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症不合,当以何为凭?

 焦氏中医 2022-03-24

临证既久,在临证中遇到的问题就涌现出来了,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一问题就是:临证时,出现了脉症不合,当以何为凭?

前几日,一中年女士前来诊病,大抵的病情是情志不舒,口苦胸闷,善太息,食不知味,时或欲呕,一派肝气郁结之实象,再诊其脉,脉却是细弱之脉,脉象提示为虚证,当此之时,当有取舍,我舍脉从症,给与疏肝理气之剂,服二三剂,肝郁之症悉减,再诊其脉,依然为细弱脉,脉象几无变化,患者问其故,我说,当是肝血不足之体,故脉象恒不足,若欲调治,当服“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汤为我的经验方,可补肝血,疏肝气,其组成为: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柴胡、香附。

又有一实例,为三十余岁之女士,主诉为恶寒,不分季节,手脚冰凉,喜暖室厚衣,一派虚寒之象,诊其脉,脉却滑实有力,舌苔却无热象,细细寻思,绝非真热假寒之证,仍是虚寒,给与《伤寒论》之附子汤,服药月余,恶寒之症方除,再诊其脉,仍是滑实之脉,服药前与服药后,脉象大抵无有变化。

以上两则医案,提示脉有常,而症则变见不一。

这两个医案,给我的启发是:一些病情比较轻微的杂病,所现之症比较重要,相对于脉象而言;若是一些外感病或重病,脉象更为重要一些。以上观点属于个人观点。

脉症有取舍,临证时,若脉象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则以脉象为准,舍症从脉;若症状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则以症状为准,舍脉从症。具体的方法宜分三步进行:一、分析相异脉症各自的意义;二、宜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找出其因果关系;三、判断疾病的本质,决定脉症的取舍。

《伤寒论》中关于脉症关系的条文举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11、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