚证 |
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 |
舌淡胖苔白 |
沉弱 |
肾阴虚 |
虚证 |
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盗汗咽干鹳红,溲黄便干 |
舌红少津 |
细数 |
肾精不足 |
虚证 |
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
舌淡红苔白 |
沉细 |
肾气不固 |
虚证 |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 |
舌淡苔白 |
沉弱 |
肾不纳气 |
虚证 |
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祛,腰膝酸软 |
舌淡苔白 |
沉弱 |
-
脏腑兼病辨证
-
心肾不交
-
心脾两虚
-
心肝血虚
-
心肾阳虚
-
心肺气虚
-
脾肺气虚
-
脾肾阳虚
-
肺肾阴虚
-
肝肾阴虚
-
肝脾不调
-
肝胃不和
-
肝火犯肺
气血津液辨证
|
证型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 |
气病 |
气虚证 |
脏腑机能减退所反应的证候 |
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动则诸症加剧甚则或见腹部有坠胀感,脱肛,子宫下垂,小便失禁,舌淡,脉虚弱无力。 |
气陷证 |
脏气不足,络脉失养而松弛,以致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的证候 |
往往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常见于泄泻、痢疾,脱肛,腹部坠胀,子宫下垂。 |
气滞证 |
脏腑经络,或形体四肢发生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
胀痛(胀甚于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 |
气逆证 |
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反应的证候 |
因脏腑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吐血。 |
血病 |
血虚证 |
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
面色萎黄或珖白,唇色淡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肢麻发落,爪甲色淡无华,舌淡,脉细无力。 |
血瘀证 |
瘀血阻滞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证候 |
局部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面色晦暗,口唇及皮肤青紫,或见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血热证 |
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的证候 |
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为主要表现。舌象多见红绛,脉象多见弦数。 |
血寒证 |
络脉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渐致瘀滞的病证 |
少腹疼痛,或腹内积块;或手足疼痛,遇寒增剧,得温痛减;或形寒肢冷,肢体肌肤紫暗发凉;妇女月经愆期,小腹冷痛,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质淡暗或淡紫苔白,脉沉迟涩。 |
气血两虚 |
血滞血瘀 |
气机郁滞而致血行障碍出现瘀阻的证候 |
常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噪,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或见紫斑,脉涩。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或夹血块,或乳房胀痛。 |
气虚血瘀 |
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的证候 |
气虚常见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血瘀常见腹内症积,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紫,脉涩。 |
气血两虚 |
气虚则全身机能活动减退,血虚则脏腑百脉失濡 |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目_淡白不荣,心悸失眠。舌象多见淡嫩,脉象细弱无力。 |
气不摄血 |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出血的证候 |
血证只要与气虚证同见,便属气不摄血。 |
气随血脱 |
大出血时引起气随血脱的证候 |
多见于肝、胃、肺本有宿疾,脉道突然破裂,以致大量出血,气随血脱 |
津液病 |
津液不足 |
脏腑肌肤等组织,缺乏津液濡润所表现干燥现象的病证,又称内燥证 |
口燥咽干,皮肤干枯,大便干结难解,小便短少而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细小。 |
水液停聚 |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脏腑经脉输布和排泄水液功能的证候 |
水肿或痰饮。 |
六经辨证 综合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此乃张仲景论治伤寒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反覆实践,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
太阳病
|
太阳主表,为诸经的藩篱,外邪侵袭,大多由此而入。太阳病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痛和恶寒。
|
阳明病
|
阳明病是外感病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其性质属里热实证。
|
少阳病
|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经,处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热证。
|
太阴病
