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辨识

 厚德载物乾 2019-03-19

本方的证候,即如《伤寒论》301条所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候分述如下:

(一)少阴病

此证属少阴病范畴。识此证必先识是少阴病,故条文以“少阴病”冠之。《伤寒论》论少阴病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是少阴病的主症,属心、肾阳虚的表现。因肾阳虚的程度不同,症候有轻重之异;如头晕重,精神疲乏,喜静,闭目难睁(也不欲睁),欲睡(但不能入眠),嗜睡(呼之则醒,继而复睡)

(二)“始得之”

属新病,有外证可见。如寒热(后述),鼻塞、头痛、身痛等。头身痛的部位以眉心、巅顶、脑后、颈、背、脊、腰等为常见,入夜加重,喜按,痛呈困束样,甚则头剧痛,连脑后抽痛,也有咽痛声嘶等症

(三)“反发热”

少阴病本不发热(有人还主张将恶寒作为少阴病的主症之一)。本症的特点:有发热。但反发热,不是必发热。寒邪侵入太阳或未完全入少阴而留恋于太阳,则有发热或恶寒。临床所见的寒热有各种情况:就发热、恶寒而论,其程度有轻重不同,有的微恶寒,有的恶寒颤僳,有的低热,有的高热。以背、脊、腰部恶寒为多见,且常与痠痛相联。

(四)脉沉

属少阴微细之类脉,可并见迟、结、代,也可见浮、数、紧,但必以无力为主,与风热表证之脉不同。

此外,体质虚弱及舌质淡白,可供参考。也可偶有体质强壮及舌苔黄的患者。

总之,本证是少阴表证,惟其属少阴,故有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之表属太阳,故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临床常以:①恶寒、发热;②头痛,③神疲欲睡等主诉来求诊。症有寒热,脉有迟数,表现不同,都属少阴表证。循此辨证,脉证合参,可以辨识。

临床上,此证被误诊者不少。常见者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数,被误认为风热表证,而投桑菊饮,银翘散等类方剂。

2.恶寒、发热、头痛、脉弱,被认作风寒表证或虚人外感,用人参败毒散或参苏饮等。

3.发热、疲乏、头痛、脉虚,被人认作气虚发热而投补中益气汤等类方剂。

方解及临床应用:此方属温阳解表剂。附子是温肾阳的主药,细辛是肾经的表药,能引侵入于肾的外邪出表。麻黄是发散太阳外邪的主药。三药共奏温补肾阳,引邪出表,发散表邪的作用。著名的伤寒论学家程祖培老师说:“少阴从太阳开,此方属是。”

Ref:周师运.探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辨识方法[J].新中医,1983(10):9-11.

唐氏等认为本方为温阳发表之剂,故辨证凡属肾阳不足,寒邪外袭,但见发热恶寒,四肢厥冷,身困乏力,面白唇淡,舌淡苔白等症者,皆可大胆使用,不受中西医各种病名所限。郭氏指出本方的辨证要点,主症是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凉,苔白,脉沉弱,次症为头痛,神疲倦怠,面色晦滞。其中发热而不高,恶寒而喜温,无头痛则偏重少阴,有头痛则偏重太阳。傅氏的经验认为本方临床应用的机会颇多,只要抓住恶寒,无汗,不渴,脉沉,苔薄白等主要指征,就可投用。吴氏则认为应抓住恶寒,但欲寐,脉沉细,苔白润等主建。日本人对此亦有研究,认为该方适宜于喘且恶寒或发热无汗而有痰饮者。笔者认为本方证是阳虚感寒,本虚标实,而以肾阳虚为主的病证,临床上不论出现何症,只要病机与此相同,即可使用本方。

脉象大多认为是沉或沉微细。可是据藤平氏报道,脉不一定是沉微细,也可出现浮数的脉象。唐氏等也指出在临床中往往无脉沉,而出现脉迟,或浮大无力等情况。关于舌象,大多数医家认为是舌淡苔白。但是,不呈现这种舌象的情况也是有的。三谷氏指出在其所见的感冒病人中,有舌质干且呈深红色,有中等程度的黄白腻苔,舌中部的舌苔剥脱,有舌淡红而光滑干燥;有苔薄黄滑,有苔厚腻黄褐色、偏平。由此,笔者认为本汤证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多种舌象和脉象,辨证时要在全面分析,总体观察,而不偏执一舌一脉的黄、白与浮、沉。

Ref:肖子曾.麻黄附子细辛汤研究和应用概况[J].江西中医药,1991(05):42-44.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小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