|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脾虚湿盛的证候。太阴属脾,阳明属胃,互为表里。太阴病的发生,可由三阳治疗失当, 损伤脾阳而起;也可由于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证候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
|
少阴病
|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为危险的阶段,其性质属全身性虚寒证。 少阴包括心肾二脏,为人身之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之病。少阴一经,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其为病表现不一,如病偏于寒,则证类太阴,并偏于热,则证类太阳。
|
厥阴病
|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见于伤寒的较后阶段。由于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故病情演变多趋极端,不是极寒就是极热。因此厥阴证候特点,为阴阳偏盛偏衰,寒热错杂混同出现。
|
六经辨证
综合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此乃张仲景论治伤寒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反覆实践,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凡抵抗力强盛、病势亢奋的,为三阳证;抗病力减弱,病势虚衰的,为三阴证。 太阳病
太阳主表,为诸经的藩篱,外邪侵袭,大多由此而入。太阳病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痛和恶寒。[/td] 不论何种病邪,病程长短,见如此脉证者,就可指为太阳病。 三阳证均有头发热,主要鉴别是:
太阳头痛 |
头痛以后枕部为甚,下连项部,强痛不舒,发热恶寒。 |
阳明头痛 |
前额部为主,只发热而不恶寒。 |
少阳头痛 |
额角为甚,并有往来寒热等证。 |
临床上,太阳病表现有伤寒、中风、温病的区别。太阳伤寒诊断依据 具有太阳病主要脉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然汗而喘,脉浮紧。 鉴别诊断 伤寒无汗,有九证,应当鉴别。
- 太阳伤寒,无汗,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用麻黄汤。
- 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烦噪,用大青龙汤。
- 阳明病,头痛、鼻干、脉浮、无汗而喘,用麻黄汤。
[此皆寒邪在表的无汗,治当发表。]
- 阳明病,无汗,身心发黄,用茵陈栀子汤。
- 阳明病,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用白虎汤。
[此皆寒邪在里的无汗,治当清里。]
- 结胸证,但头汗出,用大陷胸汤;但头汗出,身发黄者,用茵陈蒿汤;心中懊?,但头汗出,用栀子豉汤。
[此皆水饮内停的身无汗,仅见头部汗出。]
- 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身必痒者,此阳虚外邪不能作汗外解,治法当扶元解表。
太阳中风 即伤风,与杂病中猝然倒地的中风不同。诊断依据 具有太阳病主要脉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鉴别诊断 伤寒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郁;中风是风邪袭人,卫强营弱,两证病机不同。
|
太阳伤寒 |
太阳中风 |
恶寒 |
重 |
轻 |
发热 |
或有或无 |
翕翕发热 |
汗出 |
无 |
有 |
脉象 |
浮紧 |
浮缓 |
太阳病腑证 太阳病经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即为太阳病腑证。由于伤邪有传入气分和血分的不同,故分蓄水和蓄血二证。
|
太阳蓄水 |
太阳蓄血 |
病机 |
膀胱之气,不能化水 |
太阳随经,瘀血在里 |
症状 |
小便 |
不利 |
自利 |
口渴 |
消渴饮水或水入即吐 |
不渴 |
小腹 |
微满 |
急结或硬满 |
神志 |
清楚 |
如狂或发狂 |
其他 |
发热恶寒汗水 |
身体发黄或表证未解 |
脉象 |
浮或浮数 |
沉涩或沉结 |
阳明病
阳明病是外感病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其性质属里热实证。 阳明病经证诊断依据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或面赤,心烦,气粗,谵语遗尿,昏睡等。 太阳无汗而渴,忌白虎;阳明有汗而渴,忌五苓。 阳明病腑证阳明腑证是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病情较经证为重,往往是经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如阳明热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里热更盛,而致燥屎阻滞,则成阳明腑实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发热 |
大热 |
日晡潮热 |
汗出 |
大汗 |
手足翕然汗出 |
口渴 |
大渴 |
(-) |
脐腹 |
无胀满 |
腹满疼痛,拒按 |
燥屎 |
(-) |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
脉象 |
洪大 |
沉迟而实或滑数 |
舌苔 |
舌红苔黄 |
舌边尖起刺,焦黑燥裂 |
少阳病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经,处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热证。少阳病的主要脉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少阳主证 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与太阳表证及阳明里证完全不同。往来寒热是主要特征之一。诊断依据 除口苦、咽干、目眩提纲证外,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少阳兼证兼证以兼太阳和兼阳明为多见。 诊断依据 具少阳主证外,如复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支结,微呕是兼太阳表不解证。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下急,大便不通等为兼阳明里实证。
三 阳 证 比 较
三阳分类 |
证状 |
脉象 |
舌苔 |
鉴别要点 |
太阳病 |
经证 |
表虚 (中风) |
发热恶风,头痛,项强汗出。 |
浮缓
|
薄白 |
有汗脉缓 |
表实 (伤寒) |
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骨节烦疼,呕逆。 |
浮紧 |
薄白 |
无汗脉紧 |
表热 (温病) |
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口渴。
|
浮数 |
薄白或淡黄质红 |
寒少 口渴脉数 |
腑证 |
蓄水 |
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 |
浮数 |
白滑 |
小便不利 |
蓄血 |
头痛发热,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
沉涩有力 |
舌有紫点 |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
阳明病 |
经证 |
身大热,汗大出,口渴引饮,不恶寒反恶热。 |
洪大浮滑 |
舌赤苔黄 |
无燥屎内结证 |
腑证 |
日哺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 |
沉实滑数
|
黄燥或有焦刺 |
有燥屎内结证 |
少阳病 |
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 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食。
|
弦 |
白滑或淡黄 |
有半表半里证 |
太阴病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脾虚湿盛的证候。太阴属脾,阳明属胃,互为表里。太阴病的发生,可由三阳治疗失当, 损伤脾阳而起;也可由于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证候为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 诊断依据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
|
太阴病腹满痛 |
阳明病腹满痛 |
原因 |
虚寒 |
实热燥屎内结 |
疼痛程度 |
腹满痛时减,喜按或得温而减 |
腹满痛必甚,且痛必拒按 |
口渴 |
多自利口不渴,纵然见渴,只喜热饮,且饮不多 |
- |
少阴病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为危险的阶段,其性质属全身性虚寒证。 少阴包括心肾二脏,为人身之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之病。少阴一经,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其为病表现不一,如病偏于寒,则证类太阴,并偏于热,则证类太阳。[/td] 少阴病寒化证 此为较多见之证候,主要是因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虚寒证象。诊断依据 无热恶寒,脉细微,但欲寐,或厥冷,下利而渴;或身橍动,振振欲擗地,心下悸等。重者可见下利,厥逆,面部潮红,噪扰不安等。 少阴病热化证主要为阴虚阳亢所致证候,与寒化证阴盛隔阳迥然不同。 诊断依据 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下利,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的为水热互结;下利,胸满,心烦为阴虚火浮证。
厥阴病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见于伤寒的较后阶段。由于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 之脏,故病情演变多趋极端,不是极寒就是极热。因此厥阴证候特点,为阴阳偏盛偏衰,寒热错杂混同出现。 上热下寒证 膈上有热,肠中有寒的证候。诊断依据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欲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厥逆证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 诊断依据 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厥。
三 阴 证 比 较
三阴 分类 |
证状 |
脉象 |
舌苔 |
鉴别要点 |
少 阴 病 |
虚寒证 |
恶寒身踡,口中和,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欲寐。 |
沉微细 |
白滑 |
肢厥脉微 |
虚热证 |
心烦不寐,口躁咽痛,胸满下利,一身手足尽热,或腹胀便秘。
|
细数 |
红绛 |
心烦不寐,一身手足尽热 |
太阴病 |
身无热,手足温,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痛,口不渴。
|
濡弱或沉 |
白滑腻 |
有寒湿证 |
厥阴病 |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寒证)。
|
弦数或弦紧 |
淡黄 |
有寒热错杂或厥热胜复证 |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与三焦皆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的病变不仅显示了疾病的轻重浅深,也说明了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温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外邪初起多起于上焦和卫分,其病为浅而轻,顺次再传到中焦与气分,其病则较重,若病到下焦营分血分,则表示病已极为严重。
卫、气、营、血和三焦的分证方法,虽与六经分证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外感疾病证候类型,因此三者有它的共同点。例如,邪在太阳时,就相近于上焦手太阴太阳和卫分,传到阳明时,也就相近于中焦阳明和气分了。此外,它们之间还有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例如阳明,病有中焦气分的证状,也可以出现发斑等气分而兼血分的混合证状。所以卫、气、营、血和三焦的分证方法。可补六经分证之不足,三者各有特点,不可偏废。
卫分证 |
多见于温病的初期,温邪客表,肺卫失宣。 |
气分证 |
大多继卫分证后出现,邪入气分,里气蒸腾。 |
营分证 |
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躁扰。 |
血分证 |
热盛动血,心神扰乱。 |
类别 |
证状 |
脉象 |
舌苔 |
卫分 |
发热,微恶,头痛咳嗽,口渴或不渴。无汗或少汗、鼻塞、饮食乏味。
|
数 |
薄白尖红 |
气分 |
经热 |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溲赤,或懊 呕吐。 |
洪大数 |
黄或黄白相兼 |
实热 |
腹满且痛,便秘溲赤,或自利灼肛,谵语潮热。 |
数实 |
黄燥 |
营分 |
口干反不甚渴,烦燥不眠,身热夜甚,甚则神昏谵语,舌蹇肢厥。 |
细数 |
红绛 |
血分 |
虚证 |
神倦瘈瘲,四肢 动。 |
虚虚 |
紫晦 |
实证 |
昼静夜躁,谵语发狂,痉挛昏厥,斑疹,吐衄便血。 |
弱而数 |
深绛 |
三焦辨证从三焦的部位概念来看,人的躯体所辖的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份。从咽喉至胸膈,属上焦;脘腹属中焦;少腹及二阴属下焦。就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包络经的证候;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及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三焦的传变,一般是自上而下,常由上焦手太阴开始,传入中焦阳明,这是顺传。但也有不传阳明而传入手厥阴心包,这便是所谓逆传。也有初起即现中焦足太阴证状的(如湿温),也有发病即现下焦足厥阴证状的(如暑厥、暑风),这与伤寒的直中相似。此外,也有合并出现两焦病证的,这又和伤寒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辨证时均宜细加鉴别。
部位 |
经属 |
证状 |
脉象 |
舌苔 |
上焦 |
手太阴 |
肺 |
发热恶寒,或汗出,头痛而咳,口渴或不渴,午后热重。 |
浮数 |
薄白 |
手厥阴 |
心包 |
神昏谵语,口渴烦躁,夜寐不安,舌蹇肢厥。 |
细数 |
绛赤 |
中焦 |
足阳阴 |
胃 |
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便秘溲涩(燥热证)。
|
实大 |
黄燥 |
足太阴 |
脾 |
身热不扬,午后较甚,身重不渴,胸闷泛恶(湿热证)。 |
濡 |
厚腻 |
下焦 |
足少阴 |
肾 |
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溲短色赤。 |
细数 |
舌绛少津 |
足厥阴 |
肝 |
肢厥(热深厥深),心中憺憺,手蠕动,甚则瘈瘲。 |
弦细数 |
舌绛苔少 |
治疗法则
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
五运六气学说
解释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一种学说。 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 六气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干支的阴阳属性: 天干为阳,地支为阴。 天干地支中亦有阴阳。按顺序排列推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 子、寅、辰、午、申、戍属于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属于阴支。 干支的运用,常用者有三:
表1:天干配五运
表2:地支配五行
寅、卯 └─┘ 木 |
巳、午 └─┘ 火 |
申、酉 └─┘ 金 |
亥、子 └─┘ 水 |
辰戍、丑未 └───┘ 土 |
表3: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
子午 │ 少阴 君 火 |
丑未 │ 太阴 湿 土 |
寅申 │ 少阳 相 火 |
卯酉 │ 阳明 燥 金 |
辰戍 │ 太阳 寒 水 |
巳亥 │ 厥阴 风 木 |
五运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的统称。用来说明全年气候变化的正常和异常。又分大运、主运、客运三种。
- 大运:又称〝中运″,统主每年的岁运。推算方法如表1。大运值年有太过与不及之别。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足。阳年为本气流行,阴年为克己之气流行。
- 主运:用以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从大寒日开始,73日零5刻为一运(运季)。以五行相生的次序。木为初运主风,火为二运主暑热,土为三运主湿,金为四运主燥,水为终运主寒。
- 客运:说明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
运序 |
初 |
二 |
三 |
四 |
终 |
年干 |
甲己 |
土 |
金 |
水 |
木 |
火 |
乙庚 |
金 |
水 |
木 |
火 |
土 |
丙辛 |
水 |
木 |
火 |
土 |
金 |
丁壬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戊癸 |
火 |
土 |
金 |
水 |
木 |
客运的太过与不及,和大运规律相一致。
六气风、热、火、湿、燥、寒的通称。以三阴三阳来代表,结合地支,用以说明一年中的正常气候变化,和各年气候的异常变化。
- 主气:主时之气,固定不变。
二十四节气,由大寒日起,分属六步之中。
六步 |
初 |
二 |
三 |
四 |
五 |
终 |
六气 |
厥阴风木 |
少阴君火 |
少阳相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 |
节序 |
大立雨惊 寒春水蛰 |
春清谷立 分明雨夏 |
小芒夏小 满种至暑 |
大立处白 暑秋暑露 |
秋寒霜立 分露降冬 |
小大冬小 雪雪至寒 |
- 客气:
以阴阳气之多少为先后次序,每年一气司令。 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称为“司天”,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称为“在泉”, 司天在泉有阴阳属性,阳司天则阴在泉,阴司天则阳在泉。少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太阴与太阳是相合而轮转的。
年支 |
司天 |
在泉 |
子午 |
少阴 君火 |
阳明 燥金 |
丑未 |
太阴 湿土 |
太阳 寒水 |
寅申 |
少阳 相火 |
厥阴 风木 |
卯酉 |
阳明 燥金 |
少阴 君火 |
辰戍 |
太阳 寒水 |
太阴 湿土 |
巳亥 |
厥阴 风木 |
少阳 相火 |
- 客主加临
气化的顺逆,以客气为主─客气的力量胜过主气为顺,客克主、客生主、君位臣三者属顺。主克客、主生客、臣位君三者属逆。
- 顺化─气生运。
- 天刑─气克运。
- 小逆─运生气。
- 不和─运克气。
- 天符─运气